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化任尚:十二种佛经

2022-10-20 藏传法师

Hi 陌生人你好!

繁体 推荐 纠错 目录 说明

返回到上一页 存储网页 随机浏览

向人民表示怜悯:

这个叶佳* * *,是佛弟子,有两个第一:第一,和尚第一;第二,年龄第一。

佛的弟子没有一个比他大的,所以他是第一。在佛陀的弟子中,叶佳* * *是受苦最多、受苦最深、修行苦行的一个。

首先,这个“和尚”也是梵文,翻译过来的意思是“轰轰烈烈”,就是振作起来,勇敢勤奋。他信佛。这是一条苦涩的线。

佛经有十二种。十二法门是佛教住持的一种表现。若有人行于佛法,佛法久居人间;没有和尚,佛法就灭亡了。

那么,这十二种佛经是什么呢?

有两种衣服,五种食物,五种住所。有两种衣服可以穿,第一种是用粪扫地的衣服,第二种叫做丹伊三。

扫粪是什么?也就是说,大多数人不想要的衣服或布料被扔进了垃圾桶。和尚把这种衣服捡起来,洗干净,做成一件衣服,叫扫粪。穿这种衣服有什么好处?这个好处太大了!

首先,让自己从贪婪和善良中解脱出来。穿上这件衣服,心里很平静,也使别人不贪,不贪;减少自己的贪婪,这样别人就不会贪婪。

比如你穿了最好的衣服,别人会觉得羡慕,“这件衣服很值钱啊!”他生出一种嫉妒;那么嫉妒之心就会由嫉妒而生;嫉妒生出一种偷心,让其他人生出一种贪婪。没有人想偷你的衣服。所以,对自己好,对别人好。这是第一次佛教之旅。就是现在修道的人穿的这种袍子,叫破袍。家叫“李紫”;也就是说穿这件衣服就是一件寒酸的衣服。

第二,但是三件衣服。你所拥有的只有三件衣服,碗和餐具。三,即外套,七衣,五衣。大衣,也叫二十五件衣服,有二十五件,就是一百零八件。这种服装是传道入宫时穿的。七服,也叫七服,是你在仪式上拜佛时穿的。五件,即五件衣服,劳动和服务时穿的,出入、归来、迎宾,应有尽有。有两种衣服可以穿。

他为什么留下这三件衣服、碗和器皿?碗是吃饭的碗,施舍的碗。用,就是座位。这也教导人们要永远知足,不要贪多,不要有更多的物质。它叫做丹伊三。

有两种衣服。然后是食物方面。食物是吃的方面。有五种食物。

第一,经常要饭。经常要饭,不做烟就不做饭。然后每天吃饭都要化掉,要饭吃。这是第一种。

第二种,第二种乞讨。第二,是房子旁边的房子;它不会说“这个家没钱,很穷。我要去有钱的地方讨口饭吃。”不要!一门接一门,一天七门。如果没有人来支撑这七个门道,那么这一天就没有食物了。这叫乞讨。所谓“不能平等地选择和乞讨食物。”平等,也不能说富人,我不来找他,我去找穷人;不能说我不改穷的,改富的。不要像那个须菩提和如来。

卡亚选择了贫穷,他的思想说:“啊!可怜的人!应该被祝福。如果他不种祝福呢?来世会更苦更穷!”所以越穷越求助于他,喂他,禁食他。你很穷,不是吗?啊!应该支持。他的思想,他不会变成有钱人。须菩提呢?不完全是。菩提必专富人。谁有钱,他就去乞讨施舍,他就不穷。他也有自己的看法。他说了什么?“这个有钱人,你得帮他继续种福,继续立功;如果他这辈子不立功,不在三宝前种福,不供养三宝,下辈子就没钱了,就穷了。”所以他献身于富人。

各有各的看法和理由。这时,佛陀责备他们两个说:“你们两个,这是阿罗汉的心。不平等的要饭,心里就有一种差别,不平等。”你得骂他们两个。那么每次要饭就是每次要饭。第二种叫要饭。

第三,日中一餐。日式中餐是指早上和晚上都不吃饭,只在中午11点到12点这段时间吃饭。这叫做日中餐。所以不了解佛教的人,普遍认为日本和中国的一顿饭就是一顿午饭。其实不是!拿着午饭就是早上吃,中午吃,晚上不吃。这叫做举行午餐。我也是晚上吃,中午吃,早上吃。这就叫能吃,晚饭能吃。受戒时,我问你:“你能拿得住吗?”有人说“是”。他不说“能装”,他说“能吃”,专门吃。

这个“一日一餐”是按照佛陀的体系和规则来修行的。制度就是规则,规则。在早晨,天和人应该提供他们的服务,当天和人吃饭的时候;佛只在中午来,因为中午是佛吃饭的时间;傍晚的时候,是动物进食的时间;晚上,是鬼吃饭的时候。为什么和尚晚上不吃饭?因为晚上一吃饭,筷子碗一响,鬼就想跟你抢东西吃。但人吃的东西一到鬼的嘴里就变成了火;它一化为火,鬼就讨厌它,会和你一起斋戒,让你恶心。所以练的人晚上不吃饭。叫“一日一餐”,第三种。

第四,少吃。节日就是省吃俭用,少吃点。明明可以吃三碗饭,也可以吃两碗半。要两碗就饱了。然后吃一碗半。就这样,一直叫它穷一点,不要吃太多。因为你吃得太多,胃里已经没有这个饮食的空间了,所以你要做很多工作,还要上很多次厕所。你今天吃多少,你就必须吃多少。这是节约粮食。

第五,中午以后不要喝果肉。即使过了中午十二点也不要喝这种果肉。果肉,例如苹果水、桔子水、牛奶,所有这些都被称为果肉,以及由该豆制成豆浆。过了中午,真正做和尚走路的人都不喝浆了。有的做一种佛,有的做两种佛,有的做三种佛,有的做。

四种,有的五种、六种、七种、八种、九种、十种、十一种、十二种;有的完全都行的,有的单行一种的,这没有一定,量力而为。第五,是过午不饮浆。

前边讲的这个衣有两种、食有五种。现在讲这个住的,也有五种。这衣、食、住,是修道的人也不能避免的。所以在修道的人,就把它定成十二种头陀行。这个住的五种,是什么呢?

第一种,住阿兰若处。什么是阿兰若?就是在人很少的地方,也很少人到的地方,很寂静的这个寂静处,梵语叫“阿兰若”,此云叫“寂静处”。这个寂静处,就没有一切杂乱的声音。有一句俗语说,“眼不见,嘴不馋;耳不听,心不烦。”好像你这个人,想要吃什么东西,你看见了,食欲就生出来了,这个食的那个欲就生出来了,就想要吃,那口里就馋了。耳不听,你耳朵若不听见很多杂乱的音声,心里也就没有烦恼。在寂静处的地方,就是很容易用功修行,很容易入定。这第一,住阿兰若处。

第二,树下住。这修道的人,在树底下住。住可是住,在每一棵树底下住不超过三宿,住两宿就要搬家。为什么呢?你若住过三宿,就恐怕有人来供养了。因为行头陀行的人不希望有缘法,不希望有人来供养丰富的饮食,所以在树下住。

第三种,露天住。露天,就是也没有树木,也没有房子,就在露地那儿打坐,在那儿住着。

第四种,你说在什么地方住呢?在坟墓住。在那个坟墓的旁边,住到坟墓旁边去。这住在坟墓旁边,自己能有一种警惕心。警惕,就是自己提醒自己:“啊!你看见这个人是个死人哪!我将来和这个人也是一样的要死啊!如果不修道,死的时候来了,那怎么办呢?啊!还是要糊糊涂涂就死了?”就有一种对治的这种关系。所以,在坟墓旁边住,自己就不会懈怠,不会懒惰,不会忘了修行。

第五、胁不着席住。总是常坐不卧,在那儿常常坐着,不躺那儿睡觉;因为这样才能用功修道,不懒惰,不怕苦。这是五种住的头陀行。

那么迦叶***,他不单修行一种头陀行,这十二种头陀行,他都去修行;不但都去修行,而且还都修行得非常圆满。他老得到两百多岁的时候,佛看见他,都很不忍心看他还修这个头陀行。

有一次,迦叶***去见佛,佛就把他所坐的座位分开一半,就叫迦叶***在他旁边坐下。坐下了,佛就对迦叶***就说:“你呀,年纪太大了!你现在已经两百多岁,这么老了,你不要行头陀行啰!你呀!休息休息好了。太辛苦了!年纪老了,太辛苦会受不了呀!”迦叶***笑了一笑,也没有说是听佛的话,或者不听佛的话,没有说。但是他回去,还是照常行头陀行,一点也不改变,还是修这十二种头陀行。

佛知道他还是照常修头陀行,这么老的人还是这么精进,这么用功。他也没有说:“哎!我年纪太大啰!佛都叫我休息了,我不必行头陀行了!”他还是修他的头陀行。所以佛非常欢喜!佛说:“啊!在我法之中,有摩诃迦叶能以行头陀行,会使佛法久住世间!他是对佛教最有贡献的!”所以非常赞叹他。因此,大家都说迦叶***,他是头陀第一。

这十二种头陀行,这是出家人所修的。有一个在家人,他就这样来问我:“这都是出家人修行的头陀行,我们现在都是在家人,没有出家,你对我们讲这头陀行有什么用处呢?”这一问,是很有道理的;在表面上看来是很有道理,再往深了一层讲,就很愚痴的。为什么?人哪,在今生,你没有出家,你怎么知道你在前生不是个出家人呢?你怎么知道你在前生没有修过这十二种头陀行呢?你在前生修过,今生忘了,所以我现在不得不告诉你,这十二种头陀行是你已经修过的。这是一个道理。

那么,今生就算你是个在家人,前生也不是一个出家人,但你又怎么知道等到来生,你不会出家呢?或者在来生你的机缘成熟,这个菩提种子种下,在今生你的功德也圆满了,那么等到来生,你就出家了。你一出家,一修行这十二种头陀行,觉着很熟的,觉得很相应的。为什么呢?就因为你今生听过,所以来生对这一种的头陀行,是很欢喜去修行的。或者你在过去种的这个善因,今生有这个善果;或者你今生种这个善因,来生结这个善果。

谁也不能说,谁永远都是一个在家人;谁也不能说,谁永远都是一个出家人;谁也不能说,谁永远都是一个凡夫,凡夫将来都有成佛的机会。所以,你听一听这十二个头陀行,对你将来是会有大用的。

恭录自《佛说阿弥陀经》浅释

文:97su.cn

下一篇:为什么把孩子教好是世界上最大的功德?

如果觉得资料对您有用,可随意打赏。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

发表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