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要义问答:关于愤怒、贪婪、与安忍的问题

2017-01-20 佛教问答

Hi 陌生人你好!

繁体 推荐 纠错 目录 说明

返回到上一页 存储网页 随机浏览

问:如今我们在愤怒的社会性后果中看到的是,由年轻人所犯下的一桩桩冷血谋杀案。社会在面对这种愤怒和仇恨的血腥后果时,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答:正如我昨天在记者会中所指出的,我觉得几十年来我们造成了极大疏忽,并未重视某些基本人性价值的重要性,而这个错误再加上其他错综复杂的因素,就导致我们的社会沦落到今天这个悲惨地步。因此,在千头万绪中很难找出什么简易的解答之道。现在需要做的事,是由许多不同面向一起具体努力来对治这个问题。而教育无疑为首要之务。我们教育孩子的方式非常重要,而我相信老师的态度也是重要因素。老师的责任不只是给予资讯或知识而已,而是要能对自己所教导的原则树立典范、以身作则。所以孩子如何受教育就变得极重要,特别需要大人以身作则。如此一来,这些生活准则和人生价值在孩子心目中就变得非常珍贵。这其中媒体当然也扮演很吃重的角色。

问:我们该做些什么才能减低贪婪的影响力。

答:就某种意义而言,缺乏贪念我们就不会有任何再生。人要能轮回转世,需要贪念。至于在愤怒的情形中,我想贪欲又分成不同种类,有些属正面,有些则是负面的。贪欲是一种欲望的形式,但它是源于过分期待所导致的一种夸张欲望。

对治贪欲,真正的解毒剂乃是满足之心。对一个修行的佛教徒或正法修行者来说,许多的修行本身可视为对治贪欲的抗衡力量:像是了悟寻求解脱的价值或不再受生死轮回之苦的自由等等。这些看法也确实能收对治贪念之效。但是在立即对应生起的贪念方面,有个方法是去反思贪欲泛滥会对个人造成的影响,以及它会将我们的生命带向何方等等。贪欲将吾人导入挫折、失望、混乱的情绪中,而且还会引来许多麻烦。

关于贪欲,有个极典型的情况是:虽然贪念是来自想获取某物的欲望,但在得到此物后,内心并不会就此感到满足。所以,这贪欲也就如脱缰野马,变得毫无限制或界线可言,为人带来无尽烦恼。有关无明贪欲,有趣的一点是,虽然其背后的动机是在寻求满足,但正如我所指出,即使达成了获得某物的欲望,人的内心仍难餍足。另一方面来说,若人拥有强烈满足感,那么无论实质上他是否得到这样东西,都还是觉得心满意足。

问:正念和安忍,以及谦卑和安忍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答:一般来说,当人在修行任何形式的安忍时,正念的习性是必须的,因为它是种能使人的心念集中在所观照事物上的能力。无论是安忍或其他形式的修行,都要求个人将心神贯注于此特殊法门上,所以正念是必要条件。

谦卑与安忍之间也有极密切的关连。因为我所谓的产生谦卑心,是指一个人虽有能力报复,但却决定不这么做。如果他想这么做的话,原可采取更加对抗或攻击性的立场,而却故意决定不循此途,这才是我所说的真谦卑。当这其中有一丝对环境的无力或无能感时,我就不会称其为真正的谦卑了,因为那是在别无选择之下向环境投降了。

同样地,论到安忍时,也有不同的情况。其中一种是,一个人下定决心,藉由不断自我修链而当个更具容忍力的人。另一种情况则是被迫有所容忍,这种行为与其说是「容忍」,倒不如说是「顺服」更为恰当。所以再一次声明,这其中存在着差异。

一般而言,容忍要求的是内心的自我锻炼,明白自己虽然可以采取其他攻击性作法,但却故意不那么做,这和被迫采取容忍态度不同。

下一篇:佛法要义问答:灵魂到底是什么?

如果觉得资料对您有用,可随意打赏。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

发表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