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的建立

2016-09-13 更多文章

Hi 陌生人你好!

繁体 推荐 纠错 目录 说明

返回到上一页 存储网页 随机浏览

本课讲人生的五大问题,起于“何为幸福”,归于“活着为什么”。活着的意义是要提升生命品质,完成生命版本的升级。提升的方法,首先是认识自己,将内心妄执和错误设定逐步瓦解,然后通过对生死来去及命运的思考认识轮回,认识到当下的心行才是连接过去与未来,改变命运的关键,是通向究竟幸福的着力点。

本课是我这几课中收获最大的一课。最大的收获就是一种信仰建立的感觉,心里真实感到我信了。以前有师兄问,“信”到底是个什么状态,我当时给的描述是:唯信能入,如人有手等等。但真到这一刻,我发现那些描述都是获得信仰力量后的描述,怎么把这种感觉传递给还没有获得这种力量的人,让其知晓?我觉得这很难,每个人的心结不同,这就需要靠自力发觉并解开,我只能试着讲述我经历的这个过程,供大家参考。

在最近的修学过程中,首先我发现自己内心对信仰是有抵触的。我总爱提一些“奇怪”的问题,这些“奇怪”的问题有时我自己反观都觉得莫名其妙。这些念头是从哪儿来的?就像平时在一个和谐的环境中出现了一个爱捣乱的小朋友,他制造各种各样的麻烦,而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呢?难道是因为这种和谐与他内心的设定相悖,他需要一种特别的关注?而我内心仿佛就有这么个小人,时不时出来捣乱一下,好像很异类,实际上是内心深处有个信念与佛法的观念相悖,这个信念就归结在幸福观上。

当本课问及“活着为什么”时,我回想起生命中的各个时期,或为父母,或为家庭,或为孩子,或为出人头地。其实不论为自己还是为他人,总的来说,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追求自己的幸福。粗浅地说,就是想过得越来越好。这是多年沉积下来的信念。

而我以前所理解的佛教,是要清心寡欲的,这不就与我原本想追求的幸福信念相违背了吗?我想这是我难以建立信仰的根本原因。虽然告诉自己欲望是贪嗔痴,也因此受过苦了,想要断除这种烦恼,但无法否定的是,自己也因此而快乐过,即使是短暂的,也还是很享受那种幸福,哪怕至今回忆起来仍然有甜甜的味道。

所以我潜意识一直是在抗争的。他埋藏得那么深,却一直在说:我不要信佛,信了我就无法享受了,我就要清心寡欲了,这种没有幸福的人生,活着还有什么意思?我想我内心深处一直埋着这样的念头。但通过进一步闻思我发现,这其实是一种深深的我执。我根本没有认清何为幸福,我要满足的到底是什么心?

这周通过共修,我忽然发现,原来佛教不是排斥幸福,只是在帮助我去除恶性欲望。我还是可以追求幸福的,但不像以前要的只是短暂的幸福,佛法要教我通过修行得到长远的、究竟的幸福。不仅有当下,更有无限的未来。不需要抛妻弃子,也不必断欲避世,而是要获得正能量,获得一种超越痛苦的纯粹的幸福。

就在那一刻,这个观点忽然与我的心相应了。我发现一直以来那个捣乱的小孩所需要的是那么渺小,他守着一颗树不让任何人靠近,而佛法要给他的却是整片森林。

了解到这一点令我非常兴奋,因为我再也不用违背我的内心去强迫自己学习,一切变得那么自然而然。以前可能会想,佛是这么说的,我是那么想的,应该听谁的?当解开了这个心结后,发现佛法并不是不要我追求幸福,只是佛想得更完美、更究竟,我们的方向是一致的。于是在周三共修那晚,我觉得自己获得了信仰的力量。

再回到前面的问题,“信”到底是个什么状态。我想了很多形容词,但似乎都无法形容这种释然的感觉。后来想到一个场景有些类似,那是发生在我小孩和他爷爷之间:有一次爷爷把孩子手里的香蕉拿走,孩子就大哭起来,香蕉被人抢了,两行眼泪瞬间流出,当孩子再睁开眼,发现香蕉又回来了。原来爷爷是拿去帮他剥香蕉皮,孩子这才发现“爷爷真好”。不仅和他想的是一样的,而且爷爷想得更“究竟”。一开始以为是不让吃,其实是帮你去掉不能吃的皮再让你吃。

对于佛法,我一开始以为是要总体地减少欲望,其实只是要去除恶性欲望。我于是有了一种剥好的香蕉又回到手中的感觉。一场虚惊,所有猜疑都是源于自己的错误认识。像孩子感叹“爷爷真好”一样,由衷地宽慰自己一句:学佛真好!

文:卫黔生

下一篇:如何用八步骤准备分享

如果觉得资料对您有用,可随意打赏。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

发表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