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中千万不要为梦境所转

2016-08-25 佛学入门

Hi 陌生人你好!

繁体 推荐 纠错 目录 说明

返回到上一页 存储网页 随机浏览

《楞伽经》上说:“大乘诸度门,诸佛心第一”。也就是说,在所有的法门当中,在十方诸佛所说的法要当中,都强调如何调心,如何制心,如何明心,在修行当中这是第一位的。

所谓修行者,即是修心,修心即是修性,修性也是修心,心性不一不二。禅宗的功夫以明心见性为目标,所谓:明自本心,见自本性。

心性有何差别呢?心有生灭变易,性者如如不动。所以,性是体,心是用。明心用,见心体,这就是修行切要的功夫。

佛教讲的一切法,阐释的一切道理,都是根据世间万事万物本自具足的体和用而宣说的。把体用弄明白了,在修行上,少走弯路,容易见效果。比如说,一盏灯,也有体有用。灯的本身就是体,灯所发的光明就是用。体用结合,才能把世间的万事万物说清楚。体用搞清楚了,在修行中才能真正找到本末,找到究竟的东西是什么。

因为不认识到一切事物的本体,就容易本末倒置,舍本逐末。修行的根本,明心见性,找到这个根本了,就不会胡思乱想,找到这个根本了,就不会痴人说梦。

我们修行,不是要在眼前的点点滴滴的奇特现象上去用心,要从根本上用心。点点滴滴的奇特现象不用功的人也会有的,比如说日常做梦,梦境有好有坏,有善有恶。梦毕竟是梦,一般来讲梦里的事情总是相反的。比如说梦到好的境界,恰恰就是有一件不好的事情会发生;梦到惊险的事情,往往就会有顺利的事情出现。那些解梦的人,圆梦的人,多半都是用这种方法来为人解梦。

相反的,我们修行的人呢,就会迷于梦境的虚幻。在梦中看到有师父给我说法,看到菩萨在点化,这固然反映了一个修行人日常心心念念在追求佛法,追求神异,如果从解梦的角度出发,梦中好的境界,恰恰是消极的现象、不好的现象将要产生的一种征兆。

修行人不要在梦幻泡影这些虚假的现象上去用心思,这不是根本,是枝末。修行得好或者不好,有进步或者没有进步,自己要在日常生活中遇缘逢境来考验自己,在逆境中来考验自己。

逆境现前动心还是不动心,有烦恼还是没有烦恼,信心是动摇还是坚定,这个才是根本。

因为修行的最终目标是要了生脱死,最终在生死这件大事面前能够作得了主。在日常的逆境来临的时候能够不动心,能够作得了主,经常能如此,在大限到来的时候,也就能作得了主。

逆境能作主,能不起烦恼,在顺境中又如何?也是考验修行人的一种现实的境界。在逆境中不能动心,在顺境中更不要动心,顺逆都有方便来对治,顺逆都不动心,修行才有少分相应。

因为人生的烦恼无非是八风,所谓利、衰、苦、乐、称、讥、毁、誉。在八风中能够不动摇,能够作得了主,在生死中,在生死到来的时候,在腊月三十日才能勉强打发得开。

修行人,就是要在现实的生活环境中,锻炼自己,考验自己。锻炼自己抵制烦恼的力量如何,考验自己定力如何。所谓“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在贪嗔痴的面前,戒定慧能不能起作用,戒有没有力量,定有没有力量,慧有没有力量,戒定慧的力量抵不抵得过贪嗔痴的力量?特别是当一个人无明火起来的时候,往往多少人劝都劝不住,拉都拉不开,多大的力量?戒定慧的力量一点也没有了。修行就是要从根本上,从心地上来培养戒定慧的力量。而戒定慧的力量,又要在具体的生活环境中来养成,在实际的修行过程中来养成。

我们经常会形容一位修行者,说这位法师,这位老居士很有定力,八风吹不动。在一般正常的情况下,可能定力能够抵挡得住贪嗔痴的侵扰。在特殊的情况下,往往力量不够。平常用功夫不知道要干什么,就是以为作个好梦,就是以为看到一尊菩萨,看到一个好的境界,以为那就是修行的成果,那是痴人说梦。看到那种虚幻的境界都动心了,就说明自己戒定慧根本没有力量。

从前有一位祖师,有一天,他想到寺院常住的庄田里去看一看,了解庄稼生长的情况。当他走到庄园的时候,看到庄上的行者把佛堂打扫得干干净净,而且也准备了一些蔬菜食品来招待这位禅师。禅师就感到有点奇怪,我也没有跟他们打招呼,为什么他们就会有这些举动呢?好像一切都是有准备似的,禅师就问管理田庄的负责人,说:你们今天怎么准备了这么丰盛的午餐,室内室外也打扫得干干净净,这是怎么回事?管理庄子的负责人对老和尚说,昨天晚上土地菩萨给他托了一个梦,告诉他说今天方丈和尚要到庄上来了解庄田的情况,你要好好准备一下。禅师听了这句话以后,马上就十分惊讶,并且深深地来责备自己,老僧三十年修行,我起一个心,动一个念头,连土地老爷都知道了,我这个修行还有什么用,我还怎么能出离三界啊?这是一个真实的历史事实,在禅宗的灯录上有记载。这位禅师是这样来对待生活中发生的奇异事情,他对奇异的事不但毫不欣赏,反而自责修行不到位,起心动念被土地神知道了,说明自己还没有跳出三界外,还在三界内打圈子,戒定慧的力量还有待进一步圆满。戒定慧的力量要成为无漏的力量,三界之内的鬼神就找不到修行人的踪迹,戒定慧如果是用有漏的心去修,阎王老子还掌握着你的命运。所以,同样是修行,以有漏心修,就不能出三界;以无漏心修,就能出离三界。

那么,什么是有漏心,什么是无漏心呢?一切有所求的心,就是有漏心。一切无所求的心,就是无漏的心。什么叫无所求呢?比如说,某一个施主在观音菩萨面前供了一个苹果,或者供养了十块钱,就求观音菩萨十倍、百倍、千倍、万倍的来赐予,这一个苹果要保佑他全家平安,这十块钱要保佑他全家身体健康,儿女升官发财,这就是有漏的心,有求即有漏。无漏的心,供佛即供佛,三轮体空。施者、受者、中间物,一切无相,那就是无漏心。

世间、出世间,其区别就是有漏和无漏的区别,世间就是有漏,出世间就是无漏,有求即世间,无求就是出世间。我们修行人,一定要提高智慧的水平,要加大智慧的力量。要在无欲无求无相中来落实自己修行的每一个过程。

世间都讲:无欲则刚。人到无求品自高。何况修出世法?出世或者世间,其分水岭就在有所求和无所求,就在有相和无相,就在有分别和无分别。

很多修行的法门,世间和出世间都是共同的。比如说十善,可以用世间的心态来修十善,那就十分局限,仅仅能够感得人天善果。如果以出世的心态来修,就能庄严无上菩提。所谓:大乘诸度门,诸佛心第一。以一颗无漏的心,来修习一切自度度人的法门。我们在这里坐禅,更是要以无漏的心,无所求的心来要求自己,不要为一个短期的目标,来吃这番苦头。要为一个究竟的目标,出离三界,解脱生死轮回之苦,那就是一个究竟的目标。

当然,究竟的目标和具体的目标也可以结合起来,只要我们这一颗心摆正了,举心动念都能与无漏心相应,那么修习一切善法都是无漏善法。乃至我们身体的健康,气息的调柔,身体的轻安都要和无漏善法相结合,相呼应,我们坐在这里修行,就会有大的成果,就会有究竟圆满的成果。

诸多善信为了自己的梦境,生心动念。好的梦境,使得自己手舞足蹈,欢喜不已;不好的梦境,就产生了恐惧的心理,为自己的生活与前途瞎操心。我们连白天头脑清醒的时候所作的事情,都不能把握,何况是自己在神智昏迷当中所显现的那些幻觉,根本不足为凭,根本不要去理睬,理睬那些梦境,徒然给自己增加烦恼。

《金刚经》上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这六个比喻,要把世间的万事万物从这六个方面来看破,才放得下。放得下,才能自在。这个自在不是说心情愉快,而是说在生死岸头能够自在,在烦恼境界面前能够自在,在喜怒哀乐面前能够自在;不是说有吃有穿,家庭幸福就是自在,那不是大自在,那种自在仅仅是暂时的。只有究竟圆满了生脱死的大自在,才是一得永得,不会丢失。

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从一切有为法的虚幻当中跳出来,能够在喜怒哀乐面前,应付得过去,排解得开,不生心,不动念,那才是真正的自在,那才是我们做功夫所要达到的境界和目标。

下一篇:寺庙山门与哼哈二将

如果觉得资料对您有用,可随意打赏。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

发表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