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达吉堪布

557 条微博 获赞 83
  • 放下一点自私的执著,就会减轻一点痛苦;而放下了全部执著,就会获得最自在的快乐。因为,自私自利的执著,总是与痛苦绑在一起,不离不弃。

  • 当年唐太宗跟玄奘法师谈话时,说:“对您这样的高僧大德,我能恭敬,但对僧团中不怎么修行的出家人,我恭敬不起来怎么办?”玄奘回答:“不能这样。要祈祷龙王下雨,就先要向泥塑的龙像祈祷。同样,要向佛菩萨求福,首先就要对凡夫僧恭敬。”唐太宗听后觉得言之有理,从此见到一个小小的僧人也恭敬有加。

  • 这辈子,无论我们得到什么,迟早都会失去。据说凯撒大帝在每次凯旋归来时,会受到全城人的欢呼迎接,此时,他总会让一个奴隶在身边不断地提醒:“这一切都是过眼云烟。”

  • 个别佛教徒的行为不良,有些人就非常不理解:“学佛怎么也这样?”其实,佛法是十分清净的,关键在于人有没有达到它的标准。鉴于此,佛陀才教导我们:要依“法”不依“人”。

  • 佛教虽说提倡要“随顺众生”,但如果过于世间化、低俗化,则太过肤浅或迷信,无法体现它的深广、超越。其实,佛教的精髓都收藏在《大藏经》中,若能深入研究,其中的每一部佛经,都可以找到非常精彩的风光!

  • 当我们习惯了冷漠,遇到事情只想保护自己,对身边的人不闻不问,对社会也没有责任感,那终究会为此而付出代价。其实,每个人的心中都潜藏着慈悲,只是它被覆盖了而已,若能将其挖掘出来,这一定会成为你人生中的无价之宝,于人、于己都将受益无穷。

  • 学习佛法时,明理如同双目,实行如同双足。若不明佛理便修行,就像无目之人乱走一样,很容易误入歧途;若只会讲道理却从不去做,则如明眼人没有双足一样,永远也到不了目的地。所以,“知”与“行”必须相结合,不然,就会“学佛一年,佛在心间;学佛两年,佛在大殿;学佛三年,佛在天边”。

  • 作为明智的决策者,在承办一些重大事情时,与相关人员共同商量非常重要。若能如此,即使这件事办不成,你也不用承受各种怨言。否则,单凭自己的想法就贸然决定,失败了的话,苦果只能由自己独享。

  • 若想爱更多的人,就要从爱自己的家人开始练起。假如对家人的爱,是一种成全,有一种责任,多一分体谅,懂一点尊重,自然就会以这种方式去对待别人。否则,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 若想成办一件事情,必须要持之以恒、循序渐进,不能只是三分钟的热情。如果太急功近利、急于求成,则很容易事倍功半,甚至一败涂地。所以,“快快走”有时候会“慢慢到”,而“慢慢走”的话,反而可能会“快快到”。

  • 对一个极度痛苦的人来说,不管他是什么身份,心理都会很脆弱。我们如果看到了,一定要尽量帮助他。哪怕给他一点安慰,也可能改变他当下的心态,甚至影响他的一生。

  • 许多人情绪上来时,经常管不住自己的心,说了不该说的话,做了不该做的事,又开始后悔莫及。其实,若能经常禅修观心,对心的把控力会不断增强。观心就是管心。

  • 《华严经》中言:“佛法无人说,虽慧莫能了。”佛法要是没有善知识讲解,再有智慧的人,凭借自力也无法通达。所以,在佛教中,依止真正的善知识至关重要。对于各大教派具有法相的高僧大德,还是应当如理如法地恭敬依止、清净供养,而不要因为个别害群之马,就让自己堕入极端!

  • 有人说:心静了,才能念佛,不然是一种亵渎。岂不知,念佛的作用,就是让心清净,古大德云:“念佛入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所以,当我们的心烦乱时,可以念佛号、抄佛经、听佛乐、唱佛歌。

  • 很多人平时口口声声说“利益众生”,可一旦自己遭受巨大的伤害,就会完全被嗔心蒙蔽,对于伤害自己的人,不但不想去利益,反而恨不得灭之而后快。但作为真正的大乘修行人,就算别人将自己害得体无完肤,自己也会千方百计地维护他,宁死也不愿产生一念害他之心。如此慈悲,正是需要我们永远修持的。

  • 很多人一提到学佛,马上想到不吃肉、不结婚。这些行为在佛教中是有,但只是一部分,并非全部。佛教中最根本的,不单单是戒律,还有智慧。如果没有智慧,一切行为只会成为盲目之举。

  • 对于外在的环境,我们永远无法彻底改变,让它一直顺应自己的心意。我们唯一可以做的,就是改变自己。就如同整个大地布满了荆棘,愚者会想方设法铺满地毯,改变整个大地,以防荆棘刺伤;而智者只需在自己脚下垫一块皮革,就可以畅行无阻,不受丝毫伤害。所以,孰难孰易?相信一目了然。

  • 如果没有生起想要出离轮回的心,哪怕今生的名声再大,弘法事业再广,做的善事再多,修证境界再玄妙,也不算佛教中真正的修行人。

  • 有人抱怨生活压力大、感情不顺利、事业不成功,究其根源,这些痛苦多来自于强求。若能做到一切随缘,像达摩祖师说的“得失从缘,心无增减”,苦恼自会消于无形。就算没有这种境界,经常念这两句话,心境也会大不相同。

  • 他人若对我有恩,要时时想到“人家帮我,永志不忘”;他人若对不起我,则应尽快忘掉,不要耿耿于怀、记恨心上。大乘佛教只讲报恩,不讲报怨。一般人做不到的话,也应尽量少一点报怨,多一点报恩。

写微博

必填项已用*标注

验证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