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修行 放下这个“心”

2022-10-24 因果报应

Hi 陌生人你好!

繁体 推荐 纠错 目录 说明

返回到上一页 存储网页 随机浏览

学佛时间越长,读的经书越多,成就越大?

有了名僧做师傅,修行会更顺利吗?

在学佛修行的过程中。

由于各种习惯和因缘

我们的贪婪、愤怒、愚蠢、迟钝和怀疑。

总会有各种各样的虚荣

让我们看看你带了多少东西。

你背了几节?

在学佛的过程中,很多人喜欢把学佛的时间长短和念经的量作为自己炫耀的资本,觉得自己修行的时间长,资历老;你知道的佛教经典多了,在修行上就会比别人有更大的成就。

事实上,修行好坏的标准,不是由学佛的时间长短决定的,也不是由我们所知道的佛教理论的多少决定的,而是取决于我们能否把学到的佛教运用到日常生活中,能否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矛盾和烦恼,能否改变习惯,能否坦然面对生活中的逆境和命运的断裂,能否处理好自己的情绪。

佛教的智慧帮助我们减少习惯,解决烦恼。无论修行时间长短,如果我们学佛修行,就会逐渐清除贪、怨、妒、骄等肮脏的东西。在我们的心里,这样我们的心会变得更干净,我们的烦恼和习惯会越来越少,这意味着我们在修行中有所成就。

放下自以为是的实践经验

学佛修行很容易自我执迷。你总觉得自己是对的,不能接受别人的观点和看法,否定别人的修行方法和路径。同时也喜欢用自己的经验去教导别人,生出自己的慢心。

其实你学佛可能走对了路,也有了一些成就,但是修行是你自己的事情,佛道有多少成就,恒河沙数。佛陀也留下了八万四千法。你学到的东西,你从实践中获得的经验,不一定适合别人。

同样,你走过的路,别人不一定走,但一定要走。即使是同样的方式,对于不同的人,感觉也会不一样。所以,不要急着否定别人,证明自己。正确的做法是引导别人,根据自己的根找到适合自己修行的道路。

放开别人的赞同。

学佛修行是你自己的事,谁也代替不了。但是,很多佛教徒在修行的过程中,执着于得到别人的认可和称赞。例如,他们经常向别人炫耀。今天他们读了很多经,念了很多佛号,拜了很多佛,等等。一旦得到肯定或表扬,他们就会欢呼雀跃。另一方面,他们感到压抑和失落,觉得自己所做的事情没有意义,没有价值。

南北朝时期,梁武帝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他一生建庙出家,为佛教在中国的普及做出了巨大贡献。一次,达摩创始人从印度来到中国。梁武帝一看到达摩,就迫不及待地要在达摩面前展现自己,让高僧认可并赞美自己。然后他问:“我一直致力于建造寺庙,塔,写经文,教育僧侣和雕像。我做了多少功德?”如果你是个马屁精,你可能会说:“陛下功德无量!然而,梁武帝面对着达摩,所以达摩不慌不忙地回答:“没有功德。”梁武帝听后非常生气,但他也错过了与达摩祖师结缘的机会。

对于修行,“就像喝水一样,人懂得冷暖。”我们学佛修德行善,都是为了自己,为了解脱烦恼,为了自在,而不是为了别人。所以,不要执着于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你希望别人认可你的一切,用心做好每一件事,努力,安心。

放下依附于高僧大德的“资本”

佛教有三大语系,三藏十二部,八万四千法门。找一个和自己根对应的佛法修行,并不容易。所以在学佛修行的过程中,一定要依靠一位老师作为我们修行的向导,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善知识。依靠一门好的学问,也是引导我们走向佛法之门的最重要的途径。

然而,许多佛教徒将坚忍和仁慈的知识视为一种替代的“偶像崇拜”。他们一定要去名山大寺拜佛,家里挂满了高僧大德的照片。他们以找到一个高僧大德做自己的师父为荣,向所有人炫耀,说“我师父是大师父,太牛逼了”“XX师父跟我关系很好”“今天又见到XX师父了”等等。大和尚的智慧和成就不代表你自己的境界。不认真练,再多的气场还是会欺骗自己。

当我们基于良好的知识选择一位大师时,我们不应该以貌取人,更不应该以名取人。我们不应该遵守法律,我们必须选择真正的好知识作为我们实践的指南。我们靠的是善知识,最重要的是靠他的品质,他的大悲大慧。

同时,根据善知识,它与善知识有很好的关系,它应该就像法律一样,而不是在精神上和感情上依赖于善知识。如果你有困难,让好的知识帮助你,即使是作为你忧虑的对象。亲近知识不是搞个人崇拜,也不是建立个人关系。最重要的是以一颗纯净的心和恭敬的心向师父学习佛法,听闻佛法。

佛教徒应该净化自己的身心。

努力保持身体和思想的清洁。

在修行中放下虚荣,放下面子。

因为这个所谓的“面子”

是烦恼的根源。——我痴迷。

想走出烦恼的阴霾

不要做面子工程。

勤修佛法,放下自我执念。

用自己的虔诚去审视内心的自己。

勇气、勤奋和毅力。

一步一步来。

完成

文:97su.cn

下一篇:广钦老僧:工作的时候 没有工作的想法 对应般若

如果觉得资料对您有用,可随意打赏。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

发表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