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文化大全
儒家文化大全

一幅经典对联,说透人生大智慧

儒家文化大全 2019-06-12

亲! 等您很久了...

繁体 地图 目录 教程 说明

返回到上一页 存储网页 随机浏览

点击抢购纳兰容若+李清照+仓央嘉措诗词传

点击抢购中国历史上首部词集《花间集》




中央党校掠燕湖西侧的二味书屋有一楹联,是启功先生所书行楷八言联,联曰:“静则生明养心有主,温而能断临事无疑。”

人在处事时一定要平心静气,保持理性。也只有在安静的环境中周密思考,不骄不躁,才能大智大慧。同时,心灵需要有精神食粮的滋补,只有不断修炼,凝神静气地思考问题,方能心安理得,身心健康,快乐安祥,掌握自我。另一方面,对于突发事件,抱以温和、平静的心态,以不变应万变,以无我超越自我,临危不惧,临险不乱,快速反应,冷静处理。



“静则生明养心有主,温而能断临事无疑”一联原是清末曹广桢赠予其友维墉仁的楷书八字联。时联款识有“维墉仁道兄雅属即正,蔚叟曹广桢”字样,并附钤印:“曹(朱)广桢(白文)、蔚叟六十后所书(白文)”。


曹广桢何许人也?字蔚叟。湖南长沙人,光绪十一年中举,光绪十八年(1892年)登进士,授刑部主事,后升刑部员外郎、刑部郎中。不久改任军机处领班章京。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任吉林学政。工书,善诗文。


“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符号,是中华民族自然作息、躬耕田畴、苦读寒窗积淀而成的做人品质和审美追求。


《管子》中有“是故有道之君,其处也若无知、其应物也若偶之,静因之道也”之说,认为保持内心虚静,才能正确认识客观事物。《荀子》也载:“心何以知?曰:虚一而静”,意谓要虚心、专一而冷静地观察事物。《礼记》中的“人生而静,天之性也”的思想,发展为道德修养方法之一。周敦颐《太极图说》中的“无欲故静”,体现的就是“主静”思想。《孙子兵法》讲“将军之事,静以幽,正以治”,宁静才能致远。




清朝三代帝师翁同龢也撰有一副对联:“每临大事有静气,不信今时无古贤!”说的是,古今圣贤都具大气度,遇重大事件时,沉着淡定,举重若轻,应对裕如。


静能开悟,静能生慧,静能明道。心静则清,心清则明,心明则灵。无论时代如何发展,社会怎么进步,大到治国理政,小到立身做人,都需要静观变幻,始终做到精神镇静、头脑冷静、心态平静,力戒浮躁、急躁、焦躁。


培育静气、大气,需要把静气当成一种境界去追求、一种情操去修炼、一种品质去磨砺。静气才会形而上为道,形而下为行,内化于心、外化于事,始终做到不为诱惑所动、猝变所惊、名利所累、俗事所扰,以无私无欲、至大至刚涵养浩然之气,进而使静气成为我们立身做人做事的强大人格力量。



静气需有宽广的胸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只有胸怀宽广的人,才能容天下难容之事、平难平之愤、解难解之愁。当然,静气需要诗书涵养。“腹有诗书气自华”,越是博学的人,越是视野开阔、头脑冷静、静水深流。静气还要靠正气来支撑,正所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