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亚仲:从电影《忠犬八公的故事》看净土法门的修学要点

2018-06-27 佛教故事

Hi 陌生人你好!

繁体 推荐 纠错 目录 说明

返回到上一页 存储网页 随机浏览

本文转自网络,通俗易懂,以一部极具好评和人气的电影情节,深刻形象地诠释了净土法门的修行要点。

电影《忠犬八公的故事》改编自日本的真实故事,一条名叫八公的秋田犬,平时早上将他的主人(一位教授)送到车站,下午五点去车站等待教授一起回家,不幸的是,教授因病在学校辞世,再也没有回到车站,然而八公在之后十年时间里,依然每天按时在车站等待,直到最后死去。

刚开始看时,觉得电影一般,但不知不觉中,眼泪流了下来,我泪点不低,但确实被八公纯真的眼神,真挚的感情所打动,后来每过一段时间,我都会把这部电影调出来重温一遍。

净土法门的修学三要点“信、愿、行”,从这部电影里得到充分的诠释。

“信”,八公为什么在教授去世后,依然每天到车站等候呢?因为它相信教授会从车站里出来,畜生道的众生,心识是比较暗钝的,八公只是认为,主人这次去上班的时间比较长而已,坚信他一定会回来。所以“信”是第一位的,由信启愿,由愿导行。

“愿”指的是八公愿意再见到教授,既然信,当然愿意了;“行”,就表现在去车站等候的行为上。信愿行,就这样诠释出来了。

几个重点:第一是要真信,八公就是真的相信教授会回来,所以能一直坚持等到生命结束的时候,可是很多佛弟子,并不是真信,只是半信半疑、叶公好龙,甚至是凑热闹、顺大溜的来学佛,这种信心是不可能往生的。

第二是“念”字在汉语里,有两种意思:一是心念,思维意识层面的思念、忆念;二是口念,运用语言来诵念。按照梵语原本,念佛的本意是“心念”,

八公不会说话,不可能口念教授的名字,但它心里非常思念和想念教授,这已经达到了念佛的标准。但很多净业行人,虽然口念弥陀名号,心里却贪恋娑婆,这样也难往生。

当然我没有否认持名念佛的方法,持名念佛做为忆佛念佛的一种工具,一种方便,是非常好的,但是你不要再纠结于持名念佛的数量和功夫,不要舍本逐末,知道念佛的本意是一种心愿,一种想法即可。

身、口、意三业中,身和口只是工具而已,起决定和主导作用的,是意。

第三是关于念佛的时间,不少人都说要从早念到晚,吃饭也念弥陀,睡觉也念弥陀,最好一天24小时都念佛。我相信很少人能做到,而且这样做,你的人生还有什么意义?念佛变成了枷锁和包袱,干扰破坏了你正常的工作和生活。

再看八公,它也就是在下班的五点左右跑去车站等,其他时间,该觅食就觅食,该睡觉就睡觉,该干嘛干嘛。但是它不会忘了这件事,去车站等教授,已经成了它生命中的头等大事,你能理解和把握住这点,就可以了。

第四是电影的结尾,八公预感到生命快到终点,在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踏着积雪,步履蹒跚地走向了车站,跃上了平时等待的花坛,面对着车站趴了下来,慢慢的闭上了眼睛。

恍惚中,它听到教授喊他:别睡了,醒醒……以前在一起时的温馨场景,就像放电影一样,一幕一幕地在脑海中重现!这时,它睁开眼睛,看到教授从车站里走了出来,亲切的笑容,熟悉的声音在喊它的名字,十年,终于等到了,八公高兴的迎了上去……

这里要说的,是临终正念的问题,按照佛教义理,众生去世后,主要以业力来决定来生去处,但念力也有重要影响,念力是可以扭转业力的。对于净土法门来说,除非你现世证得念佛三昧,否则都是依念力成就往生大业的,所以临终正念对能否往生起到决定性作用。

电影中,八公在临终时,依然想着能见到教授,这就是临终正念,不需要复杂的教理来解释,如果你临终时,能像八公一样,念念不忘弥陀和净土,必能往生。

当然,每人临终前的所缘境不一样,如果临终前不知自己大限已至,自然也不会受到临终一念的左右,平时真信切愿,弥陀自来接引;但如果自知已近生命终点,且临终前意识清醒或基本清醒,此时则要尽可能地保持往生的念头,避免信愿心的退失或改变。详见拙论《净土宗临终正念的理论与实践探析》(作者:朱亚仲)

下一篇:这5个真实的故事足以体现出嫖娼的可怕

如果觉得资料对您有用,可随意打赏。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

发表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