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人生网
佛法人生网

网络学佛的注意事项

佛法人生网 2019-12-16

亲! 等您很久了...

繁体 地图 目录 教程 说明

返回到上一页 存储网页 随机浏览

网络是时代的产物,是众缘和合的现相。网络也被诸多有志弘法的人用作弘法的方便,甚至开始在网络上建立道场体系,这是难得的新生事物,作为佛弟子,应当以正确的态度看待和护持。

1、作为佛弟子,上网必须要有所选择,自觉回避不良网站和一般网站的不良内容。须知暗室亏心,神目如电,放逸之人,随其修习皆不成就。千万不能把学佛当作放逸生苦后的调剂,调剂好了又再放逸。网络传播不良信息比现实中更加方便,也更加开放,作为佛弟子,若不能自觉回避,则德行之损失无可估量。此理出家在家皆悉适用。考虑到只有极少数网站能够避免不良信息的实际,建议佛弟子上网后只上佛教的网站。不得已须至其它网站,也应当对不如法的事情生怜悯心,不可见境而动。

2、佛教的网站、论坛,是网上佛法传播和佛友交流的基本场所,有如现实中的寺院道场,应当心怀敬意,感恩,收摄自己身心,唯恭唯谨,以期自心和诸善相应,避免过失。由于客观条件的不具备和理解的差异,有的网站可能达不到理想的状态或和我们的见地未全吻合,应当深刻观察佛教网站和佛法内容,终归可以利益许多有缘和相应的众生。因此起赞叹心,恭敬心,爱护心,只看其成绩的一面,不看其不足之处,这样,方可以不失时宜而无有过非。若吹毛求疵,或专挑过失,则是非无明既起,念念皆无善心,见道场而失去善缘,正是所谓求升反坠,实在是得不偿失。

3、网站论坛都不能凭空而有,上网学佛也应当牢记自己的责任,以供养和建设为荣。须知,不论寺院网站,若言弘扬佛法,体性皆是平等,在网络上的护持和现实中的护持,功德无有高下。若言是言非,都是造业不浅。因此上网学佛,应随份随力,供养支持,决不可贡高我慢,狂妄自是,甚至非议道场,皆所不应。若明知故犯,将见堕落。

4、世间事,善恶也可伪为,法道既起,难免泥沙俱下,因此依止和选择,要具备相应的眼光。不能否定网络上不时有不法之徒,假借佛法名义,欺瞒哄诈,甚至骗财骗色。因此,应当选择如法的道场,安住修学。若心怀戏为,好乐游荡,难免错失良缘,却被恶迁。大需谨慎!

5、现在互联网学佛,当然有它的便利,想学什么网上都有,资讯非常发达,这是正面效果。不过这正面当中也包含很多负面。古人要求一个法,踏破千山万水去寻访善知识,他是踏破草鞋走遍千山万水,这个过程,有时候是必须的!他在这个过程当中要历尽千辛万苦,他的恭敬心上来了,他听个一言半语他当下就开悟了,和你坐在房间里面,用轻慢的心,用指头点一点就出来一句话,你无动于衷,恭敬心上不来。所以现在学佛法的人很难成就,他没有经历这个寻求的过程。

6、现在人的分别心很重,都是喜欢在知识层面上了解很多,殊不知每个法门的门庭设施、目标指向、对应的根基、所治的烦恼各有不同,并无对错高下,都是应机说法。表面形态好象很矛盾,这部经说这部第一,那部经说那部第一,你如果一定要分清是哪部经第一,那就把人弄的一头雾水。当佛说《法华经》时,说《法华经》最高第一,说《华严经》,《华严经》最高第一,说《阿弥陀经》时,《阿弥陀经》最高第一,你也许认为连佛都矛盾,只有一个第一,怎么有那么多个第一,或者有无量个第一?佛说法要让人产生信心,要强调此法的重要性。实际主伴圆融,当一法为主的时候,其他为伴,当你以另外一个法为主时,其他为伴,可以互为主伴,这不矛盾的。

7、我们总是事事都要考证,格格不入。你比如说这两种药在这里,哪种药最好,你抽象说哪种药最好,你说不清楚。难道你建立一个评价标准,价格最贵的最好,好,一个病人来了,说价格最贵的药治不了他,而价格便宜的反而让他的病好了。那对那个病人来说,肯定是能治病的药是最好的,那么你进行评价的参照系是有问题的。所以在网上啊,他就会看到这些,他就会感到一头雾水。

8、药无贵贱,愈病者良。但众生没有这种智慧,网上看到的很多,一旦他接触到什么东西,之后又接触其他东西,他往往不能融会贯通,信心很难产生。尤其对净土一法,他对各种教法一下了解很多,先用这些教法来武装头脑,再来看净土法门,他往往不相信。他说你不断烦恼怎么还有六种神通呢,还能得阿鞞跋致呢,这是不可能的,这不符合因果,他会用这个来反驳,但是净土法门是彻底的法门,是大不可思议的,要在不可思议的层面去接纳这个不可思议。所以如果没有智慧,学得太多反而还构成信仰净土的一个障碍。

9、学佛的目的是要在破除自我心中的各种执著,应以学习经教明理,勤念佛收摄身心为主。纵观网上的各种学佛的qq群,论坛,不管是教内的也好,教外的也好,真正能一心向道,谈经论道者少,而是非人我,互相批评攻讦者多,这不仅不能利于自身的修学,反而污染了我们清淨的心灵,非真学佛者所为。

10、初学之人,应多读经,听法师大德讲经,少发表议论,所谓言多必失。然而,佛法非是从言语文字上来学习的,而是要在心地上体会,心领神会,领纳之后再付诸行动,运用于日常生活之中,方是真学佛。若是自己在未得到正知正见之前,就广泛的接触一切的言论,又不能辨别是非真妄邪正,容易受别人思想的影响,反而破坏了自己原本学佛的一片初衷。这就是佛在经典上,一再强调的要亲近明师,亲近善知识的用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