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先要克“五难”

2020-01-05 智悲德育

Hi 陌生人你好!

繁体 推荐 纠错 目录 说明

返回到上一页 存储网页 随机浏览

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早已不是仅仅满足于温饱,养生成了现代社会的热门话题。在这个信息时代,我们打开电视,拿起报纸,都可以看到专家们给出的丰富多彩的养生方法。但是,养生并非易事,需要更多实践。

魏晋时的名士嵇康在《答难养生论》中提出,养生有五难,“名利不灭,此一难也;喜怒不除,此二难也;声色不去,此三难也;滋味不绝,此四难也;神虑精散,此五难也”。这种观点在今天仍有警示意义。

第一难:名利不灭

“名利不灭,此一难也”。沽名钓誉,贪财取利,见利忘义,不仅是人生于世的大忌,同样也是养生的大忌。一个热衷于“争名于朝、夺利于市”的人,是不可能有健康身心的,只有断然去掉名利观念,才有可能获得平稳安静的内心。

“医圣”张仲景在《伤寒论》的序里曾批评很多人“孜孜汲汲,唯名利是务”。我们一天到晚忙忙碌碌地追名逐利,把心思都放到了外面,很少再有机会体会身体内部的变化,这样体内有些脏器已经出现了不平衡,向心君发出求救信号了,心脏这个君主之官却体察不到下面的疾苦,一旦到了能觉察的时候,往往都到了很难挽回的地步,这就是过度外求的结果。

但是,人是处在社会之中,不可能完全摒除名利,这就要我们掌握一个度,在向外攫取的同时,也要适时把心收回来,关心一下自己的身体。

第二难:喜怒不除

“喜怒不除,此二难也”。喜怒是情志的两个极端,属中医的“七情”范畴。中医强调“七情”要适度,过则为病。

人都有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其中喜是心气欢畅的表现,怒是肝气奋进的表现,都是我们必不可少的情志,所以不可能把它们除掉。这里的喜怒是指超出正常范围的狂喜和暴怒,狂喜则心气涣散而不收,暴怒则肝气刚爆而不柔,绝对会对本脏造成严重的损害。其他如忧思悲恐惊五情,如果过度,也会对机体造成伤害,忧(悲)伤肺,恐(惊)伤肾,思伤脾。

第三难:声色不去

“声色不去,此三难也”。古人常用“声色犬马”来形容沉湎于享乐之中的酒色之徒,并认为声色是养生的大忌。如果一个人过于迷恋声色犬马,过着荒淫靡乱的生活,若想获得身心健康,就会“难于上青天”。

“耳不闻淫声,目不视淫色”历来被视为正人君子修身养性的行为准则。只有下决心与放荡生活一刀两断,才能与健康长寿逐步接近。

第四难:滋味不绝

“滋味不绝,此四难也”。这里所说的“滋味”,不是指满足人基本生理需要的吃喝,而是指对大吃大喝、豪华餐饮的过分追求,也就是不利于养生的“膏粱厚味”。

我们吃的东西需要脾胃来运化,才能转化成精微的物质。如果随着年龄的增长,脾胃逐渐虚弱,不能运化太多的食物了,就会有大量的痰浊在体内堆积,表现出三高、肥胖。因此,饮食要节制,再好吃的东西也不能暴饮暴食,尤其中老年人更要清淡饮食。

中医养生尤其重视饮食的调控,把好“病从口入”这一关,是养生的重点。只有在生活中始终保持粗茶淡饭而不贪嘴的人,才能获得身体健康。饮食上的滋味太多,往往是招致疾病的根源。

第五难:神虑精散

“神虑精散,此五难也”。中医理论认为“神需形而存,形依神而生”,在肯定形体产生精神的前提下,精神对形体也具有重大的反作用。所以我国古代的思想家和医学家都认为,要想保持身体健康,就必须要守住精神,不要让它消散,正如《黄帝内经》所说,“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养神实乃保健的关键。“人有三宝精气神”。精气神不仅是人的精神支柱,也是安身立命的物质基础。养生必须要懂得养神、调气、敛精。处心积虑,患得患失往往最易伤神损性;见色起意,荒淫无度则最易耗损肾精。保精守神是中医养生保健的重要方法,劳神耗精则是危害健康的大敌。

因此,我们在探索养生之道时,首先要注意上述五难克服了没有,其次才是食疗、拍打等细节的技巧,不要舍本逐末。对于越来越注重身体健康和生命质量的现代人来说,生活中面临的诱惑很多,坚守一种信念也并非易事。但只有真正解决这五大难题并始终坚持下去,才能获得自由自在的健康身心。

下一篇:《孝经》中的十大智慧,百行孝为先,一个孝字全家安

如果觉得资料对您有用,可随意打赏。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

发表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