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佛教”的看法

2017-01-15 更多文章

Hi 陌生人你好!

繁体 推荐 纠错 目录 说明

返回到上一页 存储网页 随机浏览

每次听到导师开示的时候,总是在想,导师真是太厉害了,怎么知道我对这些问题很迷糊呢?迷糊的意思是不知道答案,且从来没有深入地想过。本周修学的法义内容是《佛教徒的人生态度》之一和之二,导师从态度的消极和积极、悲观还是乐观进行了层层剖析。看完视频,我再细细对照自己对佛教的看法,确实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我自幼喜欢看书,正如导师开示中所说,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非常深远,无论是古典著作,还是近现代的作品,都会或多或少带有佛教的思想。于是年少的我对于佛教的认识来自于因避祸而遁入空门的“鲁智深”,来自于历尽繁华后舍家出世的弘一法师,来自于“酒肉穿肠过”的济公,来自于电影《少林寺》。在我的心中,佛门是个“逃避”各种世俗繁杂事务的好地方,戒规是可有可无的,僧人的主要工作是担柴挑水,习练武功。

后来,因为培训工作的需要,我接触到了大量的佛教公案,我发现这些公案都非常有趣和实用,能够让我的培训内容生动活泼,引人深思。于是,为了应付参加培训的同事的各种问答,我开始找相关的佛教书籍来看,这个阶段我接触到了南怀瑾、星云法师的书籍。当时我对佛法的看法是,佛法是高深的学问,是我理解不了,可能一辈子都无法理解的学问,如果将来有一日我看破红尘,或者我家他先我而去,我会静心地开始研究这门学问。这段时间,佛法在我心中是充满各种论辩技巧的,是有着可以这样想也可以那样想的机锋的。我开始向往苏东坡和佛印大师的那种喝茶辩论的生活。

接下来,在一段混乱的日子里,我开始阅读台湾作家林清玄的散文。他以清幽的文笔将高深的佛法和平常的小事联系在一起,让我从这些日常事情中,得到不一样的启示,当我把这样的启示用于生活和工作,我逐渐在黑暗的生活中看到了曙光。我开始从嗔恨、愤怒、怀疑的情绪里慢慢走出来。当时,在我的观念中,佛法是可以用来提高个人修养的。

从加入三级修学到学完本期法义,我对佛法又有了全新的认识。首先,僧人是僧宝,他们是为了让我们解脱迷惑和烦恼,才舍弃了世俗的生活;他们是比我先看到有漏的生命的苦难,才选择生命的觉醒之道。而那些我曾经为之开怀的“小确幸”,只是建立在迷惑和烦恼的暂时缓解上。

这次在西园的西花园里,看着导师悠闲地散步,心中无限感动和向往。感动是如果没有导师这样不辞辛劳地讲经传法,如此智慧地设立三级修学,让我有次第地学习佛法,并给予我实践佛法的平台,怎么会有今天的我?向往是导师这样安闲地散步,那种慈悲的磁场一圈圈地扩散开来,荡漾在我的心里,只有内心祥和安宁的人才能有这样的魅力吧。对比平日里风风火火的我,无比汗颜,哪一天我才能像导师那样祥和安宁从容呢?

其次,我认识到佛法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智慧。知识好比是工具,而智慧是使用工具的方法。在修学这段时间里,我深深为导师所折服,因为在导师的开示中,串联起了我以往所有学习的知识,并且融会贯通。而目前我只是认识到了这种智慧,初步尝试用这样的智慧去指导我的生活。在以后的修学中,我要持之以恒地去做,让佛法进入心相续中,进而完成生命品质的转变。

最后,我开始觉得肩膀上的责任很重。加入三级修学之前,我只是觉得有生之年,要尽可能地帮助身边的人。通过元旦的随喜皈依和本期法义的学习,我开始深刻地体会到了四宏誓愿的内涵: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在皈依法会上,导师念出的每一句誓言都重重地敲在了我的心上。导师开示:死是一定的,什么时候死是不一定的。我已经荒废了青春年华,如果我不能以一当十,勇猛精进,有生之年,是难以完成自己的誓言的。

文:道悯

下一篇:众生

如果觉得资料对您有用,可随意打赏。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

发表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