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群法师

314 条微博 获赞 42
  • 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和选泽,始终来自于自我的需求和判断。一个我执重的人,他总会以自我为中心看世界,并且会制造和寻找各种理由证明自己的合理性和优越性。唯有弱化我执或者认识到缘起无我的人,才能客观如实的看世界。

  • 佛教界要培养学法、弘法的意识,每个寺院教应该有常规的修学内容,弘法活动,这样才能保证僧人的基本素质,保证佛教的建康发展、正常传播。不学法、弘法,佛教就会变质,迷信化,庸俗化,在所难免。

  • 贫穷、匮乏的人,只会不停的索取;富有的人,才会想着施舍。贫穷、富有都是一种心理状态,并非财富的多少。一个人即便一无所也不觉得缺少什么,这种人才是最富有的。

  • 现有寺院,应该具备佛教书籍阅览、结缘;增加讲堂、讲座。或者发挥法堂、禅堂,说法禅修的功能。组织僧众修学、弘法,做些慈善公益的事,去除商业、迷信的成分,这样才能像个寺院,才能实现寺院内修外弘的基本职能,实现净化人心的作用。

  • 对他人的善行和成就由衷欢喜、赞叹,并支持、参与,可以弱化我执,对治嫉妒,同时还能产生相应的功德,这叫随喜功德。学会随喜,也会让社会减少对立,更加和谐。

  • 如果把法门比做交通工具的话,那么,越是快捷的交通工具,就越需要良好的性能,高超的驾驶技术。否则的话,这种快捷就会充满危险,而且越快越容易失控。所以,顿教法门特别为上根利智者所说,是小根者无力领受的。

  • 生命是无尽的积累。多行善事,长养善心,就会成为善人;常行恶事,增长恶心,就成了不善之人。善或者不善的人格一旦形战,给未来的生命将会带来长远的影响。

  • 居安思危,是要我们在安定、舒适的生活中,想到我们内心还隐藏着制造不安定、不舒适的烦恼。没有解除生命的迷惑和烦恼,所谓安定、舒适只是一时的假相。

  • 信仰,需要内化。应该从求求拜拜,保佑平安,到解决生命永恒的困惑,追求智慧,解决烦恼,正确认识世界、人生。寺院也应该回到教育、弘法、禅修的功能,传播觉醒的文化,净化人类心灵;如果只是提供烧香、拜拜,那和普通神庙又有什么差别呢?

  • 要慈爱,但不要执爱;要慈悲,但不要伤悲;要慈善,但不要伪善。

  • 一个人只在乎自己的痛苦,就会陷入到痛苦的深渊里去;如果学会关心别人的痛苦,就会从痛苦中走出来。

  • 无常,是感情的本质。永恒只是幻想,无常才是真相。在无常的世间,我们要多种善因,多结善缘,因上努力,果上随缘。

  • 在一片浮躁、混乱的心地上,很难培养出崇高的理想,优秀的品质,出类拨翠的才能。

  • 佛教所说的不、空、无,并非常人理解的一无所有。佛教所说的“空”,是要否定我们对事物的错误认识和执著,这是一切烦恼的根源。倘能认识到存在的一切都是因缘假相,是无自性空的,那么,生活中的任何变化都无法伤害我们,我们才能从容地面对人生。

  • 没有福报,会活得很辛苦;缺乏智慧,只能莫明其妙的活着。所以,修福与修慧,必将是人生两大重要的内容。佛法的修行,也正是从修习福德资粮、智慧资粮开始,到最终福慧具足圆满,成就无上菩提。

  • 价值观、人生观像是哲学问题,其实它时时左右我们的判断和选择。如果不能通过学习智慧的文化,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势必会伴随着人生经验和社会潮流形成人生观念和价值取向,你的未来在哪里,可就没准了。

  • 烧香,原本是净化心灵,净化环境。高香、劣质香,带着浓厚的商业色彩,烧起来浓烟滚滚,污染环境,同时也污染人的心灵。这样的香还能叫香吗?可怜许多寺院都成了这些香重灾区,僧人、信众,乃至一些游客,也成了受害者,这是谁的过呢?

  • 人生的学习,可以分为生存的学习、生活的学习和生命的学习。多数人都停留在生存的学习,结果变成赚钱的工具。因为缺少生活的学习,结果把生活过得乱七八糟的;缺少生命的学习,懵懵懂懂的度过一生,浪费了难得的人生。学习佛法,可以帮助我们智慧的生活,也能了悟人生真相,完成生活和生命的学习。

  • 追求智慧、道德,可能会对眼前短暫的、或者不健康的快乐,造成一定损失,但却在开发生命内在快乐的心理和品质,它是代表着生命存在的状态,这样的快乐,才是健康的、持久的。

  • 修习无我,要把生命系统当做客体看待。当念头现起时,不是一头扎入其中,而是将之作为观察对象,就像你在看一本书,看一场电影,对起心动念都能了了分明,却不陷入其中。

写微博

必填项已用*标注

验证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