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化社

1366 条微博 获赞 329
  • 「世间人生不知来,死不知去,实为人生一大要事。但以为儿孙计之念重,于自己生死大事,反漠然置之。若儿孙长寿仕进,或被富贵福禄所迷,恐难发皈依三宝、求受五戒之心,亦不过以福寿善终为止。至于自己法身慧命,不闻不信。纵令事事称心,岂能超出虚生浪死之外?」《印光法师文钞》·复许熙唐居士书

  • 「世间愚多智少,故做有益事少,做无益事多。如造大宅、收古玩、赛会、做戏、好赌、吃著、首饰、狗马、器物穷工、结交有势等。朱子说:“我见人把钱胡用,实是痛心。”志得意满、赌钱吃酒、著棋看花、了过生世,便把盖地弥天的力量,积福延庆的日子,都错过了!」辑录《太上感应篇直讲》

  • 「做慈善事业,关键在于发心的纯正与否?要以大公无私、深信因果、绝对奉献的心来做,不能有私心杂念,不能为名利而做,不能图个什么;发心的义工个人,不能计报酬,所谓能施、所施、中间事物都不可得。以佛法的法性真理作为慈善事业的发心,功德才如虚空一样,才是无为之法。」辑录·传印长老开示

  • 「事后而议人得失,吹毛索垢,不肯丝毫放宽,试思己当其局,未必能效彼万一;旁观而论人短长,抉隐摘微,不留些须余地,试思己受其毁,未必能安意顺承。」《格言联璧》

  • 「念佛时不能恳切者,不知娑婆苦,极乐乐耳。若念人身难得,中国难生,佛法难遇,净土法门更为难遇。若不一心念佛,一气不来,定随宿生今世之最重恶业,堕三途恶道,长劫受苦,了无出期。如是则思地狱苦,发菩提心。」《印光法师文钞》·复陈慧超居士书

  • 「一切众生,心性原同。其苦乐悬殊者,以宿世之修持不一,致今生之感报各别也。故《感应篇》云:“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是以君子乐天知命,不怨不尤,聿修厥德,自求多福,以期消灭宿业,培植来报!」辑录《印光法师文钞》·增广

  • 「善人的度量,一向是最宽宏的。凡受人欺侮,不堪情状,虽受不该受的辱,旁人未免不平,但在善人看来甚是平淡,只会责备自己的德薄功浅,不能够感动的了他人。心里反省着,这个辱,是我应该有的。从此闭门静想,愈要积德,岂有一毫的怨恨!」辑录《太上感应篇直讲》

  • 【应事接物见涵养】无论处事、待人、接物,心中常常有优裕从容、游刃有余的感觉,忙而不乱,才表现出一个人的涵养功夫。这是从内心修养表现于外部的谈吐举止,自然就是镇定从容,而要达到这样的修养功夫,首先就要克服心浮气躁、感情冲动——辑自《格言别录白话赏析》

  • 「一天,北宋的太宗皇帝问张泌家里怎么那么多人吃饭,张泌就回答说:都是些乡下的亲戚朋友,贫穷无粮,而我俸粮有余,所以就经常到我家来。后来皇帝派人等在他们吃饭时突然进去,发现原来吃的都是些粗饭菜羹。皇帝嘉奖张泌,称他为“张菜羹”。」辑录《文昌帝君阴骘文》

  • 「西方极乐七宝池,八功德水不思议;底有星沙岸香树,莲华涌出化生儿。西方净土更无过,阎浮极苦罪人多;欲得今生出三界,唯须至意念弥陀。」《五会念佛赞》【唐】·法照大师

  • 【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第二十六愿】设我得佛,国中菩萨,不得金刚那罗延身者,不取正觉。——《佛说无量寿经》

  • 「人的大病,只在妄想。岂知名利二字,是命里判定的,丢了眼前本分,钻谋险路,终究无益。分外营谋,反而会消损本分应得的福报。贪财不知足的人,势必刻薄鄙吝,总是小算盘百般算计,日后自有大算盘来一算!日日做无益子孙的事,还要说为子孙考虑,岂不昏黑?!」辑录《太上感应篇直讲》

  • 「复次,地藏,未来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于佛法中所种善根,或布施供养,或修补塔寺,或装理经典,乃至一毛一尘、一沙一渧,如是善事,但能回向法界,是人功德,百千生中,受上妙乐。如但回向自家眷属,或自身利益,如是之果,即三生受乐,舍一得万报。」辑录·《地藏菩萨本愿经》

  • 「凡修净业者,第一必须严持净戒(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第二必须发菩提心(自利利他,愿度众生),第三必须具真信愿。(信,则信我此世界是苦,信极乐世界是乐。......愿,则愿速出离此苦世界,愿速往生彼乐世界。)」辑自《印光法师文钞续编》·净土指要

  • 「念佛回向,不可偏废。回向即信愿之发于口者。然回向只宜于夜课毕,及日中念佛诵经毕后行之。念佛当从朝至暮不间断。其心中但具愿生之念,即是常时回向。若夫依仪诵文回向,固不得常常如是。」《印光法师文钞》·复永嘉某居士书四

  • 「十方三世佛。阿弥陀第一。九品度众生。威德无穷极。我今大归依。忏悔三业罪。凡有诸福善。至心用回向。愿同念佛人。感应随时现。临终西方境。分明在目前。见闻皆精进。同生极乐国。见佛了生死。如佛度一切。」《思归集》·印光法师鉴定

  • 「须以净土法门利益劝父母,令其念佛求生西方。若能信受奉行,临命终时,定得往生。一得往生,直下超凡入圣,了生脱死,高预海会,亲炙弥陀,直至成佛而后已。世间之孝,孰能与此等者!」《印光法师文钞》·复邓伯诚居士书二

  • 「人的丑事,说出可羞,应该包瞒,原无实据,却要去形容他人的阴私暗昧的事,这种恶薄口业,最犯神怒。若使他人终身受污,不能辨雪,更大伤阴德,折尽平生的福。善人极戒口过,见人的丑行私事,就像自己的一般,终身包瞒,不向人说,即使有人谈及也要多方掩护!」辑录《太上感应篇直讲》

  • 「处世不必邀功,无过便是功;与人不求感德,无怨便是德。」《菜根谭》·洪应明编

  • 「今之天灾人祸,相继而作者,皆因理学家破斥因果报应、生死轮回。俾上焉者无所勉,而懈于为善;下焉者无所畏,而敢于作恶。相沿已久,殆将决裂。及欧风一吹,则人道将几乎息矣!学说之贻误,有如此者,可不畏哉?」辑录《印光法师文钞》·慧济居阅经室缘起

写微博

必填项已用*标注

验证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