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诚罗珠堪布
慈诚罗珠堪布

还是很虚荣,怎么破?

慈诚罗珠堪布 2019-10-04

亲! 等您很久了...

繁体 地图 目录 教程 说明

返回到上一页 存储网页 随机浏览



NEW  BOOK

2019


《胜道宝鬘论》之广释 ——

《宝鬘庄严论》

连载 23




往期:
《胜道宝鬘论》之广释——《宝鬘庄严论》01
《胜道宝鬘论》之广释——《宝鬘庄严论》 02
《胜道宝鬘论》之广释——《宝鬘庄严论》 03
《胜道宝鬘论》之广释——《宝鬘庄严论 》04
《胜道宝鬘论》之广释——《宝鬘庄严论》05
《胜道宝鬘论》之广释——《宝鬘庄严论》06
《胜道宝鬘论》之广释——《宝鬘庄严论》07
《胜道宝鬘论》之广释——《宝鬘庄严论》08
《胜道宝鬘论》之广释——《宝鬘庄严论》09
《胜道宝鬘论》之广释 ——《宝鬘庄严论》10
《胜道宝鬘论》之广释 ——《宝鬘庄严论》11
《胜道宝鬘论》之广释 ——《宝鬘庄严论》12
《胜道宝鬘论》之广释 ——《宝鬘庄严论》13
《胜道宝鬘论》之广释 ——《宝鬘庄严论》14
《胜道宝鬘论》之广释 ——《宝鬘庄严论》15
《胜道宝鬘论》之广释 ——《宝鬘庄严论》16
《胜道宝鬘论》之广释 ——《宝鬘庄严论》17
《胜道宝鬘论》之广释 ——《宝鬘庄严论》18
《胜道宝鬘论》之广释 ——《宝鬘庄严论》19
《胜道宝鬘论》之广释 ——《宝鬘庄严论》20
《胜道宝鬘论》之广释 ——《宝鬘庄严论》21
《胜道宝鬘论》之广释 ——《宝鬘庄严论》22



第七,实修之十法    

 



一,进入佛门后不要再步入世法群体,而要如法实修。

 

学佛、皈依、发心之初,我们不可能一下子放下所有的世俗观念,但要尽量通过闻、思、修、行往解脱的路上走,不要再回头进入轮回。


放下世俗,也不能一蹴而就,但可以先放下一部分,比如放下虚荣心。现代人之所以活得辛苦,不是因为物质的缺乏,就是因为虚荣心。仅仅满足肉体的需求并不难,因为肉体对物质的需求很有限,不会无限膨胀。但精神对物质的需求,却是永远填不满的无底洞。为了满足虚荣心,我们不择手段、不计代价,愚蠢地付出了一切,最终却一无所有。


虽然在某些特殊场合,或为了完成某件事情,可能需要一点点虚荣。但很多大可不必的虚荣、攀比、炫耀,却会让我们穿上永不停歇的红舞鞋,既会耗费我们毕生的精力,还会给我们带来无穷的痛苦。所以,适当地放下虚荣心,是通往幸福前程的必经之路。虚荣心降低一点,我们就可以轻松一点,多腾出一些时间来修行、学习或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


很多人会说,道理我都知道,但我做不到啊!


是呀,就是做不到。为什么做不到?因为没有修行。虚荣心在我们心里,已经盘踞了多生累劫,要放下当然并非一朝一夕之功,但也不是完全没有办法,修外加行,就可以放下虚荣心。当我们深深体会到人身的宝贵、生命的价值、死亡的无常以后,就再也不愿意为了虚荣心而付出太多时间。修了轮回痛苦与因果不虚以后,就能知道自己最迫切的需求是什么,这样一来,就可以与虚荣心一刀两断。

 




二,远离故土后不要再于他乡安家,而要无贪实修。

 

远离家乡,到寂静地去修行的人,不要以在新的地方修房子等等来满足虚荣。


既然已经放弃工作与家庭,远离家乡,前往寺院等寂静地去实修,就要全力以赴地闻思修,不要把时间浪费在修房子等追求享乐的事情上,否则一开始就不必离开城市。

 



三,依止殊胜上师后要断除我慢,而依教实修。

 

依止善知识以后,首先要放下傲慢心,然后按照上师的教言一步步地学修。依止上师的目的就是为了正确地学习和修行。


傲慢的山顶,留不住功德的清泉。傲慢心是发菩提心与证悟的最大阻碍。作为佛陀的后学者,我们应放下世间的身份、地位,放下傲慢心。不能因为自己是领导、是高知,就放不下面子,不愿磕头,不想念咒,认为只有没文化的人才会念阿弥陀佛,这样永远无法证悟空性。


在佛教团体中,我们无须知道别人的身份地位,这样也可以防止傲慢心的生起。无论是妇孺皆知的巨星,重权在握的高管,学富五车的学者,还是富可敌国的大亨,如果真正想解脱,首先要忘掉自己的世间辉煌,低调内敛地进入课堂,谦虚谨慎地从头学起。在消灭贪嗔痴,生起无上智的道路上,世俗的荣誉一文不值。


历代上师们在培养弟子的时候,会通过各种方式去折磨有培养价值,将来堪当弘法利生重任的弟子。表面上看起来很残忍,实际上是为了打破他们的傲慢心,让他们堪为法器,增上修行的功德。但对一般的弟子,就会用大众化的普通方式,让大家好好学习,能解决自己的问题就可以了。

 



四,潜心闻思后不要空口虚谈,而要解义实修。

 

超越闻思阶段以后,应立即去修行。


闻思固然非常重要,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我们不能把一辈子的精力,都投入到闻思当中。现在有些佛教徒在学五部大论,这本来非常好,但每个人的时间都非常有限,如果不实修,就永远都是纸上谈兵,只懂得道理,行为上却力不从心。夸夸其谈,却从不付诸实践,就是我们经常讲的法油子。


学佛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烦恼和压力。如果学了很长时间,却没有解决压力、痛苦、焦虑,很多人就会对佛法丧失兴趣,并从学佛的队伍中退失。


闻思需要多长时间呢?就像做饭和吃饭,做完一顿的分量,吃完以后再去做。如果一下子做了很多饭菜,吃不完就会变质、浪费,最好现吃现做。修行也是一样,最好现学现修。修人身难得的时候,当所有的思维方法都了然于心以后,此阶段的闻思就已经到位了。等到修寿命无常的时候,再继续闻思,之后继续修行。就这样一步步交替学修,才是最好的修行方式。



To Be Continue

超越闻思阶段以后,应立即去修行。



——慈诚罗珠堪布







长按二维码关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