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台海会
云台海会

「端午节」带给我们的思考

云台海会 2019-06-07

亲! 等您很久了...

繁体 地图 目录 教程 说明

返回到上一页 存储网页 随机浏览


端午,“端”是端正,“午”是正午、光明。这个节日,就是提醒我们,端身正念,让身心得以归正。五月也称为“五毒月”,要斋戒,清净身心,能够理性地驾驭自己,蓄积自己的生命力。佛弟子甚至每一天都要把修行放在第一位,净化身口意。


我们的国家、社会和家庭,需要一个有正气的人,一个有社会和历史责任感的人,一个有生命文化传承责任感的人。我们要好好活着,将自己的精气神活出祖先的优秀品格。


人生是需要修炼的,要珍惜这个和平年代,好好学佛,端身正念,修身净德,不要浪费自己的宝贵生命。


“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几位特殊的历史人物:伍子胥、曹娥与屈原。他们用自己的一生,为我们展现了生命的志向、孝道和气节。 生命最究竟的志向是追求大道、追求生命的永恒;孝心的力量能够感动天地,具有长久的生命力;而气节代表着一种生命高度,让身体皈依自己的精神高度,坚守信念,践行正确的追求,这是人类最需要的力量。



怎样过端午



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它对佛教也产生了深刻影响。


据《古尊宿语录》记载,宝峰云庵真净禅师五月五日上堂云:“今朝五月复端午,随众生心解分布棕子”,可见佛教在这一天也是吃粽子的。


《大慧普觉禅师住径山能仁禅院语录》中记载,宋绍兴二十六年五月五日,普觉禅师上堂云:“今朝五月五,天降沛然雨。艾人与门神,聚头相耳语。”此处的“艾人”即是端午节时束艾叶为人。









端午遗俗




“万瓦如鳞百尺梯,遥看突兀与云齐”,陆游曾在诗中描述了大圣慈寺张灯结彩,庆祝端午的场景。


实际上,佛教与端午节有着很多交集,一些失传的端午古俗仍在佛教中保存着。


如《五灯会元》中就有记载:隆兴府兜率慧照禅师端午节说,“端午龙安亦鼓桡,青山云里得逍遥;饥餐渴饮无穷乐,谁爱争先夺锦标;却向干地上划船,高山头起浪;明椎玉鼓,暗展铁旗;一盏菖蒲茶,数个沙糖粽”。


这段法语就可谓很接地气了,为什么这么说呢?禅师在法语里面举了当时过端午的习俗:划龙舟、点菖蒲茶、吃沙糖粽。


而在接地气之余,禅师也不忘点出“世间如幻,而在世事种种贪念中挣扎,就宛如在陆地上划船,在高山上起浪一般虚妄”的修行诀窍。可谓是悲心切切啊




下面我们再一起来看看 端午节戴香囊、插艾条、吃粽子、赛龙舟……习俗背后的故事





戴香包驱瘴辟邪保平安

端午时节,天气渐热,大自然里很多东西容易腐败,产生瘴疠之气,侵袭人们的健康。古人会用些药草(比如雄黄)来驱瘴辟邪。药草虽然可以驱邪气,但气味难闻,人们就加一些香料做成小香包。到了端午,父母会为小孩子发香包,先生要出门,太太也会给他戴上一个。小小的香包里面,承载着平安健康的美好祝福,人们会把香包戴在身上一段时间,而不是只在端午节这一天。戴香包的习俗由此而来。





插艾草忠肝义胆传后世

端午节,家家户户的门上都插着艾草。艾草还有一个名称叫做“走黄巢”,意思就是避开黄巢,这个典故要追溯到唐朝末年唐僖宗年间发生的“黄巢之乱”。“黄巢之乱”为首的人叫黄巢,他因为社会乱象而起义,投入起义之后却让社会更乱,虽然打着有志之士的名号,最后却沦为乱世的祸首。当时人们听到黄巢的名字都闻风色变。


有一年端午节前后,黄巢的军队攻打到河南邓州,准备要攻城。这一天,他去勘察地形,穿着洁净的素服,骑着白马,风度翩翩。来到一个村庄,看到男女老少正在慌慌张张地蜂拥出逃。人群里面有一个妇人很特殊,她背上背着一个年纪大点的孩子,手上牵着一个年纪比较小的孩子。正常都应该让大的步行,把小的背起来呀,而这个妇人却完全相反。


黄巢看了很纳闷,他虽然杀人不眨眼,但也有恻隐心,他看着年纪小的明明走不动还被拖着走,大的却被背着,就想要为小的仗义执言,于是就问这个妇人:“你为什么要背大的小孩,让小的走路呢?”


妇人说:“我背的这个孩子五岁了,是我大伯的小孩。大伯被征召去战区打仗,不幸身亡,孩子的母亲得了重病快要死了,就把孩子托付给我,我受重托有责任把他给照顾好。我手上牵的是自己的小孩,不得已只能牵着。万一不测只能照顾一个,我宁可牺牲自己的小孩也要延续大伯的命脉。”


黄巢一听:“那如果你的孩子走丢了,你怎么办呢?你跟孩子分开不伤心吗?”妇人回答:“如果我的孩子走丢了,我还可以再生。跟自己孩子分开当然会伤心,可是我受人之托,要忠人之事。”


黄巢听了非常感动,竟有这样有爱心、忠肝义胆的妇人,宁可牺牲自己的儿子也要去成全别人的命脉。他非常感动,就跳下马来问:“为什么一群人都往外跑?”


妇人说: “你不知道黄巢要来了吗?难道你不怕吗?听说黄巢眉毛一边高、一边低,鼻孔朝天、青面獠牙,你也赶快跑吧!”


黄巢笑着回答:“我正是黄巢!你真是让我感动,我不杀你,也不杀无辜。”正好旁边地上都是艾草,黄巢就从地上拔起艾草,放在妇人的手心上说:“你赶快回去,把这把艾草插在家门口,我会交代我的军队,只要看到门口有插艾草的那一户人,绝对不杀。”再坏的人也有恻隐心,黄巢本已杀人无数,哪里会在意多杀几个,但是他实在是被妇人忠肝义胆的行为感动了,就与妇人做出这样的约定。


黄巢走了,妇人也回去了。她这么有爱心,哪里肯只救自己!于是马上把这消息告知左邻右舍,让大家赶快拔艾草,一时之间全村的艾草全被拔光,家家户户的门上都插了一把。等到黄巢的军队攻到这个村庄,黄巢看到全村门上都插着艾草,他再次被打动了!这个妇人不只是为了救大伯的一个小孩,她还宁可牺牲自己去救全村庄的人。他说:“这样有爱心的一个人住在这里,这个村庄都不能杀。”就领兵而回,等于是一个妇人感动了黄巢,救了全村庄的人。


此事刚好发生在端午前后,为了纪念这个妇人的德泽,学习她“受人之托,忠人之事”的忠肝义胆,后来就延续了这个行为,每到端午就在门上挂起艾草辟邪。为什么说辟邪?邪指的是黄巢,他被人们视为妖魔,所以艾草也被叫做“走黄巢”。


古人很聪明,他们真正要教的是忠肝义胆,要教的是怎样受人之托、忠人之事,既然这个故事跟艾草有关,就把艾草挂到门上去,说这样可以辟邪。小孩子问起来缘由,就可以借机把这样忠肝义胆的故事详细解说给他听。让孩子明白,受人委托之事,只要是对的是应该做的,牺牲自己成全别人也没有关系,这样就能慢慢培养出慷慨的气节。





吃粽子、划龙舟千载怀古忆屈原

【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端午节的起源,在许多人的认知里,这是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根据史记等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谗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公元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心如刀割,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身体。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丢到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人们见后纷纷效仿。后来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来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粽子。


粽子本来不是给我们吃的,它是祭奠屈原的亡魂,这是对我们先哲,屈原老先生的一种崇高的怀念和敬意。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屈原看到国家遭难,看到人民受苦,自己无力为国家出力,帮不到国家、帮不到人民,最后抑郁而死。


中国的每一个传统节日,实际上都承载着很多的文化内涵。当我们能认真解读和领会里面的真实义时,这些文化就能在潜移默化中渗透到我们的生命里,成为帮助我们摆脱黑暗、追寻光明的一盏明灯。


端午佳节,作为佛弟子,既要在屈原身上看到高义凛然、坚贞清洁的美好情操,学习他为了理想上下求索、九死不悔的执着坚韧,也要由此反观,懂得避恶趋善,自我净化,懂得提升智慧,超越境界,使身口意在浊乱的世界中放射出清净和平的光芒。




 图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当之处请及时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感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