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佛禅
天天佛禅

佛,不在西天,就在身边……

天天佛禅 2019-10-14

亲! 等您很久了...

繁体 地图 目录 教程 说明

返回到上一页 存储网页 随机浏览


佛存万物,方有所度;佛度万物,应无所度。这是一位名为虚无大师的高僧对我说的偈语。


高僧住在高山上。山极陡峭,白云缭绕,鸟鸣如珠。山上有一小寺,三楹而已,一切皆为白木构建。高僧每日唯对数杵钟声,几声木鱼,一卷佛经,过得月白风清,飘然出尘。


那日,我去游山,进入寺庙和高僧谈及度人一事,高僧诵此偈语。过后,微笑念佛,再无他言。


此话初听,如雾里看花水中望月,溟濛不懂。待到回家,夜深人静,虫声唧唧,独坐在西窗下,在芭蕉雨声里慢慢思来,则禅理无尽,几可囊括《金刚经》的精华。



佛求心空,细说起来,平日里,佛确实心应空,应无一物,如空旷的山间,只有白云浮荡,自由来去;如月光在地,虽然一片,却空空如也。


这样,佛才能清静如莲,修身养性。


这样,佛才会洁净无尘,不着污垢。


佛袈裟一袭,随风吹拂,行走在凡尘俗世,行走在名利世界里,面对的是红尘中的种种诱惑,譬如金钱,譬如地位,譬如美色。可是,这些在佛的眼中,都如无物,都如虚空。


这样,高僧大德才能一身来去,飘然如云,清淡如雨。此时,高僧大德如果心中一动,欲念一生,万物在心,声色在眼,歌舞在耳,荣华在心,那么,一生修为,顿时化为流水,成为落花。



高僧大德行走在俗世,亦如行走在刀尖上,左边是名,右边是利,稍不注意,脚步一滑,就会跌入其中,万劫不复。


此时,唯有以空突围,以虚无来抵消一切的欲望。心存空念,一切为无,行走在红粉堆里,行走在胭脂群中,眼前空净,犹如行走在空山峡谷,犹如行走在草原平畴,心灵自是洁净的,是难以被沾染的。


面对锦袍玉带,面对官印如斗,高僧大德芒鞋一双,念珠一串,佛经一部,行走其中,毫无羡慕之意,毫无驻足之想。


此时,人,虽是肉体凡胎,可是,灵魂已经处于佛祖的莲花宝座旁了。


佛,不在灵山,而在心间。


佛,不在西天,而在身边。



但是,高僧大德之心,又应当心存万物,心存万事。这,和空无一物不矛盾,和虚无之想亦不相悖,就如水与天空是相互映衬的;就如柳叶和红花是相互补充的。


空无一物,是针对名利而言,是针对人世欲望而言。心存万物,则是为了行善,为了度人度物。


佛存在着大善良心,存在着大慈悲心,这样的心,几乎是针对所有的生命,所有的事物。


有一句佛家语道:“扫地莫伤蝼蚁命,爱惜飞蛾纱罩灯。”在佛的眼中,蝼蚁尚入心,飞蛾尚在意,何况其他生命。


因此说,佛的心是饱满充实的,是心存万物的。



弘一法师是高僧,是一代宗师,有僧人赞之:“以教印心,以律严身,内外清净,菩提之因。”说他清律甚严,身心洁净,犹如莲花在水,明月在天。


但是,心里洁净,不存俗念,并不等于说他的心里空无一物。相反,他的佛心,正是表现在心存万物,心存众生上。


他临死前一再告诉弟子,自己尸身放在佛龛上时,龛脚应放四个碗,碗里注入清水,避免虫蚁顺着桌腿上到尸身,异日烧化时,会损及虫蚁。


他的心里有虫,也有蚂蚁。他的心里,甚至还有细小的,我们肉眼看不见的生物。


在大师的心里,这些都是生命,都和人一样,有着生的权利,有着被尊重的权利,有着不能被伤害的权利。


这,是一种生命的平等,是一种万物齐一的观念,这种观念,早在两千多年前的佛祖时代就已经产生,这确实是不容易的,也是值得我们崇敬的,值得我们效仿的。


我们要爱护每一片绿色,每一声虫鸣,推而广之到每一个生命,这,就是佛的心存万物,佛的普度众生。



在佛家的眼中,普度万物,不能理解得太狭隘,不能理解为高僧大德坐在林荫下、坐在蒲团上讲解佛经,有居士或者信众听了,大彻大悟,一心向善,心存佛念,净如莲花。


虚无大师在一椽僧舍里数着念珠告诉我,如果这样,就是曲解了佛意,就是谤佛。


所谓的普度众生,今天看来,更应理解为帮助众生,将大善良心大慈悲心赐予众生。


在大灾之年,在饥馑岁月里,寺庙里施舍素斋,拯救灾民,属于一种普度众生;


在路上,看见一只受伤的兔子,将之救下、疗伤,算是一种普度众生;


在河边,背着一个小孩过河,趟过激流,算是一种普度众生;


在路上,捡拾钱包,交给失主,算是一种普度众生;


甚至,在山里、在河边、在溪流,栽下一棵树,种植一棵草,都是一种普度众生。



普度的内容很多,大则救命,小则行善,勿踏蝼蚁,爱护万物;普度的对象很广,包括凡俗红尘里的人,包括花草树木,鸟鸣蝉唱。


另外,普度的程度也有浅有深,普度的付出有大有小,只要利于他人它物,都为普度。


高僧大德有度人之心、度物之心,才是佛心,也才算真正的明了禅理。


佛从来没有高蹈于世,远离世俗,佛时时刻刻心在万物。


佛心不空,万物其中。这,才是真正的佛,才是大善良大慈悲的佛。



佛度万物,可是转身之后,却忘却一切,不存于心,不存于记忆里。


也就是说,当佛在救助了需要救助的人,或者呵护了即将枯萎的花草后,心中从无此想:刚才,老衲救过一个人,浇灌过一片花草,或者想,我曾救下了一只兔子。


如果这样,高僧就失去了佛心,也失去了佛性。


佛在度物之后,“阿弥陀佛”一声佛号后,袈裟飘飘,走向远处,走向深山古寺,走向明月竹林深处。


此时,佛的心里绝无一物,绝无希望被救助的人有反身回报的机会,或者有一日会进寺感恩,叩头致谢。



很多时候,我们有些人做了好事,总是希望对方感谢,或者送一块匾,或者写一封感谢信。


做好事,是普度的一种。可是,一旦有目的,带着功利在内,就又悖乎佛理了。


高僧大德行善,是为了行善而行善,是自然而然地行善,没有任何求名求利的想法。


高僧曾言:“若起精进心,是妄精进;若能心不妄,精进无有涯。”精进心尚不可取,何况功名心。


佛心无俗念,则为空。


佛心存万物,则为善。


佛普度万物,则为大慈悲。


佛度过即了,是为禅。


行走在名利边缘,行走在十万红尘,人若能存此四想,即是佛,即是高僧大德。否则,就是敲破木鱼,诵烂佛经,也不过是一凡夫俗子罢了。


↓↓↓ 点击"阅读原文" 【与百万佛友共修禅】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