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门力大”给我的启示

2018-02-08 更多文章

Hi 陌生人你好!

繁体 推荐 纠错 目录 说明

返回到上一页 存储网页 随机浏览

本周学习“依不善业论业果轻重”,即什么业将感得重报,什么业将感得轻报,又从哪些方面来判断业果的轻重。其中,我了解到了六种情况下造作的业力将感得极重果报,以及依“四门”感得的业果轻重。

我想重点分享自己在本课中受用最大的两点:分别是“四门力大”中的“依门”及“意乐门”,也就是“造业者的身份”以及“造业者的发心”。

一、关于造业者的身份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经文如《宝蕴经》中的譬喻。大概意思是说三千大千世界的一切众生都安住在菩萨道上,并且具备转轮王的身份,每个人手中都举着明灯,每盏灯的灯油像四大海水那么多,灯炷比须弥大山还高。用这样巨型的灯明供养佛塔,即便是这样大的功德,却不及一位出家菩萨以灯芯沾上些许灯油供奉于佛塔之前,甚至百分之一都不及。

这里,供养的对象都是佛塔,也都以虔诚心供养,但供养物却是千差万别,结果却是后者供养的功德胜于前者。主要原因是供养者身份不同、所受戒律不同。

同样原理,持戒与否或受持一条戒、两条戒,同样布施修善行,后者比前者的功德更为殊胜,主要是因为身份是福报的载体。就像大小不同的容器,容器有多大,可盛载的福报也不同。

学到这里,我才更明白很多佛门既成的规矩为什么是这样的,如先受戒排前面,后受戒排后面,不管你年龄大小、学问高低。以前只知道这是佛门传统,或者他早受戒就像早“入门”一样,谁先到谁站前面。虽然也知道受戒殊胜,但具体殊胜到什么程度,其实是一知半解的,只觉得戒律比较抽象。

学完本课,经文的明确阐述与比喻,大德善知识的善巧解释,谜团一般的“知其然”,一下子“知其所以然”了。

原来受戒的功德如此巨大,原来每条戒都是在增长我们的善根,扩大我们福报的容量。相应的,才有如此福报!

现在流行“文化自信”,学到这里,我一下子也生起了“身份自信”的自豪感。当然,我明白,这里不是盲目的自信与慢心,而是对出家身份更加确认,因明白自身蕴藏的宝。原来自家有多少宝,自己是不明确的。通过学习,这种认知让我更有信心,这就是学习的力量,让我更清楚自己的身份和使命,不枉这个暇满人身,以及并不是那么容易获得的身份。很多人说:出家是需要福报的。此时,我更加确认与珍惜!

当然,在得到高回报的同时,也存在高风险。即如果以这种身份造一点点恶业,其果报也是相当惨烈。所以,真正明白业果道理的人,是一点恶都不敢去造的,因为丝毫都会感果,甚至因为身份的殊胜感得更加惊人的果报!

二、关于造业者的发心

《入菩萨行论》说:以长达千劫的时间布施、供养佛陀,再加上其他种种善行,但只要生起一念嗔心,将毁坏所有这些功德。而对一起修行梵行的菩萨行者生起一念嗔心,即使严持戒律、广学多闻也不能挽救这一过失,即使长期修习禅定或在寂静处苦修都无法挽救。

所谓“一念嗔心起,火烧功德林”!嗔心的力量真是太惊人了,导师也打了个比喻:建设一个城市要花费多少人力、物力和时间?但一颗原子弹顷刻间就能将人们千百年营造的城市毁灭!这真的不是神话,不是危言耸听!

嗔心是火,与地狱的火是感通的。如《地藏经》言,这些惩罚罪人的刑器,“是石,是铁,是火”,无不是自己业力所感。而修行,就像农人播种和辛勤耕耘,一年到头起早贪黑,只为有个好收成。如果突然遭遇一场自然灾害,所收颗粒无几,是不是特别心酸?而道人如果因为嗔心就让前功尽弃,岂不更可惜?自然灾害,农民无可奈何,但,嗔心却是可以在修行中渐减乃至克服对治的。修行人对于“嗔心猛如火”一定要慎之,再慎之!

文:释传喜

下一篇:学六度,得信心,下决心

如果觉得资料对您有用,可随意打赏。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

发表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