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诚罗珠堪布慧灯之光系列
慈诚罗珠堪布慧灯之光系列

年底的饭局

慈诚罗珠堪布慧灯之光系列 2020-01-04

亲! 等您很久了...

繁体 地图 目录 教程 说明

返回到上一页 存储网页 随机浏览


Happy

Happy








编者按


饭局这一词汇起源于宋代,已经有1000多年的历史。将“饭”与下棋术语“局”组合起来,是宋代文人对汉语及中国文化的一大贡献。


自古以来,饭桌这个方寸之地,是中国人重要的社交场景之一,承担了更多的非食物功能。对于参加饭局的人而言,吃饭只是载体,设“局”办事情才是目的。


 吃饭的人,如果陷入了“局”里,就骑虎难下,甚至惹祸上身。“鸿门宴”、“青梅煮酒论英雄”、“杯酒释兵权”等历代著名饭局已是耳熟能详、妇孺皆知。


聪明的人都知道,事情能不能成,从来看的都不是饭局,而是你有没有让别人认可的实力。所以他们,都已戒掉了饭局。


饭局,不会扩充你的人脉



有人说自己参加各种饭局,不是为了办事,只是为了认识更多的人,扩充自己的人脉。


但扎心的事实就是,人脉永远是同一阶级互相流动,打破圈子的壁垒,并没有那么容易。如果你自己没实力不优秀,你认识再多的人,也没有用。你也根本没办法融入大佬们的圈子,扩充人脉更是无从谈起。 


而往往在喧嚣的酒桌上建立的友情,最后都变成了微信里一张干巴巴的名片。除了让好友人数多了一名之外,没有任何实际的帮助。


有一段发人深省的论述:“高质量的友谊总是发生在两个优秀的独立人格之间,它的实质是双方互相由衷的欣赏和尊敬。因此,重要的是使自己真正有价值,配得上做一个高质量的朋友,这是一个人能够为友谊所做的首要贡献。”


以上内容为编者按




一 顿 饭



慈诚罗珠堪布在《慧灯之光》系列中讲到:


吃一顿饭究竟是善?是恶?还是不善不恶的无记法呢?如果在不伤害众生生命的前提下,吃饭本身是无记法。


但是在《俱舍论》里面讲得很清楚:如果一个人吃完这顿饭,将肚子填饱了以后是为了去杀生、去参战、去行骗等等,以这样的目的而吃饭,那吃这顿饭就是造作恶业;


如果一个人吃饭的目的,是为了吃饱以后去听法、去放生、去行善,那这个吃饭就是行善;如果他能以菩提心摄持,那么吃这顿饭就成了大乘的修法;


如果他吃饭的时候没有什么特殊的目的,没有去想吃完饭以后去杀生、去放生等等,那这样的吃饭就是不善不恶,所以叫作无记。


所有行为,包括日常生活当中的吃饭、穿衣等等,都要围绕一个中心,那就是利他心。


《大乘阿毗达摩》讲过,吃饭本身是不善不恶的无记业,但根据吃饭者的发心、动机的不同,吃饭也可以随之而变成善、恶、无记三种业。


譬如,吃饭的时候,假如一门心思想着吃饱以后去帮助别人、放生或者是打坐,那吃饭就成了善法;如果吃饭的时候,怀着吃饱之后要去杀生、偷盗、欺骗等等的发心,则吃饭就变成了恶业;假使没有什么特殊的想法,只是为了吃饱饭,就是不善不恶的无记业。


我们在吃饭、穿衣等等的时候,虽然不能牵强附会地标榜自己是为了众生而吃饭、穿衣,但可以这样想——我现在吃饭、穿衣是为了生存,而我生存的目的,是为了修持大乘佛法。





聚 会



据心理学家调查,在有信仰和没有信仰的人当中,有信仰人的幸福指数,就比没有信仰的人高。这是什么原因呢?


最简单的解释是:

第一,因为有一种精神上的寄托;


第二,因为有一种团体感与归宿感,圈子里面的人,可以相互帮助,所以就会有安全感与幸福感。


学佛的人,都是道友。尤其是学密的人,都是金刚道友。道友之间,要相互理解、相互帮助。


聚会的时候,不要讲是非,而应该讨论佛法。不要把世俗的观念与做法,带到佛教圈子里来。不要谈论是非,不要相互攀比,不要彼此歧视。




岁月不可复,未来不可期



我们从来不会认为世界是生生灭灭的,而会认为时间可以把过去和未来串联起来,会认为自己先到某个地方上班,然后又回家,是同一个自己在做不同的事,从来不认为自己存留的时间只有一秒钟的万分之一,也从来不认为世界也只是一秒钟的万分之一,因为物质生灭的速度非常快,我们的肉眼无法捕获。


事实是,我们没有办法让过去、现在和未来碰头,没有办法让它们在一个位置上聚会。


如果“过去、未来和现在”可以在一个位置上聚会,那“昨天、今天和明天”也可以在同一个时间点聚会了,这样一来,我们的时间概念全都会乱套,所以三者不可能聚合。


所以,我们今天都活在一个虚幻的世界当中。


正因为如此,所以佛教会说世界如梦幻泡影一般虚幻。这是非常科学的世界观,其中没有任何信仰的成份。



 -End- 


图片 | 来自网络

正文 | 选自《慧灯之光》系列

编者按 | 来自网络



慈诚罗珠堪布慧灯之光系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