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挑禅宗五脉的虚云禅师

2012-12-03 佛学入门

Hi 陌生人你好!

繁体 推荐 纠错 目录 说明

返回到上一页 存储网页 随机浏览

「坐阅五帝四朝,不觉桑沧几度;

受尽九磨十难,了知世事无常。」
这副对联出自中国近代禅门泰斗虚云禅师(1840---1959)之手,成为「百年辛亥,百年佛教」沧桑历史的真实写照。
百年的沧桑,造就了百年难遇的一代奇僧----虚云禅师。他一生历经四朝五帝,坐拥十五道场,中兴六大祖庭,兼承禅门五宗,被誉为「禅宗泰斗」。
虚云生活的时代,正值中国内忧频仍、外患接踵,中国佛教亦处于衰落不堪的境地。然而,正是家庭的不幸,佛教的沉沦,国家的沧桑,这一切却变成了虚云一生精进奋斗的逆增上缘,造就了佛门百年难遇的一代奇僧。综其一生,虚云对中国佛教的贡献可谓厥功至伟,就禅之「弘宗」和「传法」而言,无人能出其右。
虚云对近现代中国佛教的最大贡献为弘演五宗法脉,振兴六大祖庭。在禅宗面临香火危机之时,以一身而承续五宗法脉,传法曹洞,兼嗣临济,中兴云门,扶持法眼,延续沩仰,可谓「兴灭继绝,慧日同光」,其功劳可比于印度佛教史上的龙树。其次,虚云一生潜心禅修,佛法弘扬不遗余力,体现了禅宗「实际理地,不受一尘;万行门中,不舍一法」的精神。以精深的禅定智慧为根本,以慈悲喜舍为方便,而对于外界的称、讥、苦、乐、利、衰、毁、誉,他始终淡然处之,始终保持着「水月光中又一场」的豁达,以出世的智慧做入世的事业,百折不挠,持之以恒。在近现代中国的沧桑巨变中,虚云秉持「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的精神,积极主动地投入佛教的社会活动,展现了佛法出世而入世、救世与救心的圆融无碍,因而倍受世人的尊崇与景仰。
本文通过富于禅机禅趣、曲折生动、真诚感人的故事,讨探虚云禅师的心路历程,以此启发学后,继往开来,光大圣教,护国利民,慧灯长明。
1 苦修加行,报父母恩
1840年,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泉州知府萧玉堂夫妇中年得子,[1]不料生下一个肉团。萧夫人惊骇而亡,萧玉堂悲愤交加,命仆人将这一肉团丢弃。一药翁飘然而至,剖开胞衣,一声惊天动地的啼哭,虚云禅师就这样来到了人间,由此开始了他长达一百二十年、经历十难四十八奇的曲折坎坷而富于传奇的人生。
南传、大乘佛教和藏传佛教都把「加行」看成是修行的起点。《佛说观无量寿经》把「要孝养父母,尊敬师长」看成是修加行的第一要务。虚云禅师的修行旅程便从报母恩这一「加行」起航。
虚云禅师在十九岁那年,在福州鼓山涌泉寺依常开老人剃度出家,在此后的二十四年里,终日忙于参访善知识,苦修参禅,道业大进,心灵深处反而越来越觉得惭愧:「母亲一生下我,便惊吓而死,若不能报答父母生养之恩,有何资格谈普度众生?!」于是在他四十三岁那年,由普陀法华起香,三步一拜,朝拜五台,以报父母养育之恩。当他拜到黄河岸时,三天三夜的大雪封住去路,饥寒交迫,奄奄一息。幸有一乞丐文吉,救出深埋在雪中的虚云禅师。禅师吃下黄米粥,恢复体力后,文吉好奇地问,「你有何急事,一定要在如此恶劣天气赶路?」虚云禅师唉叹说,「我出世时,生不见母,母为生我而死,父仅得我一子,我竟背父而逃,父因我而辞官,父因我而促寿,昊天罔极,耿耿数十寒暑,特此发愿朝山,冀求菩萨加被,佑我父母脱苦,早生净土,任他百难当头,非到圣境,死亦不敢退愿!」
虚云禅师在朝拜五台山的三年中,历尽艰难,感得文殊菩萨化身文吉相救,终于完成心愿。虚云禅师人生,在修知恩报恩的「加行」过程不断升华、完善!
2 亲近善士,听闻正法
《六祖坛经》云,「迷时师度,悟了自度。」人在迷时,必须亲近师长,听闻正法。虚云禅师自十九岁出家后,为了亲近善知识,求得正法,凡有高僧大德所在之处,无论千山万水,也挡不住他求道之心,跋山涉水去亲近善知识,以获得法益。他的行踪遍及四川、西康、西藏、印度、锡兰、缅甸等地。虚云禅师三十一岁时学教于天台华顶龙泉庵融镜老法师,三十六岁时至高寺听敏曦法师讲《法华经》,至岳林寺听《阿弥陀经》,三十七岁时至天童寺听《楞严宗通》。
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佛在《法句》中说:「若人生百岁,不闻生灭法,不如生一日,而得见闻之」。虚云禅师在参方期间,处处受到歧视。可是他本着坚忍不拔的意志,为求法而忘己,虽然经过多次的挫折,也不灰心,不变初衷,勇猛向前,精进学习。这种精神,使人钦佩,令人效法。
3 法随法行,明心见性
佛经云:「虽有多闻,不制烦恼,不能自利,徒无所用。譬如死人,着金璎珞。」有了深刻的信解之后,虚云禅师力行实践。五十六岁的虚云禅师在九华山住茅棚的时候,听说扬州高寺打八个禅七,就去参加。从九华山沿着江而行,当时正逢大雨季节,江水泛滥,水漫路面,不慎失足,掉落水中,漂流二十四小时之久,流到采石矶的附近时,被打鱼的网打上来。这个时候,他已经奄奄一息。渔夫通知附近宝积寺,抬回寺中,而被救活,可是七孔流血,病况十分严重。休息数日,为法忘躯,将生死置于度外,他毅然到高寺参加禅七,不改初衷。
在高寺第八个七的第三天晚上,开静时,当值斟开水,不慎将开水溅在虚云禅师手上,茶杯掉地,杯碎之声,闻而开悟,乃说偈曰:
「杯子扑落地,响声明沥沥;
虚空粉碎也,狂心当下歇。」
又云,
「烫着手,打碎杯,家破人亡语难开;
春到花香处处秀,山河大地是如来。」
这二则偈语虽然篇幅不长,却言简意赅,充分展露出虚云禅师心中的禅悦与对佛理见解的升华,富有极为深邃的知解内涵,标志着他数十年艰辛修持,禅修已进入炉火纯青的境界,也即是人们常说的「开悟」。从此之后,虚云禅师以定力非凡而闻名于世。
虚云禅师六十一岁时,再度朝五台,路经山东遇一洋兵,以枪相向,问:「怕死不?」禅师答,「倘该死汝手,任便。」洋兵见他神色不动,只好说:「好的,你去。」禅师遂赶赴五台,乡人都啧啧称奇。
虚云禅师六十二岁隆冬,大雪封山,严寒彻骨,虚云禅师独居茅蓬中,身心清净。一天,他煮芋头当午餐,中途跏趺静坐,等待芋头煮熟,不觉入定,到第二年正月。山中邻棚复成法师等半月不见禅师有何动静,便来茅蓬贺年探访,见虚云禅师正在打坐,乃以磬开静,禅师应声醒来,众人问,「你吃饭了没有?」禅师答道,「没有,正在煮芋头,大概已经熟了。」岂知打开锅盖一看,锅中只有发酶长出「绿毛」的芋头!原来他入定已半月有余。由此可见,禅师的定功是何等的深厚!
4 修复寺宇,护教安僧
虚云禅师定力非凡,人所共知。据宣化上人回忆,禅师晚年常是一定十数小时,一般是从凌晨两点入定直到下午出定。有一次,宣化上人曾问禅师,「听说您以前常一定数日,怎么现在不见您入定那么长时间了。禅师笑云,「现在修庙,人来人往这么多,你叫我怎么定啊?我入定了,修庙子的事情你们找谁问啊?更何况现在反右,有人贴我的大字报,说我是坏分子。要是我入定时间过久,这些人把我这把老骨头拿去烧了怎么办?」
以上对话真实地反映了虚云禅师开悟之后的情形:因叹宗风沦坠,道场废圯,律教无闻,乃发愿振兴十方丛林,重建古。其所兴复之著名道场有:云南华亭寺(云栖)、鸡足祝圣禅寺、曹溪南华丛林、福建鼓山涌泉寺、广东曲江云门禅寺、江西云居真如禅寺等,所重建之大小寺院庵堂共八十余处。每处皆于竣工时,觅一住持任之,然后悄然退隐,言传身教,表现出一代宗师的纳子风范。
5 护国利民,慧灯长明
「将此身心奉尘,是则名为报佛恩。」虚云禅师时刻不忘报国土恩,积极投身于护国利民的事业上去。1949年,禅师应邀赴北京参加中国佛教协会筹备会议,在广济寺与圆瑛法师、赵朴初等成立中国佛教协会筹备处。10月,他代表中国佛教徒接受锡兰佛教代表团赠送的「佛舍利」、「贝叶经」、「菩提树」三宝。即使是在被误解时,也没有动摇他对国家的信心与护持,「云门事件」就是一个最好的例证。
1951年春,云门寺拟于春期传戒,各地闻讯前来求戒者颇众。其时适全国「镇反」运动开始,有湖南某县不良分子某等混入其中,地方当局因而误以为虚老及全寺大多数僧人都是他们眼中的「反革命」,以至对在当时最受尊敬的虚云老和尚也施以无礼的手段,使他的身体受到严重的摧残。[2]在最困难时期,虚云禅师坚信政府会还云门寺一个公道。三个月后,「云门事件」刚告一段落,虚云禅师便于 1952年投身于中国佛教协会的筹建工作,1953年被推为中国佛教协会名誉会长、全国政协委员。1959年虚云禅师圆寂于云居山,世寿120岁。
综上所述,虚云禅师的一生说明,「没有天生的释迦,没有自然的弥勒」。清末民初四大名僧之首的虚云禅师,也不是天生的,而是靠自己不懈的努力积累而成的。在他长达101年的佛门生涯里,经历了苦修加行、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的自修期,一钵千家饭,孤身万里游,行人之所难行,忍人之所难忍,展示了一个禅者无私无畏,无欲无求的高尚情操;开悟后,不忍见众生苦,悲悯苍生,自度度人的艰苦奋斗精神,足以惊天地而泣鬼神;一身肩挑禅宗五脉,使慧灯长明。「高山仰之,景行行之;虽不能至,心向往之。」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虚云禅师的一生将激发人们,任何人只要努力,积极进取,定能成就完美的人格。
参考书目:《虚云和尚年谱》,岑学吕编;《虚云法师文集》,佛教图书馆;《虚云老和尚十难四十八奇》,苏芬居士讲述;《虚云和尚行业记》;《虚云和尚年谱》
怀云堂;虚云老和尚网络专辑
--------------------------------------------------------------------------------
[1]《虚云和尚年谱》曾提到虚云的父亲在福建任官的记录。但胡适根据《永春县志》卷12「职官志」以及同治七年(1868年)的《福建通志·职官》的记载,皆未发现虚云父亲之名。而且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后泉州府的「同知」已移驻厦门了。详见胡适,〈虚云和尚年谱讨论〉
[2]净慧法师,《虚云和尚行业记——纪念虚云和尚圆寂三十周年》。

下一篇:梁漱溟访谈录: 什么是佛?

如果觉得资料对您有用,可随意打赏。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

发表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