济群法师 更多...

济群法师:让心定下来

心性本净,客尘所染。心的本质是清净的,现前生命所呈现的一切染污,只是贪嗔痴的作用。所谓定,即选择某个所缘后,安住其中,不断地熟悉并重复,让正念成为内心的常规状态,而且是最稳定的常规状态。在定的修行中,要排除掉举和昏沉两种状态。现代人普遍浮躁,总要不停地说着、做着、玩着,片刻不得安宁。即使身体坐着不动..

济群法师:光止恶不够,还得行善

我们不仅要止息生命的不良相续,还要使之进入良性相续。从而增强免疫力,真正拥有健康。戒,是佛弟子的行为标准,主要有别解脱戒和菩萨戒之分。其中,别解脱戒包括五戒、八戒、沙弥戒、具足戒等,以此防非止恶,收摄身心。如果说法律是依靠执法机关来行使职责的话,那么,戒又是依靠什么产生作用的呢?一是靠发心持戒的愿力..

济群法师:戒律和忏悔是双保险

犯错后不知忏悔,就会积累成心理疾病。现代人热衷给身体排毒,别忘了,心灵也需要排毒。说到戒律,人们往往会想到一些约束性的条文,这也不能做,那也不能做,似乎与现代人崇尚自由的个性相冲突。事实上,佛陀设立戒律的意义,不是为了约束谁,而是帮助我们建立心理的自我保护机制。我们目前的生命平台是贪嗔痴,一旦失控,..

济群法师:给善法种子营造空间

就像播种前必须清理田地那样,如果不加整修就播种,即使日后护理得再精心,也很难有收获。认识暇满人身的意义,是为修行营造良好的心灵环境。因为佛法是心地法门,一切修行最终都要落实到内心,完成心行的转变。就像播种前必须清理田地、改良土壤那样,我们的内心,因为长期疏于管理而杂草丛生,乱石嶙峋。如果不加整修就直..

济群法师:教你治烦恼的三个绝招

知足之法,即是富乐安隐之处。知足之人,虽卧地上,犹为安乐;不知足者,虽处天堂,亦不称意。不知足者,虽富而贫;知足之人,虽贫而富。不知足者,常为五欲所牵,为知足者之所怜悯,是名知足。”知足,也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知足方能常乐。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知足就是要懂得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一切。在过去的丛林中,老和尚..

济群法师:“进取”与“执著”有何区别?

济群法师问:生活中,我们认为一个人有进取心是好事,而在佛教中,凡夫意义的“进取”却往往带着“执著”的色彩,请问“进取”和“执著”有什么区别?答:有些人认为佛教是消极的,担心一旦学佛会失去进取心,因而不敢走近佛教,其实这是对佛教的误解。从世俗意义上说,进取心是好事;从佛教角度看,进取心同样被肯定。任何一..

济群法师:不要给自己埋下祸根

当需求产生时,不妨先看看,它是否合理,是否会危害其他众生――不要因此给自己埋下祸根。人每天忙来忙去,除了满足生存的基本需求,更多的时候,是为了满足由欲望引发的、永无止境的附加需求。有些需求本来是无害的,就像“饥来吃饭困来眠”那样,只是维持这个机体的正常运转。但经过欲望的催化,这些需求就会渐渐变质,不..

济群法师:轮回中的患者

佛经中,称佛陀为“大医王”,因为他能“分别病相,晓了药性,随病授药,令众乐服”。佛教是教育,也是心理学。其中既有对心理现象的分析,告诉我们,什么是心灵的健康状态,什么是患有疾病的症状,同时还介绍了如何治疗的具体方法。佛经中,经常将佛陀和众生的关系比喻为医生和患者,并称佛陀为“大医王”,因为他能“分别..

济群法师:生命状态就是内心的显现

如果不清楚自己要什么,不要什么,就会在外界诱惑下不断产生需求,进而在内心形成依赖。我们有什么需求,就会追求什么。从这个角度来说,人生种种就是以需求为因,由此产生的追求结果。但这些因也是自己培养起来的。我们今天的很多需求,古人并没有,一样可以过日子。我们现在之所以产生那么多需求,和环境有关,更和自己有..

济群法师:佛像的加持力从哪里来

很多人进入佛殿就感到安定,我们通过佛像激发起恭敬心,这种恭敬心又借助佛像来加持我们。佛像,顾名思义,就是佛菩萨的造像,这是每个佛弟子都很熟悉的。在寺院的殿堂中,我们可以看到各种造型和尺度的佛像。除了常见的本师释迦牟尼佛,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东方琉璃世界的药师佛,还有弥勒、观音、文殊、普贤、地藏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