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虞东山寺:吴越地区的佛教文化

2017-03-14 更多文章

Hi 陌生人你好!

繁体 推荐 纠错 目录 说明

返回到上一页 存储网页 随机浏览

上虞东山寺(资料图)

上虞东山寺,始建于汉代,距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期间虽经唐元和、宋淳熙、明洪武、崇祯、清康熙、光绪等多次复兴重建,但因政事动荡、时代变迁等多种原因而复衰败,而使寺院零落,难觅夕日余辉。本世纪初,明芳法师广发道心,重兴古刹,不经十年,如今道场初备,善缘和合,接引往来,信众日聚。适逢全堂佛像开光庆典之际,结合东山寺悠久历史文化,浅淡下对东山寺佛教文化应有的几个方面内涵,不到之处,还请方家批评指正。

一、东山寺佛教包涵融合会通的祖师文化

东山寺虽建于汉代,而使它享赋盛名的则是东晋支遁在早年在该寺出家,并该寺住憩间期注释了《安般经》、《四禅经》等经文,著写《即色游玄论》、《圣不辩知论》、《道行旨归》、《学道戒》等著作,由此提出了“即色本空”的思想,创立了般若学即色义,而成为当时般若学“六家七宗”中即色宗的代表人物,被认为是当时印度佛教般若思想认识的般若见第,由此使他获得了可与古印度佛教理论家、佛教诗人马鸣和古印度佛教哲学家龙树相媲美的声誉。这是东山寺佛教文化的重要内涵,虽然因年代久远,支遁所著著作多已遗失,但支遁在构建思想时所体现的佛教中国化的重要探索,展示了中国佛教融合性创新的理论特质,在当代佛教支系间交流频繁的今天仍具有积极的作用。作为东山寺的继承者,在继承传统的同时,自然的也应具有这种开拓包容、融合会通胸襟,并继承的同时,发展这种开放的精神。

二、东山寺佛教具有涉世利生的家国文化

“佛法在人间,不间世间觉”。东山寺在历史上能够发展壮大,高僧、名士的支持在其中起到了极大的作用,东晋支遁住憩该寺时,以佛学见第上取得的声名,身边吸引跟随其从学的多达百余人之多,这些教内弟子进一步扩大了东山寺在教内的声誉。与此同时,支遁与谢安、王羲之、许询、支循等东晋政学名流的交往,使东山寺在教外也获得了巨大声誉,一时声名享誉京城。而东山谢氏家族对东山的扶持则是东山寺的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晋初,从北方初到东山的谢衡,就着手整修国庆寺的大殿、山门,重塑菩萨金身,使几近冷落的东山寺再现了梵音缭绕、香客如云的热闹场面。而谢安“出山”后把自己的住宅贡献于东山寺的史实,不但为谢安抗击前秦,获得“东山再起”声名增添了神秘色彩,也使东山寺规模扩大繁荣提供了重要契机。而后世谢氏子孙上东山寻根谒祖、扫墓由东山寺僧接待的传统,使东山寺与附近民众形成的视寺为家,以国护寺的家国情怀,可以说是东山寺佛教文化日久弥新的重要基础,也是东山寺历史虽数次破败,但又再次复兴的原因。

东山寺长廊(资料图)

三、东山寺佛教包涵吴越风流的隐逸文化。

吴越多清幽,文人雅士多。地位吴越地区的东山寺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也孕育出了自身的多方面隐逸气息。如支遁在东山寺期间,食野果,饮溪水,浪志无生,对于清谈家最为宗奉的典籍《庄子》的《逍遥游》篇阐发的己见为当时名士王羲之等所欣赏,由此赋予了东山地区的玄气,谢安隐居东山时,“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他们“出则渔弋山水,入则言咏属文”,塑造了东山的文化境界。唐宋时期,众多文人雅士追寻魏晋遗风,从鉴湖到曹娥江上下游览,而东山为必经之地,由此留下了数量众多的不朽诗篇。如李白游东山时,有感谢安,写下了“不向东山久,蔷薇几度花?白云还自故,明月落谁家”的诗句,陆游也写下了“几更梵宇勋名在,不与蔷薇一样残”的感慨。元、明后,上东山的名人更是络绎不绝,这些无不显示了以东山寺为骨架的东山文化的吸引力,也表明了东山寺佛教所含隐逸文化的持久性。

总之,东山寺佛教文化绚丽多彩,内涵充盈丰富,在当前强调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的背景下,挖掘东山寺佛教文化内涵,扩大东山寺佛教文化影响,可以说适逢其时,也很有必要。

文:何杰锋

下一篇:少欲知足:生命的美容

如果觉得资料对您有用,可随意打赏。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

发表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