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日集

2016-10-04 更多文章

Hi 陌生人你好!

繁体 推荐 纠错 目录 说明

返回到上一页 存储网页 随机浏览

【教理篇】

无迷无悟真觉悟

我们曾经迷惑过吗?我们来娑婆并不是来,去西方并不是去,无来无去真归西。我们的迷,是悟在迷,我们是法身在六道轮回;我们未曾迷。诸法无迷,本觉悟故。

我们曾经觉悟过吗?我们的悟,是迷在悟,我们是六道轮回本法身;我们未曾迷,本来悟。诸法无解,本无縳故。

迷时未曾迷,悟时本来悟,迷悟本来无,觉悟本如是。

迷如浪,悟如水;全浪是水,全水是浪,迷悟本一如,迷悟不二;无迷无悟真觉悟。

无縳无解真解脱

我们曾经系縳过吗?我们起烦惑并不是系縳,解烦惑并不是解脱,无縳无脱真解脱。

我们的系縳,是解脱自在的法身在似系縳,我们是法身在六道轮回;我们未曾系縳。诸法无縳,本解脱故。

我们曾经解脱过吗?我们的解脱,是系縳变解脱,我们是六道轮回本法身;我们既然未曾系縳,就是本来解脱;诸法无解,本无縳故。

縳时未曾縳,解时本来解,縳解本来无,解脱本如是。

縳解本一如,縳解不二;无縳无解真解脱。

无晦无明真光明

我们曾经晦暗过吗?我们起烦惑并不是晦暗,解烦惑并不是光明,无晦无明真光明。

我们的晦暗,是解脱自在的法身在似晦暗,我们是法身在六道轮回;我们未曾晦暗。诸法无晦,本光明故。

我们曾经光明过吗?我们的光明,是晦暗变光明,我们是六道轮回本法身;我们既然未曾晦暗,就是本来光明;诸法无明,本无晦故。

晦时未曾晦,明时本来明,晦明本来无,光明本如是。

晦明本一如,晦明不二;无晦无明真光明。

无垢无净真清净

我们曾经垢秽过吗?我们的垢,是净在垢,我们是法身在六道轮回;我们未曾垢。诸法无垢,本清净故。

我们曾经清净过吗?我们的净,是垢在净,我们是六道轮回本法身;我们未曾垢,本来净。诸法无净,本无垢故。

垢时未曾垢,净时本来净,垢净本来无,清净本如是。

垢如浪,净如水;全浪是水,全水是浪,垢净本一如,垢净不二;无垢无净真觉悟。

迷时未曾迷,悟时本来悟

我们曾经迷惑过吗?我们的迷,是悟在迷,我们是法身在六道轮回;我们未曾迷。诸法无迷,本觉悟故。

我们曾经觉悟过吗?我们的悟,是迷在悟,我们是六道轮回本法身;我们未曾迷,本来悟。诸法无解,本无縳故。

时未曾迷,悟时本来悟,迷悟本来无,觉悟本如是。迷时未曾迷,悟时本来悟,迷悟本来无,觉悟本如是。

从来生死不曾有,从来涅槃不曾无

从来生死不曾有,我们未曾沦为生死,生死有而非有的缘故。

从来涅槃不曾无,涅槃的圣洁不曾失,涅槃无而非无的缘故。

从来凡情不曾有,从来圣洁不曾无

从来凡情不曾有,我们未曾沦为凡情,凡情有而非有的缘故。

从来圣洁不曾无,涅槃的圣洁不曾失,圣洁无而非无的缘故。

从来凡情不曾有,从来圣洁不曾无,是真常唯心系的思想;就真谛的思想而言,是不见凡情浪,不见圣洁水——凡情固然是幻有之法,凡情有而非有;凡情如浪,圣洁如水,圣洁是凡情之性,也是不可得法。

从来垢秽不曾有,从来清净不曾无

从来垢秽不曾有,我们未曾沦为垢秽,垢秽有而非有的缘故。

从来清净不曾无,清净的圣洁不曾失,清净无而非无的缘故。

从来垢秽不曾有,从来清净不曾无,是真常唯心系的思想;就真谛的思想而言,是不见垢秽浪,不见清净水——垢秽固然是幻有之法,垢秽有而非有;垢秽如浪,清净如水,清净是垢秽之性,也是不可得法。

不见生死浪,不见涅槃水

从来生死不曾有,从来涅槃不曾无,是真常唯心系的思想;就真谛的思想而言,是不见生死浪,不见涅槃水——生死固然是幻有之法,生死有而非有;生死如浪,涅槃如水,涅槃是生死之性,也是不可得法。

本无生死浪,本无涅槃水

从来生死不曾有,从来涅槃不曾无,是真常唯心系的思想;就顿教的思想而言,是本无生死浪,本无涅槃水——生死固然是幻有之法,生死有而非有,本无生死浪;涅槃是生死之性,也是不可得的幻有之法,涅槃有而非有,本无涅槃水。

不见娑婆浪,不见极乐水

就真常唯心系的思想而言,是从来娑婆不曾有,从有极乐不曾无;就真谛的思想而言,则是不见娑婆浪,不见极乐水——娑婆如浪,极乐如水,娑婆固然是幻有之法,娑婆有而非有,本无娑婆浪;极乐是娑婆之性,也是不可得的幻有之法,极乐有而非有,本无极乐水。

就世俗谛而言,娑婆极乐唯心所成,娑婆心现娑婆境,极乐心现极乐境。

娑婆与极乐如浊浪与澄浪,一真法界如水

娑婆世界如同浊浪,极乐世界如同澄浪,不论浊娑婆世界或者澄极乐世界,都是一真法界的水。

我们可以不见澄浊只见水,或者不见澄浊不见水,但见一真法界的圆澄明净,本来了无一物。

不见澄浊只见水

一心现有垢净,一水现有澄有浊,生活中,我们常会被垢净之相、澄浊之相所迷惑,而欣净厌垢、欣澄厌浊,如此则妄生憎爱;我们欣净厌垢、欣澄厌浊,妄生憎爱,则不见水性;不见水性,则不得真智,不得真智,则虚妄生死,不见真如法性。

一旦我们明了法性,则能了知垢净本一心,澄浊本一水,不见垢净见一心,不见澄浊见一水;将此理用于生活中,则是不见是非、不见荣辱、不见得失、不见彼此;倘若真能明见本无是非、本无荣辱、本无得失、本无彼此,则能彻见法性如如之理,于任何差别法中,都能见其平等法性。

差别心一生,妄起憎爱,于一水中见澄浊;平等心一生,憎爱心息,于澄浊中见一水,彻悟无我,明证无法。

就澄浊但一水,不见澄浊只见水而言,佛教许多理论架构也是依之建立;例如唯识学派的遍计执性、依他起性及圆成实性而言,遍计执性是凡尘的迷惑世界,这是浊;圆成实性是圣者的觉悟世界,这是澄;依他起性,是无性的水;不见遍计执的浊,也不见圆成实的澄,但见依他起的水,不见迷悟但见心。

真常唯心系的一心开二门也是如此,生灭门是浊,真如门是澄,一心是水,不见澄浊但见水。佛教常谈到的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也是如此,众生是浊,佛是澄,心如水,心造佛是佛法界,心造众生是众生法界,不见澄浊但见水,不见有众生,不见有佛,但见一心。

不见澄浊不见水

不见澄浊不见水,就理论而言,是不见偏计执的浊,不见圆成实的澄,不见依他起的水;不见众生的浊,不见佛的澄,不见心的水。

不见澄浊不见水,引申其含义,就日常生活而言,就是不见是非之澄浊,只见不争不辩之法性;不见荣辱之澄浊,只见淡然之法性;不见得失之澄浊,只见随缘之法性。

本无澄浊本无水

就世俗谛而言,是澄浊宛然一水现;就真谛而言,是不见澄浊只见水;就顿教而言,是本无澄浊本无水——本来了无一物,本无澄,本无浊,本无水;本无偏计执,本无圆成实,本无依他起;本无众生,本无佛,本无心。

四谛、三谛、二谛、一谛与无谛

四谛、三谛、二谛、一谛与无谛,有着不一不异的关系。

四谛是苦集灭道,以二谛而言,苦、集(贪瞋痴)、道(戒定慧)皆是世俗谛,灭的涅槃是胜义谛,另一种说法是苦集是海浪,灭道是水,苦集或苦集道如同海浪,灭的涅槃如同水。

三谛是空假中,何谓中道?空是真谛,假是俗谛,此二者不二,即是中道,洞彻世俗谛的假,和胜义谛的空,不一不异,假与空如同水与浪,全水成浪,全浪是水,即是中道。

二谛,世俗谛的幻有,与胜义谛的空明,不一不异,所有世俗谛的幻有,当体即是胜义谛的空明,空依有立,有待空成,空有不一不异。

一谛,即是透视世有与真空一如无别,好比天中月和水中月,无二不别,没有天中月就没有水中月,所以说唯有天中月是一真;好比我们说世俗谛的假有,都是真空,真空智的圣心,独耀一明,无古今而遍新故。

无谛,相对于前者一谛的即一切法,无谛则是离一切相,一谛是明见一轮清月照古今,无谛则是无江无水无天月,泯一切法,没有什么是佛,没有什么是真理,当然,就世俗谛而言,什么都是佛,什么也都是真理。

大智发于心,于心不可寻

大智,至大无碍,无性,空性,便是大智,空性便是至大的智慧;空性之理,要由我们直凭心性去体悟,所以说大智发于心。

心是空性,境也是空性,没有可寻觅的心可得;心性横遍十方,竖穷三际,全心是境,全境是心,心境俱空,没有心可被寻觅。

成就一切义,无古亦无今

如果我们成就了一切义,就可以体证无古亦无今的实相之理。

义,是指假名的理体,是指空性,成就了一切法皆观照为空性的话,就可以直心体证实相,洞彻法性透三世,法性泯时间相,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所以说无古亦无今。

生生灭灭无穷尽,证得无生究涅槃

任何存在的有法,都是生生灭灭无有穷尽的法,这是从世俗谛说生灭的无常法无有穷尽。

任何生生灭灭无穷尽的有法,当体即是无常、无我、无自性的无生之理体,无生便是空,空便是涅槃。

生生灭灭无穷尽,便是有法的五蕴,证得无生究涅槃,便是即色法即空性;故心经云: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十八界灵明洞彻,界界皆是一真法界

我们的十八界,根、尘、识宛然地成为我们认识外界的内容,我们就会随着这些凡情的认识而落在十八界,落在凡夫的憎爱世界。

其实此十八界,根根、尘尘、识识本来皆圆通,根、尘、识,界界皆灵明洞彻,是我们迷昧了常住真心,才不明悟十八界灵明洞彻,界界皆是一真法界的道理。

十八界是迷惑的凡情世界,一真法界是觉悟的圣洁世界,十八界的迷是悟在迷,本来是一真法界落在十八界,如何转迷为悟呢?见解上明悟十八界本一真法界,言行上但莫憎爱,则十八界自会灵明洞彻,而彻悟诸佛无量光的意境,处处皆自在,有着无尽的光明世界,无尽的宽广世界。

十八界湛寂常恒,界界皆是一真法界

就时间面而言,十八界的根尘识之界别而言,界界灵明洞彻的同时,也是界界湛寂常恒,证悟诸佛无量寿的意境,时时自在,有着无尽的寂恒境界,有着无尽的湛常境界,界界皆是一真法界。

此岸是浪,彼岸是水

当我们尚未遇到三宝时,可能是迷迷糊糊地流转生死,不知道什么是此岸,什么是彼岸。

当我们开始信佛学法了,我们会起道心而厌离生死此岸,欣往涅槃彼岸;照顾好自己的身口意三业,想要依着清净法,登上涅槃彼岸。

当我们修习到大乘法了,我们会领悟到迷悟不二的道理,此岸、彼岸本无二法,业海觉岸本不二,就第一义而言,本无此岸,本无彼岸,此岸是浪,彼岸是水,虽然身在此岸,一

念觉悟,即此岸即彼岸,即海浪见水性;而明白此岸是浪,彼岸是水,也不见浪,不见水。

(此为慧慕法师之体悟)

智慧是水,慈悲是浪

就智慧和慈悲而言,那是佛教内容的二大要义,在生活中掌握好智慧和慈悲,就是活用佛法。

智慧好比水,佛教的空义,清清明明地点出处世要不沾尘的要义,智慧好比浪,佛教的菩提心,爱心满怀地点出无住生菩提心的要义。

智慧如水,慈悲如浪,也可以说智慧为体,慈悲为用;有智慧的人知道佛果从菩萨得,菩萨从修六度万行而行,修习慈悲,不伤一物,慈心相向,就是在活用智慧。

非清非浊,无背无向

法性不可以言议,不可以识心测度;它什么都是,也什么都不是。

莲池大师在《弥陀疏钞》以法性为“灵明洞彻,湛寂常恒,非清非浊,无背无向”。

什么是衣服?肮脏的衣服并不能代表衣服这个概念,干净的衣服也不能代表衣服这个概念,法性不是清,法性也不是浊,法性非清非浊。

什么是法性?法性无背亦无向,法性无所不在,法性不会背着你;法性也无所在,法性不会向着你。

觅真不见真,觅道不见道;觅真也见真,觅道也见道

真道,是修道人要努力的方向;可是我们着意要觅真、觅道,却是会觅真不见真,觅道不见道,因为法性动念即乖,不可以着意要体真道之意境。

真,不可以有心求,不可以识心识,但教空心直体,佛心自现。

从另一个方向而言,觅真也见真,觅道也见道,因为真与道皆无所不在,究竟圆满遍十方故。

本无真,本无道;处处真,处处道

真,本无真;道,本无道——法性什么都不是,觅之了不可得。

法性固然什么都不是,觅之了不可得;却又是什么都是真,也什么都是道——处处真,处处道。

诸法无縳,本解脱故;诸法无解,本无縳故

诸法本来无有系縳,妄本空故,诸法本来自解脱。

诸法本来无有解脱,真本具故,诸法本来无系縳。

下一篇:晴日集

如果觉得资料对您有用,可随意打赏。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

发表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