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祖宗教诲“君子务本”,什么是本?

2019-02-24 更多文章

Hi 陌生人你好!

繁体 推荐 纠错 目录 说明

返回到上一页 存储网页 随机浏览

恭摘自《群书治要360》学习分享

蔡礼旭老师2011/10/1 第29集

马来西亚中华文化教育中心

我们老祖宗教诲“君子务本”,一定要找到根本,根本找到了,“本立而道生”,我们的学问才有根,我们的家道才有根,我们的事业才有根。你不找到根,昙花一现,最后一定是枯萎的,因为它没有根。

所以大家看,现在缺乏根,富不过几代?三代?你们跟不上时代了,要有科学发展观,要实事求是、客观分析。现在不是富不过三代,一代都过不了。再讲得更客观一点,十年都过不了。您看现在中小企业平均寿命2.9年,这个数字差不多是七八年前。请问大家,这个2.9年,现在是越往上升,还是越往下降?你们怎么都知道?用哪里想都知道?用心去体会就知道了。为什么?当人越短视近利的时候,他的家道、他的事业一定越短,这必然的。“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当为人父母者只看得到“他这一次考试要给我考好”,他能带给孩子的是多长远的人生见识呢?他只能看到他这一次成绩的时候,请问传给孩子的是什么人生态度?“反正这一次考好就好了,这一次考好就什么事都解决了。”是这样吗?还是当父母、当老师的知道,只要启动他的孝心、责任心,他的学业,他以后的事业、家业,你不用操心了。能看他的一辈子。

范仲淹能看多久?看千年以后的子孙,这不是我讲的,范公在世的时候就是这么讲的。他在他自己住家前面种了两棵君子树,君子树有味道。你看我们现在种什么树?种最喜欢吃的水果。只能想到什么?欲望满足。怎么想千年之后的子孙?为什么种松树?孔子在《论语》里面讲的,松柏后凋于岁寒,“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松树是表君子的风范,所以种那两棵树,期许后代要效法君子之德风。而且他说这两棵树的庇荫,可以超过千年以后,“期与千年”。

诸位朋友,你有没有想到,“我这一辈子的德行,要庇荫到千年之后的子孙”?还是每天想:我中午应该吃什么比较欢喜?你看我们能想多远?我们有一千年的眼光,我们的孩子就是站在我们的肩膀上,看得更远。

您看古人这些话,用心去体会,那个义理其深无底,其广无边。“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什么时候是本?随时我们都能走在做人的根本上,随时随地。

比方,我们今天一起学《群书治要》,学问的“本”是什么?这个我们要找到,我们能深入这一部书,首先第一,抱着无限的感恩,这是几千年前圣人传下来的经典,“经”;圣人演绎出来的历史,“史”;还有所有留名青史的大学问家,“子”,诸子百家。我们曾经学过的管子、晏子、韩非子都是大学问家。多亏了太宗皇帝下令,让魏征大人等唐代的大智慧者一起来编,才编出这一部书。大家可不能看这一部书说,“这一部书看起来应该是一百块马币,应该是两百多块人民币”,你可不能只看到这个。这里面每一篇文章你受益了,那是无价之宝。告诉大家,这一部书,从八万九千卷当中选出五十卷。大家现在想象一下,你前面有八万九千卷书。我在想,我一看头都晕了,还选?一万四千部书,挑了六十五部,编成这一部书。

其实大家看,以前的人印刷术不发达,要学这个怎么学?抄,借人家的书一字一笔抄下来。现在不用抄,全部印得好好的,可是谁学问好?大家都说“科学发达,好啊”。科学发达了,可是人的心假如不感恩、不珍惜,科学再发达也没用。我们现在科学太发达了,人家以前借书三天就要还,拼命看、拼命写;我们现在“反正我有两套,我有三套,明天再看”,然后就“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一年过去了,那一套书尘封不动放在那里,不是我们如如不动,变成那套书如如不动。

所以大家这个时代要冷静,根本在心地上,不在外在的物质科学有多进步。本在哪?所有的物质、所有的才能,都是为德行、为这一颗善心所用,这一颗心是主帅啊!“德者,才之帅也;才者,德之资也”。可是我们现在“本”不重视了,都重视枝末,“赶快,学历最重要”。他没有德行,他有高的学历,那些知识不就用去做坏事了吗?现在像很多诈骗集团,没有研究生毕业,干不了那种事情,因为那个是高科技犯罪手法才办得到。所以这些现象都在提醒我们,德行重要。

我有一次在车上,那个计程车司机告诉我,他说:“德行太重要了!”我一听,眼前一片光明,台湾的老百姓,连计程车司机都知道德行很重要,好事啊。他说:“为什么?因为那些政治人物学历都那么高,结果都在公共场合骂人、打人,把下一代都教坏了。所以下一代教育太重要了,德,不能只重才跟学历。所以我有这个体会的时候,当天晚上,我就到书局去买,看哪一本家书、哪一本家训最好,可以教育孩子,我就去买了。”我说:“你买到哪一本?”他说:“《弟子规》。”告诉大家,家训最少有几百本。您看《养正遗规》汇集这么厚一本,全部都是家训,他怎么这么巧,一买买到《弟子规》?冥冥当中他的祖先在保佑他。这个爸爸想到了要教育好子孙,他的祖先在天之灵流眼泪,很感动,祖先的福分赶快庇荫他。

所以这些事例,社会当中发生的事情,各行各业,不管它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都告诉我们,什么是人生,什么是做人的本,什么是枝末。“道”在哪里?处处留心皆学问,处处留心都能悟道。

我们刚刚讲到的,我们学《群书治要》的本在哪?感恩的心。在什么?诚敬的心,真诚恭敬,“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

归有光先生讲到,广东有一个姓陈的人,一个字都不认识,但是对四书非常恭敬,每天拜、每天拜,突然有一天拜到可以看字了。归有光先生是明清那个时代的大儒,他不会乱讲的。这一位陈先生,为什么不识字,到最后能看得懂字、能读经典?没有别的,“诚敬”。所以《孝经》告诉我们,“孝悌之至”,一个人孝敬的心、感恩的心达到极处,“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他本有的明德本善透出来,智慧之光透出来,他就懂了。

下一篇:警惕不要被它伤害 否则后果很严重

如果觉得资料对您有用,可随意打赏。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