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千万劫难遭遇!说说古人翻译佛经那些事儿

2017-05-25 更多文章

Hi 陌生人你好!

繁体 推荐 纠错 目录 说明

返回到上一页 存储网页 随机浏览

佛经(资料图)

佛教是中国古代影响最为深远的宗教之一,与儒学(教)、道教并称为“三教”,可见其深远的影响力。我们熟知,佛教起源于印度,却在中国开花结果,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宗教。而作为起源地的印度,佛教却几近衰亡,被印度教与伊斯兰教代替。早在汉代,中国人就知道西方有佛教这样一门宗教,只是上层统治阶级多以方术视之,佛教的思想对中国人的影响毕竟有限。

时机总会到来。东汉末年,统一的天下逐渐崩溃,取而代之的是军阀混战与封建割据,中原大地变成了苦难的修罗场。魏晋南北朝时期混乱的局势让义理精微,且强调因果轮回与出世精神的佛教得到了发展的良机。无论是喜欢谈玄论道的士大夫们,还是保受战乱之苦的黎民百姓们,都争相去佛教中寻找资源与慰藉,佛教不但得到了传播,还取代了魏晋时期盛行的玄学潮流。只是这样一门复杂的宗教传播到中原之后,人们开始疑问:我们只了解到佛陀教义的沧海一粟,博大精深的佛教经典我们并不熟悉。中国人强烈的求知心与西域高僧弘扬佛法的大愿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场场浩浩荡荡的译经运动。这场佛教东传的盛事,留下了如鸠摩罗什、达摩祖师、僧法显等我们熟悉的名字,他们为了信仰,历经千辛万苦,或从西域辗转前往东土弘扬佛法,或从中原前往西域学习佛教义理。

一部佛经从印度梵文准确、优美地翻译成中文,需要的是许多位精通佛教义理的高僧、学者的共同合作。根据一些学者的研究,在翻译佛经的早期阶段,一些高僧由于条件所限,只掌握了一门语言即梵语,他们进入中原后,只有借助精通中文的学者才能将佛经翻译成中文。而那些深知中国学术的学者们,在翻译佛经时难免会用上许多儒家、道家的术语,也会掺入自己的见解与创造。比如鸠摩罗什在翻译《妙法莲华经》时,有两句话原文为“天见人,人见天”,而他的助手觉得这两句缺少文采,建议改成“人天交接,两得相见”,被他点头称赞。

伴随着佛教在中原落地生根,得到了更大的重视,后来的佛经翻译就是越来越严谨、庄重的一件事情了。在隋唐时期,翻译佛经需要建立一个庞大的“译场”,选拔国内最顶尖的高僧大德,约几百上千人。而翻译过程,需要十个步骤,被人称为“十部”。这十部职掌分别为译主、证义、证文、书字、笔受、缀文、参译、刊定、润文、梵呗。具体是如何翻译的呢?

首先要选拔一位译主,即译场的主持人,全权负责翻译事务。译主必须精通中文、梵语两门文字,并且对佛教的义理有极深入的研究,德行为大家公认。译主负责将梵文佛经翻译成汉文,一旦教理出现了歧义,需要由他全权负责判定得失与取舍。

第二部为证义,他坐在译主的左手边,与译主对翻译的文字进行研究考量,对不合适的地方提出修正意见,由双方辩论,决定结果。接下来,要第三部证文坐在译主右边,听译主高声朗读梵文,检验所翻译的梵文原文是否有差误。

第四部为书字,由他将佛经的梵文原本写成梵音中文,这是为了避免译主因不了解中文而出现反以上的错误。这些步骤做完以后,由笔受将梵音翻译成完全的中国语言,比如“纥里那野”,在这里就翻译成“心”;“素怛览”,在这里就翻译成佛经的“经”字。

第六部,由缀文来调整佛经的语言次序与文法。这是因为梵文与中文语法所不同导致。比如笔受那里写出“照见五蕴彼自性空”,就调整为“照见五蕴皆空”,如此调整是为了符合中国人的语言习惯。

紧接着由参译校勘原文,并将佛经的中文再次翻译成梵文,反证翻译与原文是否完全相合,如果这一部得到的梵文与原来的梵文有不同的地方,那就证明了翻译过程出现了问题。

第八部,刊定。这是将翻译的汉文中冗长的部分删除。因为梵文的语法相对复杂,汉语较为简洁,如此就可以符合中国人的语言习惯。

审订经文的最后一部是润文,他将佛经中原本不太符合语言习惯和美感的内容加以改动,主要是增加文字。

比如《心经》中所说的:“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里的“是故”是由润文所增加。

如此一部佛经大抵翻译了过来,然后交由第十部梵呗,用高声念经的调子朗诵经文,检验它是否顺口顺耳。如此,一部梵文佛经才能翻译成汉文,成为今天的我们所阅读、学习的佛经。这件伟大的工程凝结了无数人的心血与智慧,难怪女皇帝武则天在佛经前题写了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正因此,博大精深的佛教文化终于在中原落地生根,长出了灿烂的花实。尽管有无数正统儒家学者站在道统的角度把佛教看作“虚无寂灭”的异端之学并加以批判,我们却不得不承认佛教在传承的过程中实现了“中国化”。

或者说,中国人以恢弘的气势与胸襟接纳了来自异国他乡的宗教文化,并彻底将它融为自己文化的一部分。无论是禅宗、净土宗、华严宗还是别的宗派,佛教都展现出了中国人的独特智慧与创新力,它呈现出与印度佛教不一样的文化特点。而玄奘法师数十年千辛万苦从那烂陀寺学习到的唯识宗,虽最接近印度佛教的教义,在中国却远没有如此大的影响,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本文转载自凌俊峰书斋

文:凌俊峰

下一篇:曾国藩:人有四种福相,一定要修

如果觉得资料对您有用,可随意打赏。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

发表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