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基本思想浅说

2018-10-09 更多文章

Hi 陌生人你好!

繁体 推荐 纠错 目录 说明

返回到上一页 存储网页 随机浏览

大 舟 纂述

前 言

认识宇宙、人生、事物的客观现实和发展规律,从中发现奥秘,开启智慧,觉悟真谛,以确立人生的正确信念,从而改善现状,开创未来,是从古至今人类的共同追求。

但是近现代西方文明,一味向外驰求,过于畸重物质财富创造而忽略了精神家园,将人的动物性凌驾于社会性、超越性之上,将人变成了“消费文明下的快乐奴隶”与“增长癖患者”,已造成了危及人类生存的诸多弊病,现代社会看似文明发达,实际上却隐含着种种危机。诸如:恐怖活动,连绵不断的冲突与战争,核威胁,金融危机,失业与贫穷,网络的失序与虚无,环境破坏造成的暖化、干旱与能源危机,更有人类自身的问题,道德沦丧,人为物役,信仰缺失,人们的心灵并未因物质生活的富裕而快乐,在满足了物欲及自我实现欲之后,仍感痛苦失望、迷惘不安,这被当代不少西方学者归结为西方各种社会病的根源。

这些问题,都是源自人心的迷失。人类自己在实现自身价值和现代文明强调的物质主义、功利主义前面,变得惶然,束手无策。久之,在迷失中失去了自我。现代社会的病态与畸形背弃了人类美好的本性与精神理想,带来的是人类的苦难和一颗受伤的星球。

没有高尚的文化,人类将与动物等同。二十一世纪,人类正面临新的困境。一方面,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一方面,道德水准日益降低。为什么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人们的思想觉悟却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失败的根本原因在哪里?根本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人类在征服和改造客观世界的时候,忽视了主观世界的改造。佛陀与一切伟大的思想家都是注重改造主观世界的,如果依从了佛陀的教导,那么人类在改造主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了客观世界。佛教说心净则佛土净,依报(自然)随着正报(身心)转。

世界著名历史学家汤恩比博士从对西方文化的深刻反省出发,认为未来社会的生机泉源将来自宗教,这种宗教必须能满足人们的科学精神、哲学精神,既能拯救东方的困境、又能挽救西方的危机,能赋予人们明辨和克服严重威胁人类生存的、以贪欲为首的各种罪恶力量,有利于将全人类团结为一体。他预言,东方的大乘佛教最有资格承此重任。

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是亘古及今最伟大的智者,他立足人间,以最广大的视角,冷静省视世界,抓住个人与宇宙、个人与最深自性关系的根本,通过修行实证,而成功超越生死,达到永恒安乐。由如实观察缘起、观察无常无我而证得涅之佛法心髓,是人类最高的智慧成果、最重大的发明。

佛法乃生命的实践,以正知正见为首要,肯定人性的尊严、人身的可贵、当下的重要、今生的把握,以彻底解决人生的根本问题――生死为中心,以“缘起”的智慧如实观察宇宙人生的本面,特别是如实观察自心,依如实的智慧自净其心,从而解脱世间诸苦,获得现前、后世乃至永恒的安乐幸福。

大乘佛法的根本精神是和谐圆融,人与己、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物、人与自然、人与宇宙的和谐。大乘佛法行于世间而不为世间法所染,与外道和睦相处而不为其知见所动,虽断烦恼而不舍菩萨行,虽不住有为亦不住无为。这种思想能较好地打通世间、出世间法之间的间隔,从而有利于人们在现世的处事中得到解脱和成就,有利于全人类的和平、和谐、健康发展。

佛法就是人生的智慧,佛教是以佛的觉智对九法界众生的教育,着重教育人类向善向上向圣。

现在佛教分南传小乘佛教、北传大乘佛教,释迦牟尼的佛心和教诲是源,后世诸宗诸派之学,无不本诸佛说而阐释发挥,是流,所以应以经教衡量佛法的最高准则。

对流传至今的佛所说经,南北佛教界看法不一,小乘认为佛陀只说了《阿含经》,大乘非佛说,笔者赞同著名佛教学者陈兵教授的观点:大乘教义必出佛陀,大乘经的多数源出佛说。

从教义来看,大乘经中包含了小乘法的所有内容,小乘道三十七道品法被强调菩萨所必修,大乘空、实相等义理只不过是小乘“三法印”理论的深化,大乘菩萨道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及四摄法等,皆《阿含经》所提倡,《阿含》实际上包含有大乘的内容,大乘思想,几乎都可以溯源于《阿含》。大乘思想与小乘一脉相承,同出一源,乃不可否认的事实。

从学术界共认的原始佛典看,从“佛法”看,大乘思想乃释迦牟尼身体力行、意中所有,言中亦未必无,应承认是佛说。按“依法不依人”及是否有益于众生的原则来判定经典是否佛说,乃佛教的传统精神。更确切地说,拿佛法的“法印”来判别是否符合“佛法”之理,是否有益于生,在佛教看来,是比辨清一本经典是否亲出佛口更重要的问题。《大智度论》卷一谓五种人(佛、佛弟子、诸天、仙人、化人)所说“皆名佛说,然说于生有益者皆是佛说,若无益者则是外道。”

大小乘佛所说经现存于汉文大藏经中者,约有三千多种,三千余卷,再加上律部约七十种五百卷,就数量而言,释迦牟尼堪称他的同时代思想大家中留下言教文字最多者,后世也很少有人在讲述总量上超过他。释迦牟尼思想的深广度也远远超过老子、孔子、苏格拉底、柏拉图等思想大家。

唐太宗仔细阅读了玄奘译毕的100卷《瑜伽师地论》后,感慨地对侍臣说:“我看佛经如同瞻天观海,莫测高深。儒、道、九流比起佛经来,就像小水池去比大海一样。人们说儒、道、佛三家齐岭,这是妄谈啊!”

后世佛弟子又对释迦的思想阐扬发挥,佛教的经、律、论,数量之多,堪称世界宗教之最。佛教经典所涵摄的内容极广,包括人生论、宇宙论、认识论、戒律学、实践修持法等;若与现代学术对当,有伦理学、教育学、心理分析、宗教学、社会学、经济学、医学、护理学、死亡学、逻辑学、社会救济,甚至还有数学、物理学、天文学、遗传学、生态学等。

如此浩瀚的佛经文字,所蕴含的思想当然十分丰富,要从浩如烟海的佛书中概括出基本思想,确实太难了。有位老同学向笔者提出了这个要求,这也代表了初涉佛法者的共同心声,因此勉为其难。吸取近现代学者、法师们研究成果中的精粹,力图用经济、通俗的文字,将佛法中对当代人具教化和发价值的思想作出浅显、概略的介绍,让我的亲友、同学、同事以及所有知识分子省时省力地接近佛法,了解佛法。

对佛教教义、思想及其历史的研究,最早用近代方法综述佛教思想者,为谢无量的《佛学大纲》(1916)一书,该书介绍了佛教创立及流传的简史、中国佛教十宗概况,将佛教教义分为论理学、心理学、伦理学三大部分予以论述。继之,梁漱溟在其《印度哲学概论》(1919)、《东西文化及其哲学》(1922)二书中论述了佛家思想,提出了佛法非哲学、佛法是无神论的独特见解。此二书享誉一时,对国人认识佛学发生了不小的影响。此后陆续问世的佛学概论类著作,有蒋维乔《佛教概论》(1930)、太虚《佛学ABC》、《真现实论》(1930)、黄忏华《佛学概论》(1935)、王恩洋《佛学通释》(1946)、印顺《佛法概论》(1949)、郑金德《现代佛学原理》(1982)、正果《佛教基本知识》(1982)、林传芳《佛学概论》、黄公伟《佛学原理通释》、方立天《佛教哲学》(1986)、陈兵《自净其心――重读释迦牟尼》(1998)等。

末学闻思修欠缺,智慧浅薄,心有余而力不足,挂一漏万,不准确,不恰当,甚至错谬之处,势所难免,恳请大德、方家斧正,不断修改完善,让这本小册子在弘法利生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人生最重要的东西是“智慧”,智慧使我们能够明辨是非,降伏烦恼,知人善任;智慧可以告诉我们怎样去培植福德,改善命运;一个人面临死亡毫无恐惧也是“智慧”; 生命意、人的自以及所予的使命的清楚明白,是人生最大的智慧。所以人生当中最重要的主修课业称为“智慧”。而读书是获取智慧的一条重要途径。 普献法师讲:“做人切忌占人家的便宜。只有读书例外,读书是最占便宜的事,你花少许钱就把人家毕生的心血买了回来,花少许时间就把别人的经验吸收为自已生命的营养,这种便宜不能放弃。”

现代人能有缘听闻佛法,明了佛陀的睿智,是大福报,是善根深厚,若能欢喜信受,认真思考,以佛陀的智慧发正见,依法善度此生,必能获得今生、后世的究竟安乐。即使不能信受奉行,只要对释迦牟尼的思想有所知晓,也会给您提供有益的人生迪,引导你从现实人生中,背尘合觉,勘破五光十色的如幻性,能够随缘作主,立处皆真,烦恼层层脱落,正见步步增明,从而走好人生之路。

目 录

一、佛教对于中国的贡献是什么?

二、怎样读佛书

三、佛教中常见的名相术语

四、与现代科学不谋而合的宇宙观

五、缘起性空、因果相续的世界观

六、三法印――佛法的宗要

七、佛教最基本的人生观、解脱观――四圣谛

八 、生死流转的因果链――十二因缘

九、六道轮回――佛教的生死智慧

十、自作自受的因果业报论

十一、佛教的时间观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十二、“三科”、“六大”――佛教的宇宙结构论

十三、三缘和合的认识论

十四、心为法本

十五、佛教的中道思想

十六、空、无相――佛法的心髓

十七、众生平等的理论基础――佛性

十八、“如实知见”的真实论

十九、“人身难得”、以人间为本的思想

二十、“人兼具动物性、社会性和超越性”――佛教的人性观

二十一、“欲为苦本”――佛法对人类命运的揭示

二十二 、“以欲制欲”――佛教的人生欲望观

二十三、命自我立――佛教的命运观

二十四、佛教的富贵观

二十五、无常、自私――佛教对性欲、爱情、婚姻的剖析

二十六、普度众生、同成佛道――孝的极致

二十七、佛教的道德观

二十八、烦恼即疾病――佛教医学观

二十九、调心、修心――佛教养生观

三十、常、乐、我、净――最高的幸福

三十一、拯救生态环境的法宝――佛教生态伦理

三十二、佛教女性观

三十三、怎样识别善友、恶友――佛经中的交友之道

三十四、居家学佛之道

三十五、佛教的生活智慧

三十六、佛教的人类起源与社会发展观

三十七、佛教的物质观

三十八、法界缘起――“一即是多,多即是一”

三十九、佛教对本体、终极实在的探究

四十、般若智慧与无我之实践

四十一、中国佛教美学思想

四十二、佛法对科学心理学及现代文明的启迪

附录

一、人死后若有来世,为何不见有人回来报告?

二、圣严法师:如何使人正确相信佛教的三世因果

三、南怀瑾:莫名其妙说人迷信 这种行为才叫迷信

四、美国科学家发现:人不会真正死亡

五、科学家证实:思维是一种物质

六、从佛法看心灵现象

七、佛教的时空观

八、意念如何创造了世界?

九、心,人生的导演

十、身心不二论

十一、生命无限的意义

十二、佛教的临终关怀与追福超度

十三、佛教基本思想略说

十四、解脱自在的人生

十五、佛教财富观

十六、佛教的社会责任和社会价值

十七、佛教心理学与文艺创作――启发创作方法

十八、做一个心理健康的现代人

十九、年轻人如何处理学佛与做人的关系?

二十、佛陀是如何洞察到宇宙真相的?

一、佛教对于中国的贡献是什么?

今天的中国文化之中,除了最近进口的舶来品之外,几乎已很少不曾掺入了佛教的色彩。

在文学方面

由于佛典的翻译,剌激了中国文学的革命,从诗文的意境到文体的演变,在魏晋南北朝的时代,就已有了新气象。六朝时代,由于梵文的拼音――华严字母的翻译,启悟了中国文字的反切。南朝刘宋时代的大文学家谢灵运,不仅笃信罗什派佛教,还参与《大般涅经》的翻译。他受到佛经翻译时汉语和外来语对比的启发,著述了《十四音训叙》一书,形成了汉语中的“反切”理论,对汉语的发展产生了旷世的影响。此后,在佛经翻译和研习的推动下,文人学士积极探索汉语声律理论,由反切相继发明了“四声”、“平仄”等声律理论,出现了以谢眺为代表的永明体诗歌。这种新的诗歌变种是古体诗和近体诗之间的过渡产物,开辟了唐诗发展的道路。换言之,经由佛经翻译形成的反切理论和“四声”、“平仄”等声律理论为日后中华民族的瑰宝――唐诗、宋词和元曲的诞生奠定了语言学基础。

由他们翻译传播禅学经典而后形成的中国式佛教――禅宗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唐宋文人王维、欧阳修、苏轼和严羽、以及明清的李贽、黄宗羲、王夫之等人深受禅宗影响。王维的山水诗蕴含禅味,被奉为“诗佛”;严羽更是在其名作《沧浪诗话》中,正式以禅宗哲学作为理论依据,形成“以禅喻诗”的美学风气。此外,大量的禅门公案、灯录、偈颂本身就是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还被认为是开创了现代白话文的先河。

中国人向来作文,都主张多读多看,所谓“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 ”,因为中国是没有文法可言的国家,但在唐朝时代,却由印度佛典的大量翻译,也将印度的文法输入了中国,比如“ 八啭声 ”,即是名词、代名词、助词等,又如佛典中的“ 六离合释 ”,就是梵文文法的一种,现代人多以马氏文通是中国文法学的鼻祖,其实唐朝时代,中国就已有了文法学,只是未能普遍地为民间运用而已;再如《文心雕龙》是中国文学史上文体及作法------文学批评论的不朽名著,但它的著者刘勰(法名慧地),却是在佛教寺院中成长的,晚年也出了家,他的作品,颇受佛教文学的启示。

到了唐代以后的文体,多能近于写实而顺畅,乃是受了佛教文学的感染;经隋唐而至宋代,“ 弹词小说 ”或“ 平话 ”的出现,那是受了佛教所用“ 变文 ”的影响;近乎语体的唐宋诗,如白乐天及苏东坡等的诗,是因禅宗的“ 颂古 ”以及寒山、拾得所作深入浅出的新诗而来,乃至梁启超先生要说:中国古诗中的第一长诗《孔雀东南飞》,是受马鸣大师所作《佛所行赞》的影响。唐代的禅宗诸大师,创用白话的语录体,说明佛法的要义,因此而有宋明理学家的语录出现,完全是学的禅宗的笔法。玄奘组织并亲自参与翻译的大量佛经,他树立唯识宗,以及他的佛教教义中包含的辩证法,曾极大地影响了当时的中国社会。除此之外,他去印度取经的不凡经历,被后人改编为长篇小说《西游记》,自元明以来广为流传。唐僧、孙悟空等智慧艺术形象历经数百年而不衰,以这部小说为蓝本的各类艺术衍生物层出不穷,这一切已经融为中华文化的有机部分。

佛经翻译对中国文学的重要形式小说产生过决定性的影响。鲁迅曾坦言:“中国本信巫,秦汉以来,神仙之说盛行,汉末有大畅巫风,而鬼道愈炽,会小乘佛教亦入中土,渐见流传。凡此皆张皇鬼神,盛道灵异,故自晋迄隋,特多鬼神志怪之书。”这种体裁后来在唐朝和宋朝演化为“传奇”和“话本”,由平话及拟平话,到了明清二代进而形成了占据世俗文学头号地位的长篇小说。小说中“ 有诗为证 ”的风格,散文之后以韵文作结的形式,以及弹词里的说白与唱文夹杂并用,明明白白是受佛经中“ 长行 ”与“ 偈颂 ”并用的启发。

佛经翻译而逐渐形成的各种佛教典籍,对中国文字的词汇产生了广泛的作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外来词汇补充时期,使汉语单音节词语开始向多音节词语的方向发展,为汉语言的社会功能提供了巨大的潜在发展机会。翻译家们创造和厘定了大量的汉语新词语,如“世界、觉悟、作业、导师、妄想、执著、地狱、阎罗、忏悔、究竟、因果、报应、慧眼、法眼、涅、盲人摸象、清规戒律、如来、观音、斋戒、和尚、比丘尼、西天”等,据不完全统计,有三万五千多个新词语,这些早已融入中国文化。有学者说,如果将佛教带来的这些词语全部删除,现代中国人连话都说不周全。

在艺术方面:

魏晋的佛教建筑,一直影响着中国建筑形态,佛教的建筑,虽不如近世西洋的实用,但由于佛经中叙述天宫及佛国净土的施设,力求艺术化,建筑物的布置、点缀、庄严、雄伟,都是原始印度佛教的特色;又如佛教输入的佛塔建筑,也为中国的建筑史,带进了一步,开拓了新的里程。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后,也给中国带来了塑像的艺术,在此以前的中国,尚没有塑像技艺,唐朝的佛教塑像,美丽尽致,曾极一时之盛,数十年前有日本人曾在苏州某寺发现了唐人塑壁,后得蔡元培申请政府保存。洛阳的龙门,大同的云岗,那些伟大的佛像雕刻,浩大的工程,精湛的技巧,均有飘飘欲仙,栩栩如生之势,那不唯是中国的艺术宝库,也是世界性的艺术伟构。在绘画方面,如敦煌莫高窟的壁画,也享誉世界。

正如莫大元先生所说:“云岗石室与敦煌石室,龙门石室,不啻是中国北方之三大佛教美术陈列馆。”又说:“后汉以降,佛教输入,中国之美术,遂由贵族美术一变而成为宗教美术,建筑则从宫殿楼台而变为寺院塔婆,绘画雕塑则从君肖像而变为佛菩萨像,工艺则从器皿服饰而变为宗教之佛物法器。此种美术形态之延续,自后汉迄于今…….在中国的书法,储蓄了无价的财富,许多名家的字迹,多由佛教的流传而得遍及民间。”““鱼山梵呗 ”,是受了佛教梵音而来的中国音乐。从敦煌石室发现,知道在冯道的印刷术之前,佛教于隋唐时代,就已有了通俗宣传的刻板印刷品。

在科学方面:

佛教入汉以前中国虽已有了邓析、惠施、墨子及荀子等类似论理学(名学)的提出,中国之有完整的论理学,却自佛教输入以后的因明学开始。中国从唐朝至明朝,皆是用的一行禅师所定的历法,那是根据印度的天文学而来。以佛教《时轮金刚经》为依据的时轮历法被藏历所采用,其对于年代时间的计算十分准确,乃至日月食的出现和结束的时间都可精确地推算出来,与当代天文学家依据现代科学仪器观测、计算出的结果是一样的。这说明缘起性空可以解释宇宙中存在的各种现象,佛教的科学性、严谨性由此可见一斑。

在哲学宗教方面:

由觉贤创立的华严宗体系,包含复杂的神秘主义哲学思想,涉及万事万物普遍联系的观点、本质与现象、统一和差别等范畴,具有某些辩证法因素,代表了中国佛教哲学的最高水平。华严宗对后来的宋明唯心主义哲学影响巨大( 如程朱理学中的论题“理”“事”“气”),表现出明显的历史和逻辑继承关系。此外,佛经翻译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就整体而言,是全方位的。佛经翻译将印度佛教的精神和奥秘,引入儒家和道家占统治地位的中国本土,给中国传统文人学者和普通百姓,提供了思考人生、探讨宇宙的另外一条新奇的路径。同时,佛经翻译这一历史文化事件在中外文化的交流过程中也逐渐融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佛教初入中国时,道教的排斥很大,但到了魏晋时代,讲佛学的引用了老庄,讲老庄的也引用了佛经,从此之后,道教典籍的日益完备,在许多方面都是取材于佛教,比如地狱及阎罗的观念,道教便欣然地接受了也运用了,在佛教未来之前,中国没有阎罗的印象,到了宋时的全真教,根本就是佛化的道教。

由于禅宗的启发,宋元明的儒家理学的出现,根本就是禅化的儒教,虽由于偏执他们的门户之见而反来抨击佛教,他们却是“ 坐在禅床上骂禅 ”;禅宗仅是佛教的一支,宋明的理学家对于禅宗的法门也只浅偿半口而不敢深入,唯恐在深入之后,会迷失了他们自己的立场,朱熹看的佛典较多,朱熹就有这样的体验。近世以来的中国思想家中,如康有为、谭嗣同、章炳麟、梁启超、胡适、梁漱溟等,虽然未必信仰佛教,他们却都受了佛教思想的启发。

最近(西元一九六四年六月至八月)在夏威夷召开的第四届东西方哲学家会议中,中国的方东美教授,也强调大乘佛教的精神以及佛教所要建立的宗教世界。史家钱穆,对佛教有极高的敬意。哲学家唐君毅,自称受到圆觉经等的启发很多。可见佛教对于中国的贡献,过去有了那许多,现在仍然有,未来也将必定有。其实,佛教不唯对中国是如此,对全人类也是如此。

在社会文化思想、民间的风俗方面:

中国原有的儒家信仰,是著重于现实人生的建设,无暇推究生前与死后的问题,所以孔子要说:“ 未知生焉知死 ” ?对于生前死后以及形而上的宇宙本体,都是存而不论,所以要说:“ 祭神如神在。” 纵然讲到善恶的赏罚问题,也只寄望于各人的后代子孙,所谓:“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就是说的这样的观念。因此,自从佛教传入之后,“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因果观,为中国的民间,带来了新兴而有力的希望,佛教给我们指出了生死轮回的问题,以及善恶报应的问题,告诉了我们,一切行为,均由各自负责,善报属于自己,恶果也属于自己,现生不报,来生必报。这一点,鼓励了人们要积极地去恶;这一观念,对于千百年来的中国民心社会的安定与影响之大而且深,实在无法估计。

佛教最独特、最殊胜之处在于揭示了宇宙人生的真相:生命是不死的,神识(灵魂)不会随着肉体的消灭而消灭,而是随着人生前造作的善恶业感召的果报,在六道中轮回;只有遵循佛的教导“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信愿念佛,求生净土,才能够脱离轮回,超凡入圣,成就佛果,永享常、乐、我、净的涅之乐。这是人生的最高目标,这是人生的最大意义。

二、怎样读佛书

(一)尊重佛经,爱惜佛书,注重流通

佛经是佛菩萨、祖师大德探索宇宙人生奥秘的智慧结晶,是超越人的动物性、社会性,实现生命飞跃的实践经验、修行体验,是人类不可或缺的精神宝库。你读经典,就是面对佛陀,佛陀直接在对你开示,直接与你对话,你认真读,佛陀的开示就一句句打入你的心坎里面,很真实的告诉你某一种道理,让你得到胜解、慧解,使你的身心产生净化升华作用。因此对佛经应当尊重、爱惜,不能当一般闲书看。自己读了之后有所收获,应当推荐给亲友、同学、同事,让大家都能接触佛法,了解佛法,普沾法益。不能将经书束之高阁。

印光大师介绍阅经之法:“阅经,若欲作法师,为众宣扬,当先阅经文,次看注疏。”“若欲随分亲得实益,必须至诚恳切清净三业,或先端坐少顷凝定身心,然后拜佛朗诵,或止默阅。或拜佛后,端坐少顷然后开经,必须端身正坐,如对圣容亲聆圆音,不敢萌一念懈怠,不敢起一念分别,从首至尾一直阅去,无论若文若义,一概不加理会。如是阅经,利根之人便能悟二空之理证实相法,即根机钝劣,亦可以消除业障增长福慧。”“若欲研究义理,或翻阅注疏,当另立一时,唯事研究。”“若能如上所说阅经,当必业消智朗。”

开了天眼的人曾看见佛经会闪闪发光,你若不信,请看下面的报道。

台湾大学李嗣涔教授、中央研究院王唯工教授、曾有教授等,以科学方法及仪器测试具有手指识字特异功能的三位小朋友,将文字或图案写在纸上,反复折叠后,让小朋友用手指触摸纸团,几十秒到几分钟内,三人大脑中即会现出“屏幕”,就像电视荧幕一样,不论字或图案就会一笔一画出现在“屏幕”上。经数百次测试,证实他们的确具有手指识字的特异功能。

偶然以“佛”字作测试时,小朋友竟然都出现“异象”:“有一个人在屏幕上发光,很亮!很亮!”若是阿弥陀佛、药师佛、弥勒佛等,则已更超越,只有光明,再无人形。尤其辨认药师佛时,还能闻到中药的气味。

以“菩萨”二字测试时,小朋友在“屏幕”上看到红色大莲花,并有白衣人站在上面,描述的形像很像观音菩萨。

这些实验无意中证实:除物质世界外,确实还有“高智能讯息场”的存在。这个讯息场与物质世界构成了“深层的真实世界”,它不但挑战现有的“四度时空的宇宙架构”,同时也启发现代人去理解两千多年来东、西方宗教所主张的“灵异世界”。是否这才是宇宙深层的真实世界? 目前正由科学家们做更深入的研究。详见李嗣涔教授所著《难以置信――科学家探索神秘信息场》。

真是“蚁不知人,人不知神,神不知佛。”低层次生命难以了解高层次生命。

(二)读佛书途径

著名作家、北大客座教授金庸先生说:“中文佛经太过艰深,在古文的翻译中,有时一两个字有完全歧异的含义,实在无法了解。”

汉译佛经卷帙浩繁,专用的名相术语特多,古文辞意艰深,佛法高深圆融,博大精微,宗派林立,法多,幽思玄妙,义理深解,古人读佛经,尚感莫测高深,今人又多了无数文字障碍,这对初涉历者真是困难重重。笔者的经验是从通俗易懂的小册子开始。读了几十本小册子,对佛法有了大略的了解,再去读佛经,就有轻车熟路之感,较易把握经论的要点及精神实质。特推荐一些小册子:《向知识分子介绍佛教》《佛教与生活》《佛法与人生》《什么是佛法》《佛陀的教育》《佛教的精神与特色》《命自我立》《正信的佛教》《真智慧之门》《认识佛教》《一个学佛者的基本信念》《佛教科学观》《学佛是怎么一回事》《佛法概要》《生命的重建》《学佛群疑》《佛法要领》《生命不死》《心地与命运》《佛教科学论》《般若花》《六道轮回的问题》等。

佛经是记载释尊四十九年内,在不同的环境下,对不同的人,讲解佛理的意义与事实,因人而教,因时而教,因地而教。真理只一个,而入手不同,着重点不同,说法不同,读经者自难免感到困惑。

各人资质不同,站的角度不同,理解能力不同,虽真理则一,而探索真理的途径可能不同。各宗各派的成立,乃基于此理。

各种宗派,因对象的不同,内容悬殊,冲突自属意料中的事。而本意原理――真理,仍不变异。于是一部份人误解佛法的表面自相矛盾,甚至不知究何所云,究何所事。实则因其自身观点不对,而致误解佛法;又或所遇见的宗派,只能代表佛法的某一面。如目前冲突最烈的重自力、重他力两派,就是一例:

重自力派:重自力派如禅宗,轻外表而重内心,曰:“修证在一心”,谓学佛不艰难,人人皆可成就,“只用此心,直了成佛。”一念觉即佛,一念迷即凡夫。

重他力派:重他力派如净土宗,不但信仰释尊,而且信仰佛所说的经,及佛所口述的其它佛国境界,如西方极乐世界及无量寿佛等,因而有许多形式的修持,希望获得弥陀的摄受而往生净土。

以上两法虽异,而最终目的则相同,只可说其方法及出发点不同,修学的对象不同。举一例说明:在郑州,有人问你去北京往哪个方向走,你答往北走。在哈尔滨,有人问你去北京往哪个方向走,你答往南走。从此点看来,不可误解佛教各宗派的片面说法为不合理,也不可窥某一宗的理论而误解之为佛法全貌。

佛法惟其微妙,则难于领悟;惟其高深,则不易了解,三藏十二部,浩如烟海,各种经典的说法时有不同,用意也不同,要想在言舍万象、字包千训的佛经中找出点头绪来,实在是难乎其难。

若不总览多卷,势不能得其真意。如此数千卷,究应先由何卷入手,选阅那几卷,即或已选出,真意能否领悟,也成问题。

于是有人说:佛学深奥,大智者始能问津,我们不敢过问。这也是一种误解。常人一看佛经多至数千卷,自起畏难之意。实则佛理不多,任读几种,就可以通达,在乎人有无深究的心。

佛法八万四千法门,门门皆可成佛,最纯朴的村妇,最敏慧的学者各有其门而入,绝非难事。以一村妇而需阅读数千卷则难,用其诚心与恒心体证则易。以一敏慧学者,阅览数千卷则易,然欲其先不求理而作种种仪式专心体证则难。所谓难者,是因为选择的方法不对,非佛法本身的难易。富贵如历代君王,多学如哲人硕士,浅学如不识字的禅宗六祖,学佛而能精通者不乏其例,近代中外学佛者更何止千万,可见学佛不会太难。

(三)要注意的问题

佛教教义的宗旨和精髓是十分注重和强调修身养性、注重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和净化人们的心灵,强调众生平等观,强调人与人的和谐相处、友善仁爱,追求人与自然妙融为一、和谐发展,而在根本上反对大力鼓吹和刺激撩拨人心中的低俗的感官享受和自私虚荣,反对将人的动物性凌驾于人的社会性、超越性之上。

所以读佛经要把握这个精髓,还需要注意下面几个问题。

首先,释迦牟尼说法乃“应病与药”,大多是对弟子和来人提问的回答,他善于针对听法者的疑惑和接受能力,说与相应的法,祛除其疑惑和执着,因人们的根机不同,执着不同,所说的法、说法的方式也就不同,如对执“有”者说“空”,对执“空”者说“有”,看似矛盾,其实只是以种种方便解除其执着,本无定法。

佛经中常把佛说法比喻治病,佛便是善于治疗生诸病尤心病的“大医王”。《法华经 ・方便品》佛总结其四十九年说法的实质,是针对种种执着,“无数方便,引导生,令离诸着。”研读佛经,首先应弄明白佛此次说法所对的机、所治的病、所解的缚。这对准确理解经义、窥见佛说法之本怀,是非常重要的。

其次,佛说法不是作讲演宣布某种主张,而是一种现场的教学,所说法不同于死板的教科书和纯粹的理论说教,如苦、空、无常、无我、万法唯心等基本理论,虽然也可以当作哲学思想来研究,实际上是一种就现场听之机的解粘去缚手段,是修行方法,甚至听法的当场即是修行,佛经末尾,大多都记载佛说法已,多少人得“法眼净”乃至证某某果。只把佛陀的说法当作建立某种哲学,是对佛说法的曲解。

第三,释迦虽然说法诲人滔滔不倦,却更强调超越言说。他所证的真理及涅法,根本上是不可言说的,禅宗人谓之“开口即错”。《法华经》称佛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无量义经》说“一切诸法不可宣说”,只有按佛说的方法,通过修行去自己体证。佛陀常把他的说法比喻载人度过生死苦海的舟筏,渡河之后,应舍弃舟筏。又将其说法比喻“标月之指”――指示人看月亮(喻真理)的手指,而非月亮。《金刚经》佛言:

“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

《楞伽经》卷四佛竟然否认他一生说了那麽多的法,反对人们把他看作一位用思维建构学说的思想家、哲学家,反对把他说的法误解一种思辨哲学,强调佛法超离语言文字、意识思量,应该按佛所说,如法修行,实证本来不可言说的真理。

因为佛教的第一义谛,是绝对真理乃空不可得,是不可思议,离言绝虑的,对宇宙人生真理的体认,本身是一个生动活泼的生命体验过程,它所臻至的境界,用任何语言文字从理论上进行阐释是无法究竟的,所以,在这个意义上,文字只是标月指而已,真正的智慧是对事物本质的直接如实的观照。正如《中观.观涅品》所言:“诸法不可得,灭一切戏论。无人亦无处,佛亦无所说。”

我们在阅读释迦牟尼的言教时,应结合他的身教,透过其言教的字里行间,去努力体味释迦言说所指之“月”和他在言说时的用心,用禅宗人的话来说,即“朝释迦老子未开口之前看”,这样才能准确理解释迦的思想和人,理解佛法,并从中发现对自身、对人类社会有积极效益的精华。

第四,大乘佛经里描写了许多我们肉眼见不到的清净佛刹、各种天界以及地狱的情形,还描述佛菩萨具有很多的神通神变,佛还讲说了有情众生的神识在三界六道中转世轮回的道理,以及甚深的因果律和万事万物诸法究竟的实相。

一般人根据自己的感觉经验和常识,会以为是迷信或是神话:“ 这些事情我们从来没有看到过,它们是不可能的啊!” 对这个问题可以分三个层次来认识,一是哲理的层次,二是逻辑的层次,三是修持的层次。

第一层次。佛不是造物主,不是神灵。" 佛陀 "是彻悟真理者。佛是觉悟了的众生,众生是未觉悟的佛。佛和众生除智慧的差别,始终是平等的。佛教认为" 众生都具佛性 ",众生只要奋发向上,都能成为智慧和德性高度圆满的佛。佛的作用只是把终极真理和发现真理的方法交给众生,让众生个个自觉、自度。佛只是启蒙教师, 被称为"人天导师"。

人心是智慧的发光体,自生真智,消除自己内心的愚暗,便是成佛。因此说智慧就是佛法,佛法就是智慧。佛教中众多的佛,无论形象如何,总的都是佛陀境界特有的智慧和慈悲、能量、作用的人格化,并非抽象的精神实体,不是一种人格神或超级神灵,而是一种体悟真理的内证理性的象征,其本意在指称一种净化的超越境界和圆满具足的菩提境界。所以佛菩萨的境界言诠实际上是一种神圣的哲理存在。美国女佛教徒会创始人萨拉乃浮夫人说:

“ 佛教在今日,正与科学一样崭新而适用,究其原因,因佛教是以颠扑不破的真如之理为基础的缘故。”

著名作家、北大客座教授金庸先生的学佛经历很有代表性、典型性,他先读内容简明平实、和真实的人生十分接近的南传佛经,经过长期的思索、查考、质疑、继续研学等等过程之后,由此而产生了信仰,相信佛陀的的确确是觉悟了人生的真实道理,他将这道理 ( 也即是“佛法”) 传给世人。

随后再研读各种大乘佛经,例如《维摩诘经》、《楞严经》、《般若经》等等,疑问又产生了。这些佛经的内容充满了夸张神奇、不可思议的叙述,很难接受和信服。直至读到《妙法莲华经》,经过长期思考之后,终于了悟――原来大乘经典主要都是“妙法”,用巧妙的方法来宣扬佛法,解释佛法,使得智力较低、悟性较差的人能够了解与接受。《法华经》中,佛陀用火宅、牛车、大雨等等多种浅近的比喻来向世人解释佛法,弘扬佛法。了解了“妙法”两字之旨,才对大乘经中充满幻想的夸张不起反感。

金庸先生总结说:“ 对于我,虽然从小就听祖母诵念《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金刚经》和《妙法莲华经》,但要到整整六十年之后,才通过痛苦的探索和追寻,进入了佛法的境界。 ”

第二层次。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述的商朝历史,30位国君的名字都清清楚楚,历史学家怀疑它的真实性,因为商朝离汉朝一千五百多年。现代考古发掘证实了《史记》记述的正确,由此类推,历史学家相信《史记》记述的夏朝历史也应该是真实的。

同理,佛在2500多年前就说:宇宙无边无际,从空无中产生,有成、住、坏、空四劫;人类居住的地球略为扁圆;一杯清澈透明的水里有很多微生物;人体有80多种寄生虫;佛还详细描述了胎儿在子宫里发育变化过程,等等。这些都得到现代科学的证实。那时没有望远镜、显微镜、超声波扫描仪,佛是怎么知道的?――“定生慧。”甚深禅定开发了人体潜能,产生了大智慧,看见了常人看不见的东西,看见了宇宙人生的实相。既然以上所见都是真实的,那么佛看到的清净佛刹、各种天界以及地狱的情形,照逻辑推理也应该是真实的。

至于“生死轮回”的观念,也并非是佛家向壁虚构的产物,它来自佛陀和无数高僧大德的实践亲证和思辩推演,更有着事实经验的直接凭证。像“ 记亿前生、死后复活、鬼神附体、亡魂托梦、入冥神游、往生征兆、念佛感应、因果现报” 等事件,尽管多属少数人的主观经验,但总是时有出现,流传民间,书之楮墨,向世人泄漏着生死黑谜的“ 天机 ”,支持着佛教的传播。

在当代美国,许多医学工作者则通过第一手资料向我们提供了大量生死轮回的事实依据。如穆第博士的《起死回生者的自白》,国际心理回归疗法学会副主席、美国著名精神心理医生瑞克・布朗博士的《回归疗法》,佛吉尼亚大学著名精神心理学家伊恩・史蒂文森教授的《二十个轮回案例》、《轮回学与生物学的融汇》,迈阿密西奈山医疗中心主席、著名精神心理医生布莱恩・魏斯博士的《前世今生》、《生命轮回―超越时空的前世疗法》等,这一系列反映最新医学研究成果的专著让我们清楚地听到了现代医学与东方古老思想遥相呼应的碰撞和回响!

轮回之事不分古今、不分地域的发生着,只是我们生活的时代和社会出于种种原因,拒绝承认、不予宣传而已。下面例举孙中山、章太炎这二位近代风云人物的亲身经历,以证明佛菩萨、鬼神等现象的不虚。

1916年8月25日,孙中山先生工作之余,顺道游览普陀山,离慧济寺不远,孙先生突然见到寺前矗立一座伟丽的牌楼,又有奇僧数十位,似乎来迎接客人。待走近这牌楼时,景象突然消失,而同游诸人都未见到。孙先生自称平素并无神异思想,非常惊奇,写下《游普陀山志奇》一文记述此事。《佛教文化》96年3期刊有孙先生亲笔影印件。据藏传佛教的高僧说,孙中山是色界天的一位天主的应化,是下来救国救民的。所以才会有奇僧迎接的异事。从这件异事也可以窥见世界是多维的,不只是我们肉眼所能见到的那么一个时空。

章太炎先生是近代著名的思想家与民主革命家,1915年被袁世凯囚禁在北京西山龙泉寺时,曾连续数月在梦中做阎罗王。据当时章先生给宗仰和尚的信中透露,梦中章先生被请去做阎王,审判亚洲东部人在死亡后的神识,那些有罪者都说受到了炮烙等刑罚,而章先生却见不到刑具,有一次囚徒当面给他指出,仍不能见到,故 “ 归而大悟,佛典本说此为化现,而无有人逼迫之者,实罪人业力所现耳。” 除星期天晚上外,其余每天都有,到写信时,已持续了四个多月。

如果佛教修持中一些超乎常理的体验均属荒诞的话,那么这些革命家、思想家也是在胡言乱语吗?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柏克森见到过两千多年前的迦叶尊者,并跟他学法一年,你相信吗?

前苏联著名天文学家伟利教授曾说:“ 在这个宇宙中,有很多星球上居住着有智慧理性的天人。” 著名的化学家居柯拉・季洛夫博士说:“ 各不同星球环境的天人,各有其适应各别环境的能力,天人的形态与构成各有不同,未必就是以我们地球人类肉体为标准。”

法国天文学家卡旺曾说:“ 灵魂是从肉体内独立出来的,它拥有科学无法测知的机能,这种机能,就像重力一样,虽然知道重力是由地球和物体间的引力所致,但无法以肉眼看到。”

新华网( 2004-02-25 15:09:38 )稿件来源: 《大科技》杂志:

研究“濒死体验”的“阿尔法3号”国际科学试验证实,人死后传达的生命信息是客观存在的,肉体死亡后自我意识还继续存在。

第三层次。现在社会上无神论思想很流行,对肉眼所不能及的佛、菩萨、鬼神等都不予承认。有光学常识的人知道:人眼只能对电磁波中2%的波段(可见波)作出感应,即是说,人肉眼所能见到的,只能是2%,其余98%你是看不见的。我们凡夫的肉身及心识所能涉及到的范围很小,比如若无望远镜,就看不见远方的物体,若无显微镜,就看不到细菌等细小物质;同样,若无禅定神通的修证力,也看不见三世轮回和前生来世的种种景像。

可见宇宙年龄大约150亿年,而人类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才短短的几千年,人类对无边无际宇宙的了解认知,少得可怜,所谓的常识、所谓的科学会是多么狭隘!如“ 宇宙有96%的质量是目前天文学上无法观测到的,这些到底是什么?”(新华网北京2010年3月30日电)

我们人类的见识是极其有限的,以自己未曾见过就来否定一个事物的存在,那是一种缺乏理智的行为。试问您见到过自己的内脏吗?见到过古人吗?见到过原子里面的电子吗?有些人或许会想,我们可以用科学的理论和实验或者是其它某个方法来证明这些的存在。那同样的,佛陀所宣说的那些不可思议境界我们也可以用佛教的理论和修行实践来证实,《高僧传》及多种感应录,就是事实证据。

既然佛经中所描述的佛菩萨、鬼神等真实存在,并且中外历史上也常有出现的记载,那么现在怎么没有见到呢?你如果去寺院长住,你就会听到和看到一些奇异的事情,如果你再坚持打坐,或念佛到一心不乱,可能就会有亲身体验。笔者在寺院住过几年,有过这方面的亲身经验。

净空老法师讲:“中国佛协刀述仁副会长到新加坡净宗学会来访问,在四楼阅览室,见到了澳洲的黄威龙同学,刀副会长问黄居士:‘你学佛的动机是什么?’黄威龙的中文讲得很好,他在没有到中国之前,他作梦会听中国话、会讲中国话,这是很奇怪的事情,可能他前世是中国人。他的父母不是中国人,也没有到过中国。所以,他到北京去念书,很短的时间,中国的语言全部都学会了。我讲经他能听得懂,而且很欢喜。刀副会长讲这个如果不是讲前世,讲不通!

“人决定有前生,有前生当然就有后世,这些事情我们经历了很多。往年我在美国达拉斯,有一位蔡文雄居士,有一次他跟几个朋友开车回旧金山,结果走错了路,走到一个小镇,这个小镇在他这一生当中从未去过。车接近小镇的时候,他突然感觉到这个小镇很熟,立刻记起这个道路及里面建筑的状况。车开进去,跟他所说的完全一样。他非常惊讶,这一桩事情多年来得不到答案。他问我:‘这到底是什么缘故?’我说:‘大概你前生住在这个城市里,而且住的时间相当长,否则你不可能知道这个小城里面的状况。’他一想有道理。他还算不错,前生没做什么坏事,这一生又得人身,生意也做得不错,又能学佛。

“像这一类的事情,我遇到太多了,我自己本身也有好多次,到外国一个地区,从来没有去过的,一去突然感觉很熟悉。如果没有前世,怎么讲得通?由此可知,人决定有过去生。既有过去生,肯定有来生,因果通三世。”

净空老法师讲:“最近,普陀山的观音菩萨塑像,举行开光典礼,那天是阴天,大家看到天上有一道门打开,有四朵莲花从门里涌现出来,然后四大天王出现,最后观音菩萨出现了,与会的三万多人都看到了。渐渐的形相淡了,大家再磕头礼拜,恭敬祈请,观音菩萨再现。一共三次,前后将近十五分钟,还有人录像。在西方,有很多人见到圣母玛莉亚,在中国大家看到观音菩萨,这是科学无法解释的,全是真诚心的感应,但绝对不是三万多人都有清净心,是少数人有清净心就得感应,大家都沾光。”

“中国杭州东天目山昭明上院的居士们说,东天目山有佛菩萨、护法神、鬼神在一起修行,感应不可思议!现在那个道场是念佛道场,若是心术不正之人,或不是真正修行人,会遭受护法鬼神的惩罚,鬼神会请他下山。”

佛教作为一种超越性的宗教,其实际修行冥想和禅定等,有可能超出感官范畴。佛经中的一些譬喻、一些名相、一些情景,比如四大部洲、四大海、须弥山等,具体所指,也许有多种解释。但是最符合佛法的解释,不是学术考证(这很可能没有结果或众说纷纭),因为这些地方的所指,很可能是修证(禅定)基础上的宗教体验,是另一种场态下、另一种时空下的宇宙与生命的景象,这种境界超越我们日常的时空观念,更超越我们日常的感官经验。我们不能简单地用世俗观念与日常经验来解读。

此外,对于佛教中的某些数量单位,我们也不能拘泥于数字本身,如“八万四千”,这只是一种虚数,是对无穷多的一种简述。它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简略的尺度,因为理性没法确定具体数字。

佛理是真实圆融,事理不二的,离开现实世界的万象无有另一个绝对独立存在的“真理“。所以才有禅门的“青青翠竹皆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之语,皆在教导人们用心去体悟、观照周遭世界的每一个事物,当然最后仍需反观自身。

下一篇:三、佛教中常见的名相术语

如果觉得资料对您有用,可随意打赏。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

发表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