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心经
佛法心经

捡了个弃婴,旺了个家族;祖坟在绝地,逆袭成贵族……他们凭的啥?

佛法心经 2019-11-17

亲! 等您很久了...

繁体 地图 目录 教程 说明

返回到上一页 存储网页 随机浏览

捡了个弃婴,旺了个家族;

祖坟在绝地,逆袭成贵族……他们凭的啥? 

两个故事,一个理儿。

两个名垂千古的爷们儿,

一个善有善报的佐证。


PART1 

【李鸿章的家事】


李鸿章的爷爷是安徽合肥的农民,家有几十亩薄田,可算有产。李爷爷还会些医术,行医治病,因此日子较平常农家好过。

一年冬天,李爷爷行医回家,听到路边有婴儿哭泣,李爷爷动了恻隐之心,回过头一看究竟。弃婴是个女婴,正在出天花,那年代是要命的病,而且会传染。李爷爷宅心仁厚,把弃婴抱回家,治好了她的天花,并决心留下养大。

这女孩正是李鸿章的母亲。


也不知父母是谁,女孩就随李家姓李。女孩知道自己是捡来的,小小年纪就只知道干活,由于没有母亲,也没人给她缠足,十几岁了,长着一双天足,而且出天花落下麻脸,非常丑陋。这样的女子很难嫁人,李家并没嫌弃,还是把她留在家里。左邻右舍都笑话这个长一脸麻子和一双大脚的女孩,但女孩并不放在心里,只知道干活。

又是一年冬天,女孩太累了,倒在灶堂口睡着了,李家的男孩脱下自己的外衣,披在了女孩身上,这一幕让李鸿章的爷爷看到了,李爷爷当下有了想法。

等两个孩子到了适婚年龄,李爷爷作主让儿子和女孩成亲了。谁也没料到,这一决定彻底改变了李家的命运,让李家从此富贵无比。

“好女人旺三代。”李鸿章的母亲旺家、旺夫,李家的改变从这场婚事之后一一应验。李家的儿子李文安天资平平,8岁开始读书,到了13岁,同龄人考上秀才了,他才读完四书和毛诗,连年考试,年年不中。娶了李氏之后,突然一路顺风,21岁中秀才,33岁中举人,37岁考上了进士,到刑部任职后,仕途一路顺畅。

李鸿章的母亲一口气为李家生了六男二女,她把6个儿子全部培养成才,李家出了2个总督,4个一品大夫。两个女儿,大女儿嫁记名提督、同县张绍棠,二女儿嫁江苏候补知府、同县费日启,都嫁得十分风光。



此后李家门庭荣耀,儿子女婿比赛升迁,周围人羡慕不已。

李老太太前半生操持家务,抚养孩子,非常辛劳,养出好儿女,这让她晚年的福气深厚,享尽荣华富贵,屡受皇恩。75岁生日的时候,光绪皇帝专门颁布褒奖谕旨,谕旨大意是说:直隶总督大学士李鸿章和湖广总督李瀚章的母亲已经快80高寿了,特意施与她恩惠,赏赐她皇帝亲笔题写的“松筠益寿”的匾额一面,三个紫檀,镶有玉的如意一柄,两匹大卷的旗袍布料,还有大卷的八丝缎袍布料两匹。



1882年,李太太以83岁高龄去世,光绪帝给了许多赏赐和荣誉,又下了一道谕旨,让沿途官员妥善照料。装灵柩的大船从汉口顺江而下,一路上所有官员都跪拜送行,以表敬重。




“家贫思良妻,国乱思良臣。”“年少不懂李鸿章,如今方知真中堂。”李鸿章、李瀚章兄弟都去世几年后,清朝又追封李鸿章的母亲为一品夫人,晋封为一品伯夫人,晋赠一品侯夫人。说明清廷仍怀念着她,感情是真挚的。
看来人还是要积德行善。李鸿章爷爷收养女弃婴,积累了这么大的福报。


PART2

【范仲淹的出身】

有钱难买少年穷


他是范家命运转折的里程碑, 子孙后代因他“转运”, 但他却是一个没承袭什么祖上财势的”子孙“, 翻译下,寒门之子。 


他父亲是个七品芝麻官, 本来也能安稳度日, 可偏偏在他两岁时去世了。他的母亲,按封建社会习俗, 应该在还算富裕的家境中,守寡终老的。可偏偏, 她思维前卫大胆,见搞不定没有老公的”家“,便索性带着孩子改嫁去了。 


继父姓朱,于是他得了个很好记得名字——朱说。 



朱说从小好学,在长山县长白山醴泉寺寄读。在醴泉寺,日子过得很艰苦。据说,他每天晚上煮一锅粥,第二天早上用刀切成四块,早上两块,晚上两块,然后把各种咸菜野菜捣碎,用醋一拌,加点盐,和粥一起吃。如此过了三年。


脑补下, 这就是成语“划粥断齑”的来历。


(划粥断齑)


他一生的好运或许应该算是从醴泉寺开始的。 


有些人一辈子贪求不到的财富, 小朱说却在捉老鼠挖地洞的”游戏“中,无意中发现了。他看见了满满的一坛坛金银。随便拿点儿,这辈子就是不得功名也无忧了。 


然而, 他却认认真真地办了件”脑残“事,把金银给埋了, 分文不取。(多年后此寺衰败, 他才告诉方丈,用此财重修庙宇)


自己不拿钱就算了, 兄弟们花钱他也有意见。 :“兄弟啊,咱家境不富,父亲赚钱不易,你们别乱花钱,好好读书!


朱家公子听了,满脸鄙夷,说道:“你有什么资格说我!你的哪样花费不是我们朱家的钱!


朱说当时愣了:什么?你们朱家!


他这才知道自己的身世, 不顾母亲的苦苦哀求, 携剑走天涯去也


“十年内不恢复范姓,我誓不为人!


那年, 他二十三岁!


天子来了?没空见!后会有期


朱说来到河南应天府求学。应天府是公费学校,读书不要钱,但生活要自理。那时,朱说仍然穷得厉害,每天仍然只能喝粥。


一天,一同学看不过去,从家里带来鱼肉饭菜送给朱说,朱说推脱不要。同学以为他不好意思,就把饭菜留下来了。过了几天,同学发现饭菜他一动没动,饭菜都发霉了。


同学很生气!


朱说道:“真的不好意思,平时吃稀粥咸菜习惯了,我担心吃了你这个后,再也吃不惯稀粥咸菜了。


朱说很珍惜在应天府的学习机会。他昼夜苦读,晚上困了,就用凉水洗脸,实在不行了就和衣而睡一小会儿,据说五年之内,从来没有“解衣就枕”过。


一日,信道教的皇帝要去朝拜太清宫,队伍路过应天府,同学们和其他老百姓一样,都去大街上等着看皇帝,只有朱说不闻不问,继续埋头苦读。同学回来后说:“朱兄!皇帝多难见到啊!你怎么不去看看?”朱说答道:“等书读好了,再见皇帝也不晚!


  白云无赖帝乡遥,汉苑谁人奏洞箫。

  多难未应歌凤鸟,薄才犹可赋鹪鹩。

  瓢思颜子心还乐,琴遇钟期恨即销。

  但使斯文天未丧,涧松何必怨山苗。


看看后面四句,范仲淹自比颜子和钟期,自视甚高!这就是寒门才子的自信!


(应天书院,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首)


后来, 他科举顺利, 当了个小官,把母亲接到了身边,再后来他官位连升,在向苏州范家保证绝不分家产后,得到皇上特许,恢复范姓。这离他舍家辞母,发愿认祖归宗之刻,不过五年光景。 

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范仲淹到京城后,担任密阁校理,就是皇家图书管理员。



历史上很多牛人都做过图书管理员,例如老子,例如毛泽东。小说中那些看守藏经阁的,大多也是绝顶高手!密阁校理官不大,但离皇上近啊!经常能见到皇上,这是最大的优点。


那年北宋的皇帝宋仁宗,十九岁。有点惨的是,皇太后还在听政,大权在握!


刚好赶上皇太后大寿,皇上带着大臣到会庆殿跪拜给太后祝寿。这明显不合礼制,但群臣都不敢说什么。


范仲淹不干了,写奏折说:“皇上啊,这不行!你孝敬母亲可以,这是家事。但文武百官一起叩拜,这是国事。有损皇上威严。”随之又上书给太后:“太后啊,皇上都已经十九岁了,你应该结束听政,把权力交给皇上......”


知道此事后,举荐他的晏殊很生气,说:“我刚举荐你,你就给我捅这么大篓子!你不为自己想,也得为我想想吧!


范仲淹一愣,说:“啊,我正是为你想啊。我担心别人说你举荐的人毫无作为........”后来,他写了一封长信《上资政晏侍郎书》,道歉并阐述自己的观点和原则。


范仲淹得罪了太后,其结果可想而知。很快,他被调离京城,去河州府任通判。这是范仲淹的“一进一出”。





1033年,太后驾崩了。宋仁宗一想,上次那个敢说真话的范仲淹不错啊,调回来吧。于是范仲淹第二次进京,担任右司谏,也是个小官:掌箴诲鉴戒,以拾遗补过。


期间,皇后和妃子闹矛盾时,不小心打到了皇上。皇后是个不错的皇后,平时管理后宫严厉,但得罪过一些人,此时那些人抓住机会,蹿腾皇帝废了皇后,宰相吕夷简也在其内。


这是大事啊!范仲淹很是不平,先在朝堂上和宰相大肆争辩,未果。后来写好奏折,要上书劝皇上不能废皇后。


范仲淹的妻子很担心,拉着他的衣服,说:“相公,你被贬过一次了。这次你能不能别管?不为自己考虑,也要为我们母子考虑啊。


范仲淹看了看满脸愁容的妻子,把九岁的大儿子叫了过来,说道:“我这次上朝,如果回不来了,你就带着弟弟好好读书,以后永远不要做官!


说罢,转身离去,留下一道萧瑟的背影!


结果是,范仲淹还在等着见皇上,宰相吕夷简就讨来了圣旨,直接把范仲淹贬到浙江桐庐任知州。


这是范仲淹的第“二进二出”!




之后,范仲淹调任苏州知州,治水有功,又被调回京师,担任国子监,后来升为吏部员外郎。吏部就是管那些官员的。



范仲淹发现举国上下太官僚了,机构太臃肿了,而且宰相吕夷简培植羽党,任用亲信,把持朝政。范仲淹绘了一张“百官图”,列出了谁是谁的亲戚,谁是谁的门生,谁又是走了谁的后门,直接递给了皇上,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建议。朝野上下一片哗然,分成了两派,相互指责!这就是有名的景佑党争。


唉,吕夷简是政治老手,权谋多厉害啊,范仲淹仍非其对手。



1036年,范仲淹又被贬黜,这次贬到江西饶州。从京城到饶州,这一路很凄凉,竟无一人接待。范仲淹苦中作乐,写下一首诗:


三出专城鬓似丝,斋中萧洒过禅师。
近疏歌酒缘多病,不负云山赖有诗。
半雨黄花秋赏健,一江明月夜归迟。
世间荣辱何须道,塞上衰翁也自知。


是啊,世间荣辱何须道,塞上衰翁也自知。


这是范仲淹的第“三进三出”。是年,范仲淹四十七岁!


范仲淹的朋友,著名诗人梅尧臣写了一篇文章《灵乌赋》,来劝范仲淹以后尽量少说话,不要多管闲事,要像报喜鸟而不要学乌鸦......


05
厚德无私,福延子孙
舍宅为寺


范仲淹晚年把自己的住宅改为天平寺,用来兴崇三宝。


范仲淹出将入相数十年,所得俸禄全部用来布施周济别人,所以死的时候连丧葬费都不够。


而他的四个儿子都做到公卿的官位,个个能继承父志,舍财救济他人,因此范家的曾孙辈也极为发达。



广置义田


范公读书时,心中念念想着救济他人。后来他作了宰相,把自己的俸禄全部拿出来购置义田,赡养一个家族几百户的贫寒之家。


他的几个儿子请求他买一所园宅,他说:“京城里的大官园林很多,主人也不能经常去游园,谁会不准我去游他们的园林?何必要自己有花园才能享乐呢?”


范公出将入相几十年,一生广修福田、行善积德,并设置义田赡养一族三百户贫寒子弟。



风水宝地不自享,捐办学堂植人才


范公年青时贫穷,后来做了官。他很孝顺,请风水家看母亲的墓地,风水家说他母亲的坟是'绝地',他家会断绝后嗣,劝他迁移。他说既然是绝地,也不应别人去受;如果我该绝后,迁坟有什么用?结果没有迁坟。


另外,当时苏州有座著名风水宝地——南园,范仲淹正在做宰相,又是苏州本地人,于是许多人劝他把南园买下来做公馆,以利后代出人才、做大官。


范仲淹说,一家人富贵范围太小,于是他买下南园办了'苏州书院',培养出不少人才。


他死后,儿子范纯仁依然又做了宰相,而且世世代代人才辈出。



随时助人


范公在越州作知府时,有个叫孙居中的人,死在做官期间,他的孩子很小,家里贫困没有钱,回不了家乡。


范仲淹拿出自己的俸禄,替他们准备船只,而且派部下送他们回乡。


临走之前,又写了一首诗,交待说:路上如有关卡盘查,把这首诗拿给他看。诗中写道:“十口相依走河川,来时暖热去凄然,关津不必问姓氏,此是孤儿寡母船。”(这一家十口相依为命,乘船过河,他们来时暖热,去时凄凉悲哀,关口不必问姓名,这是孤儿寡母所乘的船。)因为范仲淹的帮助,孙家一家老小顺利返回了家乡。



德行传子孙


随着范公官位不断提升,俸禄也比较多,所以他“推其俸以食四方游士”。读书人没钱的,他都尽力的去资助他们,甚至到了只能勉力维持自家生活的地步。


范公的仁爱之心,对他的子嗣影响深远。


范公之子范纯仁,一次运了一船粮食要回自己的家,碰到一位遇到困难的长辈,他就把粮食给卖了,结果钱还是不够。范公就对范纯仁讲,那你就把船给卖了嘛。范纯仁说,我已经卖了。这就是父子同心。



范公四子因为家境贫穷,只有一套完整的衣服,大家轮流穿,叫“易衣而出”。


范纯仁掌管庆州时,有一年闹饥荒,饿殍满地。范纯仁请求开仓发米,救济灾民。郡官认为必须上奏才可以发米。范纯仁坚持道“人不吃就要死,上奏再发,济什么事。你们不必担忧,有罪我来担代。”




于是当天发米赈灾,救活了无数灾民。后来范纯仁亦官拜宰相。


印光大师说,范氏家族兴盛将近千年,是'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的最好证明。


他们一家积德行善,坟是'绝地'的风水,也起不了作用。


俗话说:富不过三代,但范公后世家族却兴旺了八百年!




范公的四个儿子不但贵为官卿、道德极高,且能遵父舍财济世之风;


其后代子孙在朝为官者亦屡出不绝,这都是得自范公的庇荫。


世人若想后代子孙昌绵久远,当学范公积善造福之方!


请大量传播此文,无量功德。

南无阿弥陀佛


【果星法师】私人微信已开通,长按下方二维码添加微信,免费结缘经书,为您解答学佛疑难,有诸烦恼者添加微信,使您事事顺心如意,共同精进!


点击“阅读原文”关注更多佛学公众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