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日集

2016-10-04 更多文章

Hi 陌生人你好!

繁体 推荐 纠错 目录 说明

返回到上一页 存储网页 随机浏览

【存养篇】

一、得意淡然

不扬己盛

当我们面对得意的境界时,倘若存心让别人知道自己有多好,就是一种名利心在作祟。

要淡泊名利,长养圣洁的心地,就得谦虚为怀,不扬己盛,天大的荣耀,内心也是淡淡然。

于善法心怀惭愧

对于自己往昔所造下的恶法,我们都得一一心怀惭愧,以免恶法增长,所以说对于恶法我们得心怀惭愧。

对于我们的善法,经上提及我们也应当心怀惭愧,惭愧善法中含着我执,也许里头带著名利心等诸烦惑,所以我们也得对善法心怀惭愧,以免增长贡高我慢之心。

荣中不见荣

处于顺境,也得学会不迷醉的好,得意须淡然。

荣中不见荣,不着荣显之相,不会得意忘形;是中不见是,不着得理之相,不会得理不饶人;得中不见得,不着享受之相,不会悭吝不舍;万般境围绕,处处不沾身。

自己有理时,不妨想“自己未必是”

遇到是非,当自己自忖有理时,请记得莫自是非他,而应该保留一些空间,自己的判断不见得就正确,不妨如此善思惟;自己未必是。

如此善思惟,可以避免自伤伤人。

不自赞毁他

遇到顺境时,不宜自己赞美自己,因为赞美自己,会长养名利心,我们只宜谦虚养德。

遇到逆境时,不宜自高毁谤他人,因为毁骂别人,会长养黑暗心,我们只宜不见他过。

受,只宜少,不宜多

在生活中,面对受与施时,如果是面对受,只宜少,不宜多;面对布施的局面时,则是只宜多,不可少;如此思惟,可以养量,增长来日的福报,在未来的生命历程,也可以有着常念施,少念受的好习惯。

贪于受,想要多,不想少,是一种占便宜的心态;接受了,享福就是了福,所以最好不要贪多,便宜,天下人共争,修行人不与人争。

“白”时不争“白”

在世间,莫好名利。

自己“白白”时,不宜争着要别人看自己“白白”。

自己当真有那么“白白”吗?我执未除,其实未必那么白。

二、失意泰然

学会不受伤的本领

依于过去的善恶业,我们今生的人生路上难免会遇到逆境,会感觉自己受到伤害,而心中有着困扰。

有逆境,就得学会不会受伤的本领,培养定力,并且以慧力看穿心境本空,任由外境起起灭灭,而内心如如不动,不会受伤,不会有怨敌,不会有仇恨,也不会报仇,甚至可以以德报怨。

学会不会受伤的本领,可以在尽未来际的修行生命都有帮助。

辱中不见辱

处于逆境,得学会不会受伤的好,失意须泰然。

辱中不见辱,不着受辱之相,不会失意沮丧;非中不见非,不着错误之相,不会企图辩非;失中不见失,不着得失之相,不会被得失所动;万般境围绕,处处不沾身。

于恶法心怀惭愧

对于我们无始以来至今所造下的恶法,我们都得一一心怀惭愧,不生自高,以免恶法增长,所以说对于恶法我们得心怀惭愧。

惭愧心一生,心中才会长养光明,才会处处自在!

坦白认错

在生活中,当我们犯了某些过错,不宜覆藏,而应该坦白认错,这是我们应该学习的生活态度。

纵使我们认错后,别人会指责,我们也得老实认错,因为覆藏己过的话,罪业会日日增长,而且未来的生命历程也会出现言无人信的果报,也长养不出来修行人光明磊落的好习惯。

隐人之恶,勿揭人之短

当我们发现别人有作了某些不名誉的事情时,应当发心隐人之恶,勿揭人之短。

揭人之短,徒然惹人难堪,那样会损自己的德养。

学厚道,应当发心扬人之善,隐人之恶。

学输,给别人得到胜利

面对人际关系上的胜负,人人想要得到胜利,没有人想要输;仔细想想,当我们起胜负心,想要占人之先,想把别人比下去时,就输给了自己的良心与道德,别人输了,自己能安心吗?自己得到的胜利,是真正的胜利吗?

没有胜负心,不争强好胜,反而是学佛路上的胜利者。

真正的胜利,是降伏胜负心,是智慧和慈悲的增长。不争胜,是智慧,可以不生烦恼。

学输,给别人得到胜利,是慈悲,可以没有敌人。

别让功德给瞋火烧了

回顾一生的修行生活,难得我们可以累积出功德,善心善行在,我们将来就有福报可以靠,正见和正思惟在,我们将来就有智慧可以靠。

当我们面对逆境时,要记得柔和忍辱,莫发瞋怒之言,莫让心中的瞋火把功德法财给烧了!

经云:火烧功德林,一点瞋火就会烧掉功德,那么,我们怎么可以不小心谨慎呢?

要当不畏艳阳的青松

人生路上难免会遇到挫败,别人是太阳,是艳阳,大家都一致分给别人是“是”,是“荣”,是“得”,你就是月亮,或者星星,这时候,就是在考验你的修行功夫了!

修福报,应当学着当月亮,当星星,给别人当太阳没有关系,心平平,念清清,内心没有挫败感,没有瞋恨,没有怨怼,便是一棵不畏艳阳的青松!

修智慧,则是不见一切法,则见般若波罗蜜!怎么说呢?智慧,是不生烦恼,不见人,不见我,不见荣,不见辱,不见黑,不见白,不见得,不见失,不见此岸,不见彼岸,不见谁是太阳,不见谁是月亮,不见谁是星星,心空空,意明明,一念不生,则般若智慧生。

要当不惧寒冬的青松

在生活中,难免会遇到别人给你受冷的时候,或许挨骂,或许被批评,这时候,就得平息心中的寒意,学着当不惧寒冬的青松——气候愈是寒冷,松柏就愈是青翠;外境愈是逆境,内心愈是调柔,一切怨害,慈心相向。

命终后能够身体柔软,多半能够善终,而能够如此的人,多半日常生活中就能够随顺别人,没有脾气,不生恚怒,忍得了辱。

外境是逆境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调伏不了妄垢的烦恼心,可怕的是我们忘失了纯良的心性。

遇到挫败时,想到长青的松柏,我们就会立志调化妄心,安住真心为要——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本无寒意在心头,本无逆缘在外境,那只是梦心现梦境而已;只要走向“归乡”之路,便是回复我们澄明的本来面目!

别人“大声”时,我就要“小声”

日常生活中,要每个人都不会对别人“大声”并不容易,当别人调适得不太好,对着你“大声”时,请调柔自心,体谅别人也会有调适不好的情况,我们不要也“大声”回去,这样就会吵起架来了!

能够做得到都不会生气,别人再怎么“大声”,我也都不会“大声”回去,不会和别人吵架,也算是一项修行人的成功典范了!

千万要记得——别人“大声”时,我就要“小声”,而别人“小声”时,我们就不应该“大声”;而是以禅定心、恭敬心、调柔心面对所有的人。

外境愈是逆境,自己要愈调柔

由于往昔的业因,我们可能在今生就会遇到逆境,当逆境现前时,不必瞋恼恚恨,只管内心调柔地面对一切逆境就好;乃至外境愈是逆境,自己要愈调柔。

让我们以一颗澄净不动的调柔心,面对外在的逆境,莫斤斤计较,莫自是非他,莫瞋恼相向。

别人“小声”时,我不应“大声”

日常生活中, 可能会有人对我们“大声”,也会有人对我们“小声”;不论别人对我们是“大声”或者“小声”,我们都应当保持谦虚的好习惯,对别人都柔和谦下。

处世要和合,当别人对我们“大声”时,我们应当要“小声”,才能和合处众;处世要谦下,当别人对我们“小声”时,我们就也不应该“大声”,而应该“小声”,态度要以谦防傲。

“黑”时不争“白”

每个人难免会有做错事情的时候,当自己“黑黑”时,是应该勇敢地认错,而不应该存心要别人看自己“白白”。

修道要老实——窃窃心改过,佛道难成;真实心改过,圣道有望。在生活中,不应该得到的虚妄美名,不得恋着。

三、自处超然

时时常怀惭愧,才会事事问心无愧

常怀惭愧是指事事心中常存惭愧之意,不自高;问心无愧则是心中坦然,事事心中清白,没有什么事情愧对他人。

常怀惭愧与问心无愧,原本是二种不同的心境;事事都可以问心无愧,可以说是修行人的最高目标。如果我们想要事事都问心无愧,就得平时事事常怀惭愧才行;事事常怀惭愧,心调柔,意清明,就比较容易事事问心无愧了!

三昧,不可以有心求,不可以无心得

佛教中的修持,以戒定慧为要,其中,戒是定慧的基础,而禅定又是为了开发智慧,无我的智慧,则是佛教中独有的宝贝。

禅定力,三昧力如果成就,可以心性稳定,不生烦惑,既专注又放松,可以明察秋毫,朗照若日,可以透过观照诸法实相而产生智慧。

三昧如何成就?不可以有心求,不可以无心得。

有心求三昧,有所得心太强,会和三昧不相应,因为三昧是一种平稳明朗的状态,有心求三昧会有违于平稳心;另一方面,三昧也不可以无心得,无心得于三昧,就会不修习三昧,不修习三昧,如何修因致果呢?所以说三昧要不可以有心求,不可以无心得。

调得无有覆贪无明,便是成就的清净行者

什么是修行有成就?

调得没有覆藏之心行,坦荡光明,便是修行有成就;调得没有爱名之心行,不恋名位,便是修行有成就;调得没有贪利之心行,不爱财利,便是修行有成就;调得没有无明之心行,智慧清明,便是修行有成就;调得没有覆贪无明之心行,便是有成就的清净行者。

圣者皆没有死亡的怖畏

根据论典的记载,初果以上的圣者皆没有五种怖畏:死亡怖畏、不活怖畏、恶趣怖畏、恶名怖畏、众中怖畏。

死亡,就像我们换了另一件衣服一样,也像我们搬另一间新房子一样,把心放得平常,我们就可以对死亡没有怖畏。

圣者皆没有恶趣的怖畏

恶趣,也是如幻如化的法,只是形体不一样,经上提及佛菩萨的自在,是于每一道都很自在,所以圣者没有恶趣的怖畏。

圣者皆没有恶名的怖畏

圣者没有恶名的怖畏,既不会沽名钓誉,也不会害怕名声不好而覆藏己过,圣者会是非任起灭,荣辱不沾身;于尘染的世间,有着出俗的特质。

天天心新不着昨

不住着过去的日子,天天保持好心情,每一天都是另一个新的我,每一天都是另一个新的修行生命的诞生——这是一个注重道德的我,心无所得的我,常怀惭愧的我,天天心新不着昨。

任世变修吾道

就修道人的志向而言,是不论外境再怎么千变万化,逆境也好,顺境也好,我们都只管反省自心,只求事事无愧于心,保持三业清净,保持遇逆境不瞋恨,遇顺境不恋着,所以说“任世变修吾道”。

有了这种任世变修吾道的道心,就可以在生生世世的修行生活中,有着自己的心灵世界,慧命可以有醒悟的时候。

本无心心自安

心中本来无有一物,觅心了不可得,所以说本无心;既然觅心了不可得,本来没有心,所以说:心自安。

一张珍贵的纸

国画大师徐悲鸿先生,从小就喜欢画画,但是一直遇不到高明的老师指导,有一天,他遇到一位教书先生,很会画画,他就向老师请教如何画画。

老师就对徐悲鸿说:你得用两块大洋买珍贵的纸;对徐悲鸿而言,两块大洋也很贵,但是为了学好画画,他就答应了。望着洁白的纸,徐悲鸿不敢轻易下笔,他仔细地琢磨每一字、每一笔,很用心地画画,果然画得一张比一张好,而成为国画大师。

那位老师并不是真的要他的钱,后来把两块大洋静静地还给了他的家人,他只是想要徐悲鸿认真地画画,使用的调教方法而已。

如果我们把每一天的生活,就像珍贵的画纸一样,就可以用心地过生活,认真地把人生过得很充实,无怨无悔。

不起无益于人的心念

道安长老的日记云:“不起无益于人的心念,不到无益于人的地方,不发无益于人的言论,不写无益于人的函件;不内欺心外欺人,不想做不到的事情,不浪费精神和时间,不忘自己是个光头佛弟子”。

什么是道心?日日调伏身口意

就修行人而言,道心最重要——有了道心,就像人类有灵魂一样,修行生命才有其内在的涵养,才会活得内心充实。

什么是道心?基本上是指能够日日调伏身口意就是道心。

修行人应当学会每天谨慎地照顾自己的身口意,照顾别人的身口意,令自他的身行、口业皆不造恶业,不令恶念萌生于心;这种护念真心的心行,便是道心。

什么是道心?悟本无心心自调

就世俗谛而言,修行人的道心是指日日调伏身口意,令身口意和清净相应,和无我相应,和慈悲相应,和无所得相应,每天保持道心,是修行人的要素。

就真谛而言,修行人的道心是指悟本无心心自调,领悟到本来没有心,没有心可被寻觅,则心行不调伏而自调伏。

学会淡泊名利,比得到名利好

面对人间的名利关头,我们不可以迷失了真性,而妄自盲目地随波逐流,贪恋名利。

学会淡泊名利,比得到名利好;学会淡泊名利,是生生世世不变失的慧命在成长,这种无形的生命意义,比世间富贵更可贵,世间的荣显是无常法,以平常心看待名利就好,不贪求,莫因名利而争,而斗,那样会白白损失了宝贵的清净慧命。

学会不嫉妒,比得到名利好

面对一般人会贪染的名利,修行人当自以调心为要务,莫随世间尘俗打转个不停。

什么是调心要务呢?那就是学会不贪恋,自己不贪名利;此外,也得学会不嫉妒,自己可以看得下去别人得到名利;学会不嫉妒,比得到名利好,因为那是法身慧命的觉醒。

清明空灵的心田,仍是我们要认真照顾的田地,让我们如同农夫照顾田地一般,用心地照顾我们的心田,莫让名利侵袭心。

学会不烦恼,比得到顺境好

在我们遇到逆境而起烦恼时,不必排拒外境;只要我们能够心平气和,遇到逆境也无所谓。

得到顺境固然好,可是遇到逆境时,却是可以训练我们不恚恼的境缘;只要不生烦恼,顺境和逆境看得平常,冷暖一如,平常心看待就好。

学会不烦恼,学会冷暖一如,学会平常心,比得到顺境好。

不敬不慢,唯敬无慢

以平常心看待世间,遇到持戒善人,心存恭敬,但是也得心存平常;遇到毁戒恶人,心存同情,但是也得心存平常,不轻慢。

就修学智慧的第一义而言,是不敬不慢,可是就修学慈悲的世俗谛而言,是唯敬无慢,看所有众生都是佛菩萨,唯我一人实是凡夫,只存恭敬,不存心轻慢,如此平等地恭敬一切众生,是修福报。

不覆不露,唯露无覆

不覆藏,是修行人的好习惯,所以我们应当学会不覆藏,任何过失,都光明磊落地坦然面对,不覆己过。

不发露,是指如果别人的某些罪行被揭发时,会伤到别人,就不应该发露,而应该存心仁厚地帮别人藏;而自己有罪过时,是应该坦然发露,无有覆藏。

没有什么可以布施,没有什么可以悭贪;唯施无悭

没有什么不是我的,所以没有什么可以布施,没有什么是我的,所以没有什么可以悭贪。

人心有不够健康的自大和悭吝的病,就会出现不施不悭及唯施无悭的药——当我们自大自己是要布施时,就要平息自高的心态,而思惟不施不悭的道理,其实没有什么可以布施;施时,恭敬受施的人愿意给自己布施的机会,感恩别人给自己布施;诸法无布施,本无悭故。当我们起悭吝的想法时,要思惟唯施无悭的道理,其实没有什么是我的,无我所,没有什么可以悭贪;诸法无悭贪,本布施故。

不施不悭,长养智慧,唯施无悭,长养福德。

没有什么可以持戒,没有什么可以毁戒;唯持无毁

真心本具,戒德本具,没有什么可以持戒;妄本空,贪瞋痴本无,没有什么可以毁戒。

人心有不够健康的自大和毁犯的病,就会出现不持不毁及唯持无毁的药——当我们自大自己是要持戒时,就要平息自高的心态,而思惟不持不毁的道理,其实没有什么可以持毁;诸法无持戒,本无毁故。当我们起毁犯的想法时,要思惟唯持无毁的道理,其实没有什么恶业是实在,没有什么可以毁犯;诸法无毁犯,本持戒故。

不持不毁,长养智慧,唯持无毁,长养福德。

没有什么可以忍辱,没有什么可以瞋恚;唯忍无恚

见法法幻化,不见有人骂,没有我在忍耐的感觉;所以没有什么可以忍辱,没有什么可以瞋恚。

人心有不够健康的自大和瞋恚的病,就会出现不忍不恚及唯忍无恚的药——当我们自大自己是要忍辱时,就要平息自高的心态,而思惟不忍不恚的道理,其实没有什么可以忍辱;诸法无忍辱,本无恚故。当我们起瞋恚的想法时,要思惟唯忍无恚的道理,其实没有什么法是实在,没有什么可以瞋恚;诸法无瞋恚,本忍辱故。

不忍不恚,长养智慧,唯忍无恚,长养福德。

没有什么可以精进,没有什么可以懈怠;唯进无怠

真本具,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所以不特别精进;妄本空,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不特别懈怠。

人心有不够健康的自大和懈怠的病,就会出现不进不怠及唯进无怠的药——当我们自大自己是要精进时,就要平息自高的心态,而思惟不进不怠的道理,其实没有什么可以精进;诸法无精进,本无怠故。当我们起懈怠的想法时,要思惟唯进无怠的道理,其实没有什么法是实在,没有什么可以懈怠;诸法无懈怠,本精进故。

不进不怠,长养智慧,唯进无怠,长养福德。

没有什么可以澄静,没有什么可以散动;唯静无动

真本具,没有什么可以澄静,所以不特别澄静;妄本空,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所以不特别散动。

人心有不够健康的自大和散动的病,就会出现不静不动及唯静无动的药——当我们自大自己是要澄静时,就要平息自高的心态,而思惟不静不动的道理,其实没有什么可以澄静;

诸法无澄静,本无动故。当我们起散动的想法时,要思惟唯静无动的道理,其实没有什么法是实在,没有什么可以散动;诸法无散动,本澄静故。

不静不动,长养智慧,唯静无动,长养福德。

没有什么可以智慧,没有什么可以情识;唯智无识

真本具,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所以不特别智慧;妄本空,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不特别情识。

人心有不够健康的自大和情识的病,就会出现不智不识及唯智无识的药——当我们自大自己是要智慧时,就要平息自高的心态,而思惟不智不识的道理,其实没有什么可以智慧;诸法无智慧,本无识故。当我们起情识的想法时,要思惟唯智无识的道理,其实没有什么法是实在,没有什么可以情识;诸法无情识,本智慧故。

不智不识,长养智慧,唯智无识,长养福德。

净秽生安畏

如果我们的三业所造下的业识中,是净业比较多,我们就会安然;是秽业的话,内心就会不安然,会恐畏。

净则安,秽则畏;因此,如何转化内心的秽为净,如何转化无明为明,如果转化不良为良善,便是我们要用心的地方了。

没有什么是我的

当我们起悭吝心,想要把什么外在的东西专只属于自己时,就容易出现所求不得苦、守护苦、爱别离苦,而尝受到不得自在的滋味。

当我们不起悭吝之想,而思惟:“没有什么是我的”时,就可以拥有而不沾染,空空的心,空空的境,就可以品尝到清净的离系滋味,清心自在矣!

把理智引导为无二慧

就人生三大要素的理智、感情和意志而言,学佛人可以适当地引导为正确、理想的方向;我们可以把理智引导为无二慧,把感情引导为菩提心,把意志引导为悲智双运。

理智,代表了冷静的头脑,稳重的情绪,平等的心行;引导得好的话,可以发展为无二慧——心空空,境空空,心境俱空;荣淡然,辱淡然,荣辱淡然;是不争,非不辩,是非不争;得随缘,失随缘,得失随缘。

把意志引导为悲智双运

倘若我们菩提心偏重时,无二慧就容易欠缺,无二慧偏重时,菩提心就容易欠缺;这该如何调整呢?论典提及:当我们菩提心偏重,而无二慧欠缺时,应当修习无二慧,把心行调向悲智双运;当我们无二慧偏重,菩提心欠缺,就应当修习菩提心,把心行调向悲智双运。

菩提心和无二慧者最好是调整得恰恰好,这就是需要我们把意志调整、引导为悲智双运,慈悲和智慧都恰到好处。

转化无明为明

在生活中,起心动念皆容易和无明相应;如何转化无明为明呢?那就是我们要用心的地方了!

无明是惑染的“我”,明是“无我”,把心念调整为和无我相应,便是转化无明为明了!

无明是微细的贪染,明是清清净净,把心念调整为和清净无染相应,便是转化无明为明了!

得意淡然和失意泰然一样重要

在生活中,免不了顺境和逆境,我们要注意内心的方向,注意内心的起心动念,不要在顺境和逆境之间迷失了自己——顺境时不要得意忘形,逆境时不要失意沮丧。

学会失意泰然,学会不受伤,就可以当一棵不怕寒冷的松树;学会得意淡然,和学会失意泰然一样重要——得意淡然,可以让我们在顺境时不迷醉,可以保有清清明明的心境。

对自己,要不争面子

对自己,要不争面子——不争面子便是每个修行人都得修习的课题;可是我们在面对别人时,却是得给别人面子。

修行路上要走得踏实,就得老老实实地面对自己的内心世界,有多少优缺点,就是有着多少的优缺点。

面子是幻化相,别人给你的毁誉,不见得代表得了事实,而事实的多少优缺点,也不代表有个实实在在不变的我是如何,因此,我们要学习着看淡面子,不争面子,是淡化我执的良好方式。

面对、接受、处理与放下

当我们面对着自己及外境时,如果不能够面对,就会生烦恼;不能够接受,也会生烦恼;不能够处理与放下,也会生烦恼。

依据我们的生活智慧,不论自己及外境如何,自己都得学会面对它、学会接受它、学会处理它、学会放下它。面对它、接受它、处理它,可说是世间的生活智慧,而当我们在学会面对它、接受它、处理它之后,还学会放下它,更可说是出世间的生活智慧了!

我们既能够面对它、接受它、处理它,也学会了放下它,心中无有挂碍,一片清清明明,多么自在!

(参考自圣严法师的智慧法语)

不求成名来利,求真修实证

面对名利的惑染,我们应当要有正见——不求成名来利,求真修实证。

成名来利是无常法,成名来利之时,往往也是夹带着毁辱、批评,如何才是真修实证呢?那就是要训练自己一颗心湛然不动了!

求八风吹不动,冷暖一如,求智慧不生烦恼,身口意三业清净,便是走向真修实证的修行之路了!

真修实证的菩萨,则是慈悲没有敌人,是个利他为先的爱心妈妈。

(参考自圣严法师的智慧法语)

下一篇:晴日集

如果觉得资料对您有用,可随意打赏。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

发表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