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学基础有多重要

2017-02-20 更多文章

Hi 陌生人你好!

繁体 推荐 纠错 目录 说明

返回到上一页 存储网页 随机浏览

佛法修学的五大要素——皈依、发心、戒律、正见和止观,第一次是在《学员手册》里学到的,当时并没有特别的感觉。同喜班半年后,适逢春节,辅导员安排假期里复习《学员手册》,这次再看五大要素,切实感受到修学次第的重要,接下来的这一课《想法与做法》,又看到导师对修学体系的开示,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打好“皈依、发心、戒律”这一基础的重要性。

目前阶段,我自己修学上感觉最大的困难就是学的佛法“用不起来”,班级很多师兄也有同感,为什么会这样?我想同基础还没打好有直接关系。

一、“皈依、发心、戒律”——基础有多重要?

这一基础的重要性到底在哪里?我想到过去几年自学中医的经历,竟有几分相似,想来有趣,在此分享给师兄们。大约五年多前,我开始接触中医,看了几本罗大伦老师的中医书,觉得非常好,便试着分析自己的身体状况,并且按照书里提到的内容买一些中成药服用,比如判断自己脾虚,便吃归脾丸;有痰湿,便吃二陈丸;心阴不足,便吃生脉饮,还有什么六味地黄丸、补中益气丸、资生丸等等,反正很多有名的经方都要拿来试,像吃水果一样,每样来一点,所幸也没吃出什么毛病,当然,也没治好什么病。我并不气馁,接着看了几本中里巴人的书,发现经络养生效果更直接,还不容易有副作用。于是今天按按胃经,明天揉揉肝经,发现有很多经络不通,很疼,于是想办法打通,手按、艾灸、拔罐各种方法,效果确实有一些,但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常常是一处穴位或者经络,似乎瘀堵的地方没有了,但过段时间发现又回来了,疼痛依旧。

这样折腾了几年,虽然身体总体状况有所改善,但核心问题,比如过敏体质、每年秋冬天都咳嗽还是没解决。后来机缘所至,认识一位中医,开始在她的建议下调理脾胃,这次不再折腾了,不吃药,就是通过饮食慢慢养,让脾胃恢复原有的功能,将近一年下来,意外的发现我不再过敏了,刚过去的整个秋冬一次也没咳嗽,偶尔感冒也很容易抵抗过去,整个身体的体质明显变好,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更加惊喜的是,很多以前不通的经络,现在竟然变得柔软通畅了。

随着对中医进一步的了解,我才明白,原来我体内有湿热又正气不足,所以不能补,否则热会加重;也不能泻,否则正气更加不足。而且脾胃功能很差,吃什么好药吸收效果都不会太好,反倒加重了脾胃的负担,所谓虚不受补就是这层意思。而经络的瘀堵是多年形成的,并没有那么容易化解开。这样的情况,最好是慢慢调理,人体扶持自身的正气后,很多毛病自然化解了。这时我才真正理解,为什么中医说脾胃乃人体的“后天之本”,是气血生化之源,当脾胃功能恢复,体内气血的运行自然正常,五脏得以恢复平衡,身体自然就好,很多疾病可以不药而愈。所以把脾胃这个根本调整好至关重要,否则再好的药也难发挥作用。

我们知道中医强调身体的整体观念,不会着眼于某个局部问题;佛法修行也是如此,导师对佛法修学所做的是整体思考,而不是谈具体的某部经论或宗派,给到我们的是一个完整的修学体系,包含从学佛至成佛的全部。

所以我们才需要严格按次第修学,而不是凭个人感觉喜好取舍,否则就不是整体,而是局部,难有效果。最近一直在想,导师为什么一直非常重视佛法的基础建设?为什么要反复强调“皈依、发心、戒律”的重要性?这源于导师多年对佛教教育的观察和思考,这三项是“一切法门修学绕不开的基础,也是修学佛法的重中之重”(《想法与做法》第144页)。今天的学人心浮气燥,现代人越来越不喜欢过程了,总急于求结果,可是过程太重要了,没有量的积累哪来质的改变?所以导师说“目前存在的修学问题,很多就是因为基础不够,或是信心不足,或是发心不正,或是戒律松弛,这又会直接影响到正见和止观的修行。”(《想法与做法》第130页)

以前我一直不理解这个基础有多重要,甚至觉得这也太简单了吧,一点也不新鲜——不就是皈依吗?仪式我参加了,发心也有啊,戒律守得似乎也过得去,真的值得反复强调吗?我们凡夫心就是这样,太喜欢那些高大上、掷地有声的东西,那颗喜欢有所得的心,是不满足于这些看似普通的法理的,总期盼着能学些更有用的法。

确实,佛法的正见实在太吸引人,恨不得一下子把所有的正见都学会,拿来立刻就用,变成自已的东西,但是谈何容易呢,修学基础如果不扎实,面对无始劫以来强大的习气,刚建立起来的正见完全无法抵抗,学再多的法又有何用呢?正如那些经方,都是珍宝,都能治病,如果我们的身体里面有太多的热、痰湿,脾胃很虚弱,还是无法发挥作用。

实际上,虽然修学刚刚半年,但我们学习的法已经足够我们用多年的时间去消化、掌握的了,关键在于我们的基础打得如何。如果说中医怎么强调脾胃的重要性都不过分,那么佛法修行怎么强调“皈依、发心、戒律”的重要性也不过分,否则再好的正见落入我们那颗尽是染污的凡夫心,也会消失无形的。

二、我们的基础如何?

我们在世俗中生活多年,身上难免有很多习气,从里到外都呈现出一派世俗的气息——世俗的观念,对喜欢的境遇起贪爱,反之则起烦恼,充满了分别执著心,过度关注自己的得失成败;世俗的行为,每天绝大部分时间都忙于工作、家庭、享受,造下恶业却不自知,心也随境转,时常充满烦乱;世俗的威仪,坐立行走随意散漫,走路吃饭看手机,没事翘个二郞腿、闲聊个八卦等等。

所以,想要成为合格的佛子,就要经过一番改造,从每个起心动念到行为举止,通过“皈依、发心、戒律”让整个人变得清净纯粹,这种品格一旦养成,法自然会入心。就好像脾胃调整好了,经络的瘀堵不用费力自然通畅,大化无形嘛。

三、如何打好修学的基础

打好修学的基础,就如同出家僧人一样,通过修习皈依和发心,严持戒律,借由简朴、如法、清净的生活,真正做到由戒生定,由定生慧,塑造自己如法威仪的外表和超然的内在气质。

作为在家居士,所处环境自然没有出家僧人那样清净,但也可以养成佛弟子应有的行仪举止,把五戒真正持守好。明白了这些,我决心从里到外地改造自己,培养对三宝的恭敬心、注意自己的发心、持好戒。

比如按时听《慈经》做定课,每餐前先做供养偈“供养佛、供养法、供养僧,愿断一切恶,愿修一切善,愿度一切众生”,用餐时止语。很快我发现这些仪式看似简单,但对调整自己的心念很有作用。每次听完《慈经》,心情都会保持很长一段时间的平和,餐前供养和止语则包含了皈依、发心和持戒的修习,而且这样的修习对我整个人的身语意清净非常有帮助呢。像今天早餐时孩子把整碗面汤弄洒了,桌子衣服上一塌糊涂,我立刻用抹布擦掉,一句话也没说,若是以前总是要数落几句的,自己当时还在奇怪,怎么脾气完全没有啦?想来也应该如此,刚发过愿要度一切众生,当然不好意思随便发脾气了,真是感觉很有法喜呀。要知道以前吃饭时,总是喜欢说话,也难免论长短是非,不仅影响消化,还容易犯妄语戒,也不利于调心。

另外平时也注意尽量止语少语,说话前考虑一下是否如法,而不是脱口而出,这不仅有利于持戒,而且对保护自己的清净心、消除我执都非常有帮助(可以网上搜索《修行人为什么要少语止语》);观照自己的每个起心动念,妄念出现了,尽量止息住,有时实在止息不住,我就会听《处世梵》,很快就止住了。

总之,我打算按照导师所开示的,建立一种和解脱相应的生活方式,以此来对治自己的不良串习和贪嗔痴。在这个过程一定要老实、耐心。既然目标已定,路线清晰,那就踏实安住在每一个当下吧,好好地扫尘除垢,把这个基础扎扎实实打起来,自觉以戒为师。相信假以时日,法,自然就用得起来了。

文:道卓

下一篇:心包太虚 量周沙界

如果觉得资料对您有用,可随意打赏。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

发表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