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遗
拾遗

关于母爱,你所知道的一切可能都是错的

拾遗 2019-05-13

亲! 等您很久了...

繁体 地图 目录 教程 说明

返回到上一页 存储网页 随机浏览

拾遗物语

99%的母亲,并不知道什么是母爱。





最近在关注三个“越来越”。

第一个“越来越”——母乳喂养率越来越低。

“我拒绝母乳喂养孩子。

我们单位有很多新妈妈,

因为产后母乳喂养孩子,

最后弄得胸部下垂了,

腰上也长出一个游泳圈,

太丑了,我可接受不了。”

第二个“越来越”——产后立即上班的母亲越来越多。

“孩子这么小,什么都不懂,

吃好睡好就行了,

等孩子上了小学,

需要教育的时候,我再回去,

现在趁这几年,多赚些钱。”

第三个“越来越”——“婴童独立教育”越来越流行。

最典型的就是哭声免疫法、延迟满足法、婴儿独立睡眠法。

“不要跟孩子太过亲密,

不要轻易地满足孩子,

就算孩子哭泣,也决不能心软。

得到太多安慰的婴儿会依赖大人,

长大后会变得太黏人而无法独立。”

这三个“越来越”,让我揪心。

我实在是忍不住了,

决定站出来放一个“响屁”。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

美国心理学家、行为主义心理学创始人华生,

提出了一个非常著名的理论:

“孩子对爱的需求,

源自于他对食物的需求,

满足了他对食物的需求,

就满足了他对爱的需求,

所以母亲只需要给宝宝提供足够食物就可以了。

母亲不能和孩子过度亲密,

过度亲密会阻碍孩子的成长,

使孩子在成人后非常依赖母亲,

从而难以独立难以成才。”

华生为此还专门写了一本书——《婴儿和儿童的心理学关怀》。

他在书里倡导行为矫正式儿童养育体系:

“要把孩子当作机器一样训练和塑造:

得像对待成人那样对待孩子,

尽量不要亲吻和拥抱孩子,

不要让孩子坐在母亲大腿上,

不要轻易地满足孩子,

就算孩子哭泣,也决不能心软,

以免他们养成依赖父母的恶习……”

这套理论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

风靡了整个美国,

接着又影响了西方多个国家。

后来流行的哭声免疫法、延迟满足法、婴儿独立睡眠法等,其核心思想皆源于此。

这套理论真的那么有效吗?

另一个心理学家提出了质疑。

这个人就是——哈洛。




哈洛找来了很多恒河猴,

做了一系列实验。

为什么用恒河猴做实验呢?

因为恒河猴94%的基因和人类相同,

它对外界刺激所做出的反应,

和人类非常类似或相近。

哈洛做的第一个实验是——代母实验。

哈洛把刚出生婴猴放进笼中,

然后用两个假猴子代替母猴。

一个假猴是用铁丝做的,

胸前安装了一个奶瓶,

可以24小时提供奶水。

另一个假猴是用绒布做的,

摸起来比较舒适和柔软。

如果按照华生“有奶就是娘”的理论——孩子对爱的需求,源自于他对食物的需求,满足了他对食物的需求,就满足了他对爱的需求。

那么婴猴一定会依恋“铁丝妈妈”。


但实验结果出人意料,

所有参与实验的婴猴,

都选择了没有奶瓶的“绒布妈妈”。

几乎在所有时间里,

小猴都会挂在“绒布妈妈”身上,

只有感到饥饿难耐时,

它才会跑到“铁丝妈妈”那里吃奶,

但只要一吃饱,

它就会迅速回到“绒布妈妈”怀里。

有的小猴甚至饿了也不愿过去,

它们把身子挂在“绒布妈妈”身上,

只把头探到“铁猴妈妈”那边吃奶。


接着,哈洛搞了个恶作剧。

他制作了一些发条玩具,

比如恐怖的大蜘蛛、会敲鼓的小熊等,

然后将它们放进笼子里。

小猴害怕极了,

立即奔回去抱住“绒布妈妈”,

趴在妈妈怀里,

慢慢地安静下来。

哈洛又将“绒布妈妈”移到另一间房间,

然后用发条玩具继续恐吓。

小猴更加害怕了,

但即使再害怕,

它也不奔向“铁丝妈妈”,

而是眼巴巴地望着另一边的“绒布妈妈”。

如果没有“绒布妈妈”,

小猴子就蹲在地上,团成一团,

战栗、吃手指、摇摆、尖叫……

像极了精神病院里的病人。


根据这个实验,

哈洛提出了一个著名论断——爱源于接触,而非食物。

接触所带来的安慰感,

是母爱最重要的元素。

“母爱的本质,

绝对不是简单地满足孩子的饥饿和干渴的需求,

它的核心是接触性关怀:

拥抱、抚摸、亲昵。”

所以,父母对孩子的养育,

不能仅仅停留在喂饱的层次上,

要想孩子能够健康成长,

就一定要为他提供触觉、视觉、听觉等多种接触性关怀,

让他能够感到父母的存在,

他的心智才会健康发展。

哈洛写道:“只有奶水,人类绝对活不久。”




但这批不是由真猴,

而是由“绒布妈妈”养育的猴子,

长大后出现了一系列问题:

当哈洛把这些猴子,

放归到正常的猴群当中后,

发现它们几乎无法与其他猴子相处。

“这些猴子孤僻、抑郁和自闭,

有的还出现了自残性和攻击性,

对周围的一切都抱有敌意,

不能和其他猴子一起玩耍,

也不愿跟其他猴子。”

哈洛由此想到了一个问题——它们具备养育后代的能力吗?

于是哈里又做了一个实验——繁殖实验。


▲ 不理睬幼猴  

▲ 虐待幼猴  

哈洛通过实验发现:

所有公猴都失去了寻偶和交配能力。

而母猴呢,也根本不愿交配。

把经验丰富的公猴放进去,

母猴们就会拼命抵抗,

公猴满身是伤不得不认怂。

怎么办呢?

哈洛发明了一个“强暴架”,

以此固定母猴身体,

使公猴能够骑到母猴身上。

这工具果然管用,

20只母猴受孕产下了幼猴。

但可怕的事情发生了:

这20只母猴中,

有7只脐带剪断后便不再理睬孩子,

有8只经常暴力殴打和虐待孩子,

有4只更是残忍地杀死了孩子,

只有1只笨拙地尝试给孩子喂奶。

也就是说:它们几乎都丧失了养育后代的能力。




问题出在哪里呢?

哈洛思考了很久后,

推测这可能与“运动”有关,

于是他又做了一个实验——摇摆实验。

他重新改造了“绒布妈妈”,

让它可以动可以摇摆。

于是哈洛又把一批婴猴放了进去,

让可以摇摆的“绒布妈妈”养育它们,

并保证婴猴每天有半小时的时间和真正的猴子一起玩耍。

实验非常成功,

这样哺育长大的猴子,

成年后基本都正常了。

于是哈洛得出结论——运动和玩耍,是母爱另外两个重要的因素。

“只给食物和拥抱,

不给孩子充足的运动和玩耍,

脑部控制运动和平衡的感官系统,

与触觉及运动相连的情感系统等,

都会受到非常大的影响,

也就是说,脑功能会失常,

表现为暴力、幻觉以及精神分裂。”

为什么婴儿喜欢父母轻轻摇晃?

为什么婴儿喜欢有人逗他玩耍?

因为运动和玩耍能够促进脑部发育。

1958年,美国心理学会年会上,

哈洛做了一个著名的演讲,

演讲的题目叫——《母爱的本质》。

“爱存在三个变量:

触摸、运动、玩耍。

如果你能提供这三个变量,

那就能满足一个灵长类动物的全部需要。”

母爱的本质是什么?

触摸,运动,玩耍。

这个演讲,不仅震动了整个美国,

也颠覆了美国社会一直倡导的哺婴方式。




哈洛的实验得到了很多验证。

比如二战时的孤儿院。

二战时,许多婴儿被送到了孤儿院。

尽管孤儿院给予了足够的温饱,

但大部分婴儿还是去世了。

大家都觉得很奇怪,

推断婴儿可能是死于细菌或疾病传染。

于是政府规定——照顾婴儿的修女,要与孩子保持距离,并在婴儿床之间隔上布帘。

但情况并未好转,

婴儿依然一个接一个地死去。

只有一个孤儿院除外——其养育的婴儿,死亡率特别低。

一位医生于是偷偷前去调查,

结果发现这里的一位修女违反了规定,

她每天晚上值班的时候,

都会抱起一个个婴儿,

进行温柔地轻抚和按摩。

事情由此真相大白——触摸、运动和玩耍,才是真正的灵丹妙药。


德国皇帝腓特烈二世,

做过一个残酷的实验,

他将很多刚出生的婴儿从父母身边带走,

集中在一起,

然后由护工专门喂养。

只给予充足的食物,

但没有任何情感互动,

结果,这些婴儿全都死掉了。

斯皮茨在《医院制度》一书里,

记录了他在育婴堂观察到的现象:

“那些仅仅获得食物给养的弃婴,

由于没能获得养育者的触摸和情感互动,

会变得异常安静、孤僻和忧郁,

很多婴儿不到一周岁就死亡了,

一部分婴儿虽然活了下来,

但难以像正常孩子那样发育,

甚至不能坐、立和交谈。”

那个担忧母爱过度的心理学家华生,

在自家孩子身上贯彻了自己的理念,

“不要亲吻和拥抱孩子。”

“不要轻易地满足孩子。”

结果他三个孩子全得了抑郁症,

大儿子自杀身亡了,

二女儿也多次自杀,

小儿子一直流浪,

靠他的施舍才能生活。




哈洛觉得实验还不够充分,

于是在实验一的基础上,

他又做了一个实验——旷场试验。

他把幼猴放进一个不熟悉的小房间,

房间里放满了很多物品,

积木﹑毯子﹑带盖容器﹑折纸等,

都是幼猴喜欢玩弄的东西。

然后哈洛设计了三种情况:

房间里仅有“绒布妈妈”,

房间里仅有“铁丝妈妈”,

房间里一个妈妈也没有。

结果发现——

当房间里仅有“铁丝妈妈”或者没有任何妈妈的时候,

幼猴都非常害怕和紧张,

或是抱着头缩在墙角,

或是蜷缩在毯子上,

对周围的玩具不理不睬。


当房子里有“绒布妈妈”时,

幼猴会立刻冲过去,

紧紧抱住“绒布妈妈”。

过了一会儿以后,

幼猴会把“绒布妈妈”当作安全之源,

大着胆子去触碰那些玩具,

轻轻摸一下掏一下,

然后迅速返回“绒布妈妈”怀里,

然后又试着去触碰那些玩具,

如此循环往复,

跟人类孩子一模一样。

当哈洛将“绒布妈妈”拿走后,

幼猴就会抱头缩在墙角,

表现出非常害怕的样子,

给再多玩具也不要。

哈洛由此得出了两个结论:

● 独立并不是“孤立”和“狠心”培训出来的。

恰恰相反,

得到细心呵护、温柔拥抱、及时回应的孩子,

反而更容易离开妈妈怀抱去独立探索,

成为更加独立、更能适应社会的大人。

● 越是得到爱抚和疼爱的孩子,

就越会敞开内心,变得开朗。

而越是得到关注少的孩子,

就越是会封闭自己的内心,

漠视周围环境,孤僻不合群。




▲ 小猴不奔向任何一个妈妈  


为了继续探索母爱缺失可能引发的问题,

哈洛又做了一个实验——长期缺母实验。

一群小婴猴出生后,

哈洛不让它和任何假妈妈接触,

就让它们孤独地呆在笼子里,

只是定时地给予食物。

在小猴“无母”地生活8个月之后,

哈洛将它们放进了拥有“绒布妈妈”和“铁丝妈妈”的房间里。

当可怕的发条玩具出现时,

这些小猴会作何反应呢?

结果它们不会奔向任何一个妈妈,

因为它们从来没有跟妈妈相处的经验。

它们大都抱着自己,

摇摆身子、瘫倒在地,

然后发出绝望的尖叫声。

而更可怕的是,

这些小猴长大后,

完全无法融入猴群,

非常胆小、非常惧怕其他猴子,

同时具有非常强的自残性和攻击性。

当其他猴子欺负它们时,

它们就开始自残,

撕扯自己的毛,

咬自己的胳膊和腿。


▲ 自残  

哈洛继续做更细的实验,

通过实验他发现:

幼猴在出生后,

一旦跟母亲分离超过90天,

这种伤害就无法弥补,

即使此后再跟母亲或其他伙伴相处,

也永远无法成长为正常的猴子,

因为某个“关键期”被错过了。

一旦错过,

那扇门就被永远地关闭了,

情感纽带便再也无法建立。

于是哈洛得出了结论——孩子出生之后的6个月,是建立良好母爱的最重要时期。

为什么是6个月呢?

因为小猴的90天,

差不多就是人类的6个月。

哈洛这样总结道:

“孩子出生后,

父母特别是母亲,

要避免与孩子的长期分离。

长期分离会对孩子造成巨大伤害。”

哈洛还给出了一个建议:

人类的产假起码要有六个月。




▲ 绝望之井  

最后,哈洛做了一个非常残忍的实验,

这个实验叫——绝望之井。

哈洛制造了一个个漏斗型小黑屋,

让小猴们头部朝下吊了两年,

底部有个容器可以获取食物。

刚开始的时候,

小猴会不断顺着峭壁往上爬,

但发现无法逃离后,

便孤独绝望地安静了下来。

哈洛称之为“绝望之井”。

两年后,将小猴放出来时,

它们已经得了重度抑郁症。

喜欢远离猴群,呆呆地坐着,

完全失去了猴子应有的活力,

且拥有极强的自闭、自残和攻击倾向。

哈洛试过很多药物和利用集体生活对它们进行治疗,

但都没能得到多大的改善。

哈洛由此得出结论——从这些小猴身上,我看到了人类最惨重的精神疾病是怎么来的。

“对灵长类动物来说,

早期严重而持久的孤立,

会导致孩子心理残伤和死亡,

这种影响直至终生。”

攻击性,并非天生,

而是因无回应的绝境而生。

严重缺乏回应的婴儿,

内心会产生两个激烈情绪:

第一,绝望——认为爱不存在。

第二,仇恨——想毁了整个世界。

我想起了马加爵。




哈洛的这一系列实验,

因为非常残酷残忍,

受到了很多人的批评和斥责,

但这一系列实验的贡献实在是太大了,

它扭转了风行欧美的育婴方式。

所以哈洛的恒河猴代母实验,

后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心理学实验”。

母爱的本质是什么?

● 触摸——细心呵护、温柔拥抱、及时回应。

● 运动——轻微的晃动,多与孩子互动。

● 玩耍——经常跟孩子一起游戏玩耍。

很多父母总认为,

孩子年纪还小,

不懂事,没记忆。

殊不知,孩子在幼年时期,

如果没有得到足够的触摸、运动和玩耍,

长大后往往性格内向,

不合群、抗压能力差,

自我价值认定低,社交能力比较弱,

甚至会抑郁、自闭、自残和充满攻击性。

现在的父母都喜欢说一句话——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但大部分父母并不知道,

真正的起跑线其实在婴儿时期。

对孩子真正的富养,

不是给最多的钱,

不是给最好的食物,

而是给最多的陪伴。



拾壹


2009年,《柳叶刀》做了一个调查,

结果显示:中国抑郁症患者已达9000万。

2016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了一个数据:

中国每13人中就有1个精神障碍患者,

中国青少年自杀率已经排在了世界第一。

抑郁症的成因虽然非常复杂,

自杀的原因也涉及多个方面,

但毋庸置疑,

其中极为致命的一个成因,

就来自于“婴童”和“幼年”。

弗洛伊德在《性学三论》中讲过一个故事:

一个三岁的男孩,

在一间黑屋子里大叫:

“阿姨,和我说话!”

“我害怕,这里太黑了。”

阿姨说:“那样做有什么用?你又看不到我。”

男孩回答:“没关系,有人说话就带来了光。”

回应,就是光。

没有回应,家也是绝境。



· 有一种爱叫做点赞 ·


欢迎转发朋友圈。

公号转载须经授权,并不得用于微信外平台。

法律顾问 | 重庆沁山律师事务所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