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护生的永恒智慧,动物保护

2020-03-27 动物友情

Hi 陌生人你好!

繁体 推荐 纠错 目录 说明

返回到上一页 存储网页 随机浏览

佛学护生的概念是什么?佛教如何看待人类吞食生命、伤害动物的行为?今天的动物保护运动如何与古老的佛教护理传统相结合,相辅相成?为此,凤凰新媒体中国佛教素食专栏专门发表了蒋金松教授关于这些问题的论述,我们也重温了这些永恒智慧的人生格言。

佛教护生的永恒智慧,动物保护

在中国提倡动物保护的今天,人们常说这些观念是从西方引进的,与我们的文化没有任何关系。事实上,我们的本土儒道不仅有非常丰富而深刻的动物保护思想和实践,而且古人在接受国外佛教护理生的观念时也非常开放,这些经验值得我们好好学习和学习。

与世界上其他主要宗教不同的是,佛教慈悲和拯救的对象从一开始就不限于人类,而是包括动物在内的各种生命形式。释迦牟尼佛当王子的时候,曾看见农夫在树下耕田,挖蚯蚓,鸟儿扑向他们,令他苦思众生互相残杀,在丛林中觅食。释迦牟尼坚决反对这种在印度崇拜梵天、每年宰杀大量牲畜的不良传统,释迦牟尼坚决反对这一可恶的传统。

佛教主张六次轮回,即解放前,生命在天堂、人、阿三罗、动物、地狱、饥饿鬼中轮回,并根据自身的行为业力得到相应的来世结果。不同的众生因修行水平的不同而不同,但由于生命的本质是平等的,不同的众生可以相互转化。在转世信仰的基础上,因果轮回使所有生命都具有血缘关系,包括动物在内的其他生命不仅与人类具有平等的地位,而且具有不可分割的亲缘关系。

佛教注重慈悲,因此保护动物是题中应有之义。佛教经典再三劝导信众应该保护动物,不得伤害动物。如《佛说阿难四事经》曰:“当以慈心育养幼孙,见禽兽虫蛾……当常念,随其所食,令时酥息,莫得如杖伤绝其命。”

从某种角度上讲,佛教中最高的善就是保护生命,最严重的罪恶就是杀害生命。《大智度论》中明确表示:“诸余罪中,杀业最重,诸功德中,不杀第一。”《地藏十轮经》说:“设使能戒诸杀生,诸众恭敬成无上,恒时无病延寿命,安乐畅适无损害,一切生生世世处,深信如来之行境,现见佛法及僧众,速得无上菩提果。”

作为佛教徒最基本戒律的五戒中,第一条就是“不杀生”。其规定是不可以杀害一切有情识的生命,包括所有的动物,而且要做到“不自杀、不教他杀,不见杀随喜”,就是说不仅自己不能去杀害动物,而且不能教唆、命令、劝诱他人杀害动物,甚至连见到他人杀害动物在心里表示赞同欢喜都是有罪的。可见,佛教对于杀戮动物是全面禁止的。

佛教徒不杀害生命,对一切生命平等相待的精神,甚至推广到了我们通常恨不得斩尽杀绝的所谓猛兽和害虫上。在佛教经典中,不仅有佛陀割肉贸鸽的故事,也有舍身饲虎的故事,而且在中国古代,也不乏以慈悲心降伏猛兽,甚至让其为高僧服劳的佳话。如台湾高僧广钦老和尚年轻时,于1930年代在泉州城北清源山,觅得半山岩壁石洞为安身之处。据传广钦法师在深山洞中坐禅念佛,米尽粮绝,即以树薯、野果充饥,山中多猴虎,久之,人兽相处了无畏惧,遂有猿猴献果、猛虎皈依之事,“伏虎师”之雅号乃不径而走。人与动物和平相处,不仅是佛教的理想,而且在许多高僧那里也得到了部分的实现。

除了消极的不杀生之外,众生平等的思想在佛教历史上还逐渐形成了一系列独特的更加积极的实践方式,集中体现为素食、放生行为。放生是用钱买来被捕的飞禽走兽鱼鳖等,将其放归森林、旷野或者湖泊,使其重获自由。《杂宝藏经》记载,有一个沙弥原本七日之内就会寿终,但由于救活了即将被淹死的无数蚂蚁,沙弥延寿免难,最终得以长命终老。

解脱使佛教徒能够保护动物,从被动地不伤害生命到主动地拯救生命。佛教认为解脱是积德除恶最有效、最迅速的方法。因此,大多数佛教徒以高度的宗教热情投身于这类活动。

下一篇:狗是人类的陪伴,不应当吃狗肉

如果觉得资料对您有用,可随意打赏。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

发表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