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野苑

2016-04-06 更多文章

Hi 陌生人你好!

繁体 推荐 纠错 目录 说明

返回到上一页 存储网页 随机浏览

鹿野苑,即 Sārnāth,曾名为 Mrigadāva、Rishipattana、Isipatana,中文另名为仙人论处、仙人住处、仙人鹿园等,位于印度北方邦瓦拉那西(Vārānasī)以北约10公里处,是释迦牟尼成佛后初转法轮处,原始佛教的最初僧团也在此成立。鹿野苑是佛教在古印度的四大圣地之一。

Mrigadava 意为鹿园;Isipatana 则常见于巴利藏,意为圣者(巴利语:isi,梵语:rishi)来临之地。Sārnāth 源自 Sāranganātha,意为鹿王。这里有个小故事—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个国王喜欢猎鹿,于是鹿王令众鹿抽签,每天都要有一头鹿把自己献出去给国王射杀,以此保护其他的鹿群。这样,国王每天射到一头鹿,便心满意足地回宫。有一天,他正想弯弓搭箭时,忽然看到那姗姗来迟的公鹿气度高华,两眼含泪,非同一般。国王很惊讶,不由收起了弓箭向那头鹿仔细打量。而那头鹿在这时忽然口吐人言,原来,他是鹿王,因为今天轮到一头母鹿要被国王射杀,而那头母鹿怀了孕。鹿王不忍心一尸两命,让鹿群的数量加倍递减,但是重新抽签对其他的鹿又不公平,于是就决定由自己来代替那头母鹿献给国王。国王听了十分感动,从此下令这一带永不许猎鹿,这样子,Sārnāth 便成了鹿的天堂。中文名字便译为鹿野苑。

当年,释迦牟尼在菩提伽耶悟道成佛后,西行200公里,来到鹿野苑,随后就在这里对父亲净饭王派来照顾他

的5个随从讲解佛法,向他们阐述人生轮回、苦海无边、善恶因果、修行

超脱之道。5人顿悟后,立即披上了袈裟,成为世界上最早的佛教僧侣。

至此,佛教最终具备了佛、法、僧三宝,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宗教,并开

始在印度兴起最终成为这个宗教王国中的一派。释迦牟尼从此开始,住

世说法四十五年,讲经三百余会,化度弟子数千人。这里也被尊为佛

祖“初转法轮”之地。

佛陀最初居住在鹿野苑的穆拉甘陀库底精舍(Mūlagandhakuṭī vihāra,意译根本香室精舍),僧团逐渐扩大到60人左右,后来佛陀派遣他们到各地弘法。在当地国王与富商的支持下,佛教在鹿野苑附近传播开来。到公元3世纪时,鹿野苑已经成为重要的艺术中心,在笈多王朝时期(公元4世纪到6世纪),更是达到了顶峰。鹿野苑后来成为佛教正量部的一个中心,但在鹿野苑也发现了黑汝嘎(Heruka)与度母(Tārā)的古迹,这说明佛教的金刚乘在此地也有过传播。

中国晋代高僧法显和唐代高僧玄奘都曾来过此地参拜,这在法显的《佛国记》和玄奘的《大唐西域记》中都有记载。在《大唐西域记》里,玄奘描述了鹿野苑当时的盛况:“鹿野伽蓝,区界八分,连垣周堵,层轩重阁。” 考古学家发现,这里有4、5层垒叠的寺庙和僧房遗址,说明这里的佛塔和寺庙在历史上被反复修缮建造过很多次。

此后,由于历代的战乱(特别是12世纪后期,鹿野苑遭土耳其穆斯林的劫掠,建筑等被严重破坏),佛教在印度逐渐衰微,古代的庙宇大多被毁或荒芜,鹿野苑终至湮没沉埋。直到近代,一些印度和西方的考古学家们利用玄奘《大唐西域记》里的准确记载,才找到了遗址,并进行了多次考古发掘,才让这个沉埋几百年的佛教古迹重放光彩。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对鹿野苑有这样的记载:

至鹿野伽蓝。台观连云长廊四合。僧徒一千五百人。学小乘正量部。大院内有精舍。高百余尺。石阶砖龛层级百数。皆隐起黄金佛像。室中有鋀石佛像。量等如来身作转法轮状。精舍东南有石窣堵波。无忧王所建。高百余尺。前有石柱。高七十余尺。是佛初转法轮处。

建筑编辑

鹿野苑的所有建筑被土耳其人破坏殆尽,但答枚克佛塔(Dhamekh Stūpa)却在废墟中保存了下来,塔高达39米,直径达28余米,属留存极少的阿育王时期建筑。牟拉甘陀库底精舍的废墟中标有佛陀在头一个雨季中的驻锡地,在这东面,就是1931年新建的根本香室精舍(Mūlagandhakuī vihāra),那里有精美的壁画,介绍佛陀的生平,再后则是鹿园,仍有鹿群在那里生活。

阿育王石柱以前虽然被破坏过,但底部仍然在原址。原来的柱高达10多米,头部雕有四面狮像,该狮像现被作为印度国徽的图案。这段石柱的主要部分(2米多)保存在“鹿野苑考古博物馆”中,该馆建于1910年,另藏有一些有印度佛教艺术的珍宝,其中包括300多副图画。

乔堪祇塔,也称为五比丘迎佛塔,建于笈多王朝,原为覆钵型型,顶端的八角亭是莫卧尔帝国时(16世纪)所建。

鹿野苑也有一棵很大的菩提树,是阿努伽里加·达摩波罗(Anagarika Dharmapāla)从菩提伽耶的大菩提树上中华佛寺折枝移植而来。

除了根本香室精舍,鹿野苑的佛寺还有:缅甸法轮寺,可追溯到1908年,是鹿野苑最早的外国佛寺,负责一部分旅游接待工作; 西藏高等研修中央学院,在印度前总理尼赫鲁和达赖剌嘛的倡议下于1967年兴建,由印度教育部文化局资助,是一所佛学院; 还有中华佛寺,以及泰国、日本的佛寺等。

鹿野苑《大唐西域记》卷七记载编辑

婆罗尼河东北行十余里至鹿野伽蓝。区界八分,连垣周堵,层轩重阁,丽穷规矩,僧徒一千五百人并学小乘正量部法。大垣中有精舍,高二百余尺……精舍之中有鍮石佛像,量等如来身,作转法轮势。精舍西南有石窣堵波,无忧王建也,基虽倾陷,尚余百尺,前建石柱,高七十余尺,石含玉润,鉴照映彻,殷勤祈请,影见众像,善恶之相时有见者,是如来成正觉已初转法轮处也。

古印度佛教遗址。传为释迦牟尼在菩提伽耶得道成佛后第一次讲法(初转法轮)处。又名仙人论处、仙人住处、仙人堕处、仙人鹿园等。在今印度北方邦贝拿勒斯西北约7公里处。传释迦牟尼得道成佛后,来此为第一批五位弟子宣讲佛法。7世纪玄奘赴印时,这里仍十分兴盛:“区界八分,连垣周堵,层轩重阁,丽穷规矩”,后来逐渐荒芜。近代曾进行多次考古发掘。现存主要遗址有:①乔堪祇塔。原系笈多王朝时所建,顶端有莫卧尔帝国时阿克巴修建的一座八角亭。②昙曼克塔。高约44米,是鹿野苑的象征,首建于孔雀王朝,笈多王朝时曾予重修。③阿育王石柱残柱。柱高15米,上有内容为禁止破僧的婆罗谜字体铭文,柱头已断。鹿野苑建有博物馆,保存佛教文物和艺术珍品。馆藏的阿育王石柱的狮子柱头,在印度独立后,作为印度共和国国徽的图案。馆藏另一珍品为释迦牟尼初转法轮像。

考古发现者

1861 年,考古学家亚历山大·康宁汉爵士(亚历山大·卡宁厄姆Sir Alexander Cunningham, A.D.1814 年~1893 )创建印度考古勘探团,以发现鹿野苑、那烂陀寺、桑奇大塔等遗址而闻名于世。

下一篇:菩提伽耶

如果觉得资料对您有用,可随意打赏。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

发表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