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禅
每日一禅

相处不累,才是友情的最好状态

每日一禅 2019-05-09

亲! 等您很久了...

繁体 地图 目录 教程 说明

返回到上一页 存储网页 随机浏览



 01 


东晋书法家王徽之,居于浙江山阴。

 

一天夜晚,天降大雪。王徽之半夜醒来,推开窗户,四望皎然。赏雪吟诗间,突然忆起好友戴逵。雕刻家戴逵,住在百里外的剡县。王徽之不顾天寒路遥,乘船溯江而上。


翌日,抵达戴家,王徽之却没敲门,而是转身对随从说:“我们回去吧。”随从问:“既然来了,怎么不进去?”王徽之答:“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事后戴奎闻之,笑曰:“真乃知己本色也!”西谚云:“朋友的可贵,就在于自由。”


真挚的友情,只重达意,不拘泥于形式,不拘泥于小节,就这么自由自在,自然而然。相处不累,才是友情的最好状态。


 02 


当年,苏东坡从黄州平调到离京较近的汝州,仕途上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改善。他前去探访王安石,因由“乌台诗案”,有人欲置自己于死地,王安石曾道“岂有盛世而杀才士乎”,施以援手,并没有因为是政敌而落井下石。


不能不说,两人私下是互相倾慕的。本是惺惺相惜。


而当王安石得知苏东坡来拜访他时,穿着便服骑驴到船上来看望苏东坡了。东坡也不戴帽子,赶紧作揖迎接道:“轼今日敢以野服见大丞相!”王安石笑道:“礼岂为我辈设哉?”两人相见甚欢,别有一番滋味。


苏东坡的到来,让寂寞的王安石犹如荒野中久逢甘露。两人谈诗论文,谈禅说佛,很是契合。王安石对人感叹道:“不知更几百年,方有如此人物!”


也许,正因为此,王安石情不自禁地请苏东坡就在金陵买田为宅,两人也好时常见面。苏东坡也有相见恨晚之感,故而有“从公已觉十年迟”之句。


此时,两人已没了世俗的距离,同抱赤子之心,又怎会互相设防?王安石的邀请是真诚的,晚年能得遇如此人物为邻,岂非美事?而仕途险恶,又何必汲汲于道呢?王安石是过来人,不能说没有劝退之意;而苏东坡也历尽坎坷,未必没有林下之想。故而,一说即合,以致后来人到了江北,依然盘桓不去。他在给王安石的信中说:“某始欲买田金陵,庶几得陪杖屦,老于钟山之下。既已不遂,今仪真一住又已二十日,日以求田为事,然成否未可知也。若幸而成,扁舟往来,见公不难矣……”好一个扁舟往来!友谊的本质,是两个人心灵的契合,纵然见解不同却又能彼此欣赏。



 03 


春秋最有名的琴师叫俞伯牙。一次,俞伯牙在野外弹琴时,恰巧樵夫钟子期从旁路过。抚琴时,伯牙心中想到高山,钟子期便说:“宛如巍巍高山屹立面前。”抚琴时,伯牙心中想到流水,钟子期便说:“宛如滔滔江水奔腾而过。”伯牙停琴惊叹:“君真乃我知音也。”后子期病故,伯牙说“世再无知音”,于是“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友情的最高境界,莫过于知音。人这一生,遇到权,遇到钱,都不稀罕,稀罕的是遇到了解。


春秋第一丞相管仲,曾这样无比感激朋友鲍叔牙:“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朋友如水,淡而流深。真正的朋友,就像鲍叔牙——无所求,而有所补。他能换位思考,懂得你的不容易。他当面批评你,却在背后说你好话。他从不阿谀奉承,却时常雪中送炭。他不会一味惯着你,由着你的性子来。该帮的帮,不该帮的不帮。当大部分人都在关注你飞得高不高时,他却在关心你飞得累不累。无所求,而有所补——这才是真友情。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