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看人之生与人之死的态度

2020-03-25 佛教故事

Hi 陌生人你好!

繁体 推荐 纠错 目录 说明

返回到上一页 存储网页 随机浏览

从古今中外丰富多彩的文化中我们不难发现这个事实。本文试从佛教的角度,依据佛陀教义中最基本的理论元素──四圣谛和十二因缘,尝试探讨佛教的生死观并略述由此开展出来的生命教育。

佛教看人之生与人之死

据说东晋时期著名佛学家僧肇大师曾作过一首诗:“四大元无主,五阴悉皆空。将头迎白刃,犹如斩春风。”这首诗不仅体现了作者对待生命的无限豁达和对生死的从容坦然。同时也揭示了佛教对人的生命的形成所持有的观点。

上诗中“四大元无主,五阴悉皆空”指出人的生命由四大和五阴所组成。四大是构成人体的四大元素:地、水、火、风。据《圆觉经》记载,四大,乃指由地、水、火、风四大和合而成之人身。即:地大,坚碍为性,有持物之用,如人身中之发毛、爪齿、皮肉、筋骨等均属之。水大,润湿为性,有摄物之用,如人身中之唾涕、脓血、津液、痰泪、大小便等均属之。火大,燥热为性,有熟物之用,如人身中之暖气属之。风大,动转为性,有长物之用,如人之呼吸及身体转动等。

五阴,色、受、想、行、识五者,又称五蕴。色,变碍为义。指有形相、有质碍的物质,如四肢五脏等。受,领纳为义。由接触外界而起的情绪反应,如苦、乐等感受作用。想,就是想像,指对客体物件所呈形相的收摄,于善恶憎爱等境界中,取种种相,作种种想。行,指在受、想之后所引发施动作的意念作用,可以引导人去行善或造恶。识,就是了别的意思,指对外界物件的认识与判断作用。在此五蕴中,前一种属于物质,后四种属于精神,是构成生命的五种基本要素。

《增一阿含经•二十七》曰:“色如聚沫,受如浮泡,想如野马,行如芭蕉,识为幻法。”佛教讲人类的一期生命有四种样相:即生、老、病、死。也称作一期四相。《毗婆尸佛经》上曰:“五蕴幻身,四相迁变。”佛教没有长生不老的概念,佛陀教导我们要对自己的身体作如实的观察。“观此粉饰身,疮伤一堆骨,疾病多思惟,絶非常存者。”老,表示四大的退化,身体衰老是生理代谢的自然现象。病,则是四大不顺引生诸病。《佛说五王经》云:“人有四大,和合而成其身。何谓四大?地大水大火大风大。一大不调,百一病生。四大不调,四百四病,同时俱作。地大不调,举身沉重。水大不调,举身膖肿。火大不调,举身蒸热。风大不调,举身掘强,百节苦痛,犹被杖楚。”还有一些经典结合人体五官及季节变化等指出四大之病,如《佛医经》中所说:“风增气起,火增热起,水增寒起,土增力盛。土属身。……水属口。火属眼。风属耳。火少寒多目冥。春正月二月三月寒多。夏四月五月六月风多。秋七月八月九月热多。冬十月十一月十二月。有风有寒。”这颇有中国传统中医养生的蕴意。

下一篇:“释迦牟尼”具体是什么意思

如果觉得资料对您有用,可随意打赏。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

发表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