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士全书》节选25:劝避难的人不宜杀生

2019-10-27 佛教经咒

Hi 陌生人你好!

繁体 推荐 纠错 目录 说明

返回到上一页 存储网页 随机浏览

恭摘自《安士全书白话解》

劝避难人

战乱之际,世人避处深山旷野,颠沛流离。望旌旗,则母离子散;闻金鼓,则胆落魂飞。如此流离失所,虽然是国家定数,但也是自心恶业所感招。慈受禅师偈说:“世上多杀生,才有刀兵劫。杀生必抵命,欠财必还债。离散你妻子,曾破他巢穴。报应各相当,洗耳听佛说。”由此看来,无论杀身亡家,都是前业所定。就是伤一指,失一针,以至于一瞬间的恐怖,都有前因。普告世人,一旦遇上刀兵战火,就应当回心转意,好好思考:“我还没有被抓时,尚且如此恐怖。那么物类被抓之时,恐怖更当如何?骨肉还没有分散时,尚且如此凄惨。那么物类分散之时,凄惨更当如何?四体还没有被宰割时,尚且如此悲苦。那么物类被宰割时,悲苦更当如何?因此,过去杀业,必念佛超荐,未来杀业,当直下斩除。如此用心,则来世必生太平年代,必不生危乱之时。即使生到危乱之时,也必不生到战火之地。这难道不是避难的最上策吗?爬山涉水,不是万全之计。古德说:“世上欲无刀兵劫,须是众生不食肉。”

案例一:

刀兵偿报

宋徽宗时,外敌入侵,所到之处,烧杀抢掠。安阳镇受祸最惨。当时有一位僧人,能在定中观察前因后果。众人拜见他询问此事。僧人进入定中,知道了原委。就说:“此乡所造杀业,惨於他处,故受报也惨於他处。但业报还未尽,怨敌一来,他们就不得安宁了。”后来连年兵火,人民屡遭屠戮,果然没有一人遗漏。

人见渔翁撒网,忽得大鱼,必定鼓掌称快。不知道此时又增加一怨敌了。悲怜救解都来不及,为何反而称赞羡慕呢?称赞就是赞叹杀,羡慕就是随喜杀。慧眼一看,都是刀兵种子啊!

案例二:

龙子救难

巢江水暴涨,不久江中有巨鱼,重万斤,三日死,全郡人抢食。只有一个老婆婆不食,忽然遇到一位老人告诉她说:“这是我的儿子,不幸遇难,唯有您怜悯,我会好好报答您。如果东门石龟眼睛变红,您就赶快出城,城就要陷落了。”老婆婆因此每天前往看龟,有个小孩很惊奇,老婆婆就把实情告诉了他,小孩想戏弄老人,偷偷用红色涂抹龟目,老人一见,急忙出城,遇到一个青衣童子说:“我是龙子。”带老人登山,城果然陷落为湖。

佛陀在世时,有一位大臣,看相的人判定他一定被杀死,他就非常警惕戒备,日夜以兵自卫,以至于带剑睡卧。有一天,大臣请佛在早晨赴斋,佛不接受,告诉国王说:“此臣今夜必死。”这天晚上,有四个臣子,在大臣家防守。妻子看见丈夫熟睡,就代替他拿剑。没有多久,妻就睡去,落下的剑砍断了大臣的头。国王听说大臣死了,怀疑四臣与妇私通,就砍断了他们的右手。阿难问佛何因,佛说:“这个人前世是牧羊儿,他的妻子是白母羊,四臣都是盗贼,看见小儿牧羊,同举右手,指着白羊对牧童说:‘杀了它给我们吃。’牧童哭着听从了他们话。因此,今天辗转酬报。”(详载《杂譬喻经》上卷)以上童子用红色涂抹龟目,本想戏弄老人,实际上也是老人福力所感召,因缘会遇,自然而然,不可勉强。

下一篇:《安士全书》节选24:求子的人不宜杀生

如果觉得资料对您有用,可随意打赏。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

发表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