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开头成语列表

伯玉知非

发音:bó yù zhī fēi
释义:伯玉:蘧瑗,字伯玉,春秋时卫国人;非:不对。比喻知道以前不对。
出处:《淮南子·原道训》:“故蘧瑗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

拔十得五

发音:bá shí dé wǔ
释义:想选拔十个,结果只选得五个。指选拔人才不容易。
出处:《三国志·蜀书·庞统传》:“今拔十失五,犹得其半,而可以崇迈世数,使有志者自励,不亦可乎?”
示例:夫吏部尚书、侍郎,以贤而授者也,岂不能知人?如知之难,~,斯可矣。(《新唐书·张九龄传》)

不易之典

发音:bù yì zhī diǎn
释义:不变的法则。
出处:宋·颜延之《赭白马赋》:“教敬不易之典,训人必书之举。”

不识大体

发音:bù shí dà tǐ
释义:大体:关系全局的道理。不懂得从大局考虑。
出处:《史记·平原虞卿列传》:“平原君,翩翩浊世之佳公子也,然未睹大体。”晋·袁宏《后汉记》卷一○:“臣愚浅,不识大体。”
示例:上斥为~,仍谕内监在外生事者听人责惩。(《清史稿·高宗本纪》)

不义之财

发音:bù yì zhī cái
释义:不义:不正当,不合理。不应该得到的或以不正当的手段获得的钱财。
出处:汉·刘向《列女传·齐田稷母传》:“不义之财,非吾有也,不孝之子,非吾子也。”
示例:这~,犬豕不顾,谁人要你的!(明·冯梦龙《古今小说》第二十二卷)

博识多通

发音:bó shí duō tōng
释义:博:广博。识:学识。通:精通事理。指学识广博,精通事理。

秉要执本

发音:bǐng yào zhí běn
释义:秉:执,拿着;要:重要的;本:根本。指抓住要害和根本、
出处:《汉书·艺文志》:“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

把素持斋

发音:bǎ sù chí zhāi
释义:把:遵守。斋:斋戒。指信佛者遵守吃素,坚持戒律。
出处:元·无名氏《女姑姑》三折:“念佛心把素持斋,不食荤啖柏。”
示例:人人善念看经,个个~。(明·无名氏《万国来朝》第一折)

别有用心

发音:bié yǒu yòng xīn
释义:用心:居心,打算。心中另有算计。指言论或行动另有不可告人的企图。
示例:王太尊也是说他办事可靠,那里知道他是~的呢。(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九十九回)

杯水车薪

发音:bēi shuǐ chē xīn
释义:用一杯水去救一车着了火的柴草。比喻力量太小,解决不了问题。
出处:《孟子·告子上》:“今之为人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
示例:有新债未动毫分的,除了承许夏鼎三十两外,大有~之状。(清·李绿园《歧路灯》第七十四回)

不遗余力

发音:bù yí yú lì
释义:遗:留;余力:剩下的力量。把全部力量都使出来,一点不保留。
出处:《战国策·赵策三》:“秦之攻我也,不遗余力矣,必以倦而归也。”《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秦不遗余力矣,必且欲破赵军。”
示例:委员和事,调停惟赖孔方;绅士责言,控诉~。(清·李宝嘉《文明小史》第四回)

百舍重茧

发音:bǎi shè chóng jiǎn
释义:形容走远道的辛苦。
出处:《战国策·宋策》:“公输盘为楚设机,将以攻宋。墨子闻之,百舍重茧,往见公输盘。”

不以一眚掩大德

发音:bù yǐ yī shěng yǎn dà dé
释义:以:因;眚:过失,错误;掩:遮蔽,遮盖;德:德行。不因为一个人有个别的错误而抹杀他的大功绩。
出处:《左传·僖公三十年》:“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

拔山超海

发音:bá shān chāo hǎi
释义:拔起高山,超越大海。比喻力量极大。
出处:北周·庾信《拟连珠》:“经天纬地之才,拔山超海之力。”
示例:天经地纬之帝,求制礼乐之才;拨乱反正之君,资~之力。(唐·杨炯《唐右将军魏哲神道碑》)

百业萧条

发音:bǎi yè xiāo tiáo
释义:萧条:冷落、凋敝。指各行各业都很冷落、不兴旺。形容社会的衰败。
示例:由于金融危机的缘故,造成了经济动荡,~。

不识不知

发音:bù shí bù zhī
释义:没有多少知识。旧喻民风淳朴。
出处:《列子·仲尼》:“尧乃微服游于于康衢,闻儿童谣曰:‘立我蒸民,莫匪尔极。不识不知,顺帝之则。’”
示例:然尝闻尧舜之世,十日一风,五日一雨,百姓耕田而食,凿井而饮,所谓“~,顺帝之则”是也。(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十八回

白衣秀士

发音:bái yī xiù shì
释义:指未曾获得功名的书生。
出处:元·马致远《岳阳楼》第二折:“至如吕岩,当初是个白衣秀士、未遇书生,上朝求官。”

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发音:bǐ shàng bù zú,bǐ xià yǒu yú
释义:赶不上前面的,却超过了后面的。这是满足现状,不努力进取的人安慰自己的话。有时也用来劝人要知足。
出处:汉·赵岐《三辅决录》:“上比崔杜不足,下比罗赵有余。”晋·张华《鹪鹩赋》:“将以上方不足而下比有余”。
示例:在些地方我不如人,但有些地方人不如我,~。”(杨献珍《加强党性锻炼》)

黑ICP备17004360号-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