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经翻译在中国的发展

2022-10-24 放生文章

Hi 陌生人你好!

繁体 推荐 纠错 目录 说明

返回到上一页 存储网页 随机浏览

佛教起源于印度,传播到中国,并兴盛起来,主要得益于经典的汉译。

由于佛经的翻译和传播,带动了佛学的研究潮流,开创了中国八大门派蓬勃发展的新风貌,丰富了中国文学创作的内涵,为中国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也说明中国在哲学思想上已经有了很深的基础,只有这样他才能发展。

中国的典籍翻译起源于东汉,发展于六朝,繁荣于隋唐。佛经翻译在中国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一、汉魏西晋——典籍翻译的初始阶段

东汉汉明帝夜间梦见金人后,派蔡澄、秦镜出使西域取经,并邀请卡亚摩腾、朱发兰到洛阳翻译《四十二章经》等五部佛经,是我国最早的佛经翻译。

早期的经典翻译不是直接从印度传入,而是间接从大岳、康居、安息等西方国家传入。从汉代到两晋,共有60多位翻译家,其中最著名的有安世高、智楼嘉禄、智谦、谭克甲洛、康僧会、朱法虎等。当时,翻译所依据的经典大多是用西域语言或文字写成的,俗称或胡经典。这一时期的翻译大多是个人翻译,没有固定的工作人员参与翻译。受限于人力财力,只能翻译小经典,缺乏系统性。而且来华的高僧都是在业余时间传教、翻译经书,没有朝廷的支持,翻译工作没有具体的场所,风格各异,译名混乱,所以被称为翻译经书的‘初级阶段’。

这一时期佛经翻译的特点主要包括两个体系:一是以安世高为代表的小乘禅宗;一是以智楼甲为代表的大乘般若。所以早期传入中国的佛经可以说是大小并行,倍增。

二、东晋南北朝时期——典籍翻译的进步

从东晋到南北朝,一开始,典籍翻译多为私人小规模机构。后来国家逐渐重视,大规模的翻译组织开始出现,典籍翻译更加蓬勃。翻译老师都来自印度,精通梵文,会翻译中文。主要代表人物有鸠摩罗什、佛耶舍、朱佛年、昙无谶、库纳巴德拉、甄珍、佛驮跋陀罗、僧伽提婆、法显等人。翻译的经典主要有大乘经、大乘禅经、密宗经、达摩经等。内容广泛,涉及印度佛教的各个流派,尤其是大乘和当时印度盛行的两大学说,直接推动了当时佛教思想的发展。这一时期翻译的特点是完整翻译,译者系统介绍佛经,对不同教派的作品进行分类,确立翻译风格,力求译作的原意。这是汉译佛经的进步时期。

三,唐代——典籍翻译的鼎盛时期

虽然中国参与了前两次翻译活动,但从整体上看,印度和西方僧侣是主要的译者。本期由中国高僧主持翻译,典型代表是玄奘和易经。他们不仅精通汉语和梵语,而且对佛教也有很深的造诣。而且他们借助朝廷的力量,设置了组织严密的译场,进行大规模的经书翻译。特别是唐太宗时期,为玄奘大师设立了翻译学院,翻译人员达3000人。这是中国翻译经文的高峰,也是佛教的鼎盛时期。其他如般若三藏、菩提六指、实叉难陀等人,在典籍翻译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此外,Sub

唐德宗之后,翻译经典的事业停止了,被唐武宗和周世宗摧毁了,佛教只存在了。直到北宋,朝廷采取保护佛教的政策,大力提倡中印文化交流。从那以后,从中国到印度都有很多人来求法,也有很多印度和西域的僧人来中国。特别是和唐太宗在河南开封府设立了译经院,并邀请奶妈、法田、田灾等人译经。这一时期,典籍翻译更加繁荣和完善。宋元以后,翻译经典的事业告一段落。明清时期只有零星的日文、藏文、巴利文翻译成中文的作品。

佛教经典的翻译为佛教的传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些翻译过来的经典,经过几代人的编纂、出版、刻印,逐渐成为《大藏经》,流传至今,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大创举。此外,东晋的道安、南朝梁朝的桑祐相继编撰《经典目录》,对佛经的整理和佛教文化的维护做出了开拓性的重大贡献,对后世佛教的传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文:97su.cn

下一篇:大安法师:念佛名的时候很快就打瞌睡了 这是报应吗?

如果觉得资料对您有用,可随意打赏。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

发表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