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叹!宁玛巴六大殊胜

2017-12-04 藏传法师

Hi 陌生人你好!

繁体 推荐 纠错 目录 说明

返回到上一页 存储网页 随机浏览

阿底峡尊者曾是印度那烂陀寺的住持,当时那烂陀寺是以显宗为主,也有众多密法,但到了西藏后的见闻还是让他感到了惊讶。十一世纪时,阿底峡尊者入藏,在桑耶寺看到了众多密法的经文、仪轨,有些密法他从来没有看过,在印度连听都没有听过,于是产生了疑惑。

有一次,阿底峡尊者和侍从等人在藏地看到一些密法的殊胜经文。他忙问藏族的喇嘛,类似这样的密法经文,还有没有其他的收藏?喇嘛回答说:在桑耶寺的藏经阁里,有很多我们看不懂的梵文经书。尊者到了那里一看,里面既有他在印度学过的密法,也有很多他在印度根本没看过的密法,当下赞叹不已。尊者说:“在伟大的莲花生时代,佛法于藏区的盛行,远远超过印度。”

这些年,印度那烂陀寺考古,挖出了大量金刚萨埵、明王、度母、黑财神等密法佛像,跟我们藏区现在礼拜供养的造像形式完全一样。以前一些所谓的佛教学者,认为密法在纯正的佛教里是不存在的,也许是佛教与印度耆那教裸体派或婆罗门教混杂产生的一个宗教。结果那烂陀寺考古发现,密法的佛像纷纷在世人面前出现,就把这些片面的猜测,一一打破了。

西藏吐蕃王朝最后一代国王郎达玛,于公元838至842年在位期间,禁止百姓信仰佛教,使得西藏中部的佛法,受到严重的摧毁,经过八十多年左右才逐渐恢复。但在他灭佛之后的七十多年间,佛法在康区和安多地区,还保留相当完整,没受到什么损害,之后继续复兴广传。因此,西藏佛教以朗达玛灭佛为时间点,在这之前,称为前弘期;在这之后,称为后弘期。

在西藏重新复兴佛教,也就是阿底峡尊者进藏的时候,有位翻译家仁千桑波大师(宝贤)。藏区公认他是朗达玛灭佛之后,第一位从西藏到印度重新翻译佛经的人。西藏佛教的教法宗派,以仁千桑波大师译经为分界,之前的译作,称为:前译;从仁千桑波大师至今的译作,称为:后译。就像在内地人们常常讲起唐三藏一样,可以说是声名卓著。

有一天,仁千桑波大师在翻译一句佛法的时候,遇到了难题,突然就不会翻了。怎么查资料,意思都是:没血,不血,无血。前后对不上。在印度的资料里,他找不到答案。后来,当他进入桑耶寺藏经阁里,突然看到毗卢遮那大师已经翻译过这本经书了。再一看,大师在里面写得很清楚,这个译意,是双重意。因为在古代的梵文里,血跟贪是同一个词,所以翻译的时候,应该是没贪,不贪,无贪。仁千桑波大师说了一句话,“我不得不承认,宁玛巴的六大殊胜。”因为那个时候他自己属于新派,如此对旧派啧啧赞叹,实在是因为宁玛巴六殊胜太让人敬仰与信服了。

宁玛巴荣松大班智达说,宁玛派显密并重,与后译新密相比,有六个特点尤为殊胜:

1.功德主(礼请施主)殊胜:前译旧密迎请翻译的施主,是圣者化现的祖孙三法王:观世音菩萨的化身——松赞干布,文殊菩萨的化身——赤松德赞,金刚手菩萨的化身——赤热巴坚。而后译新密迎请的功德主,是一般世俗的施主,两者有所不同。

2.译经圣地殊胜:前译在译经时,是在桑耶寺等圣地,而后译多在山谷小寺中译经,无法与之相比。

3.供养(献礼)殊胜:前译时期的法王赤松德赞,久远劫前已经圆满福慧二资粮,他供养译师的献礼,是满升满斗的黄金、丝绸、玉石等宝物,与后世只以少数黄金作为献礼,有所不同。比如,后弘期的智慧光国王,为了迎请阿底峡尊者,连与身体等重的黄金也很难取得。

4.学者(班智达)殊胜:前译传译的班智达,如菩提萨埵堪布、莲花生大师、贝玛拉密札尊者等,都是佛与登地的大菩萨,与后译新密的班智达不同。

5.译师殊胜:主要的翻译者,如毗卢遮那等一百零八位大班智达,都是化身的大菩萨,为数众多的译师同时同地直译、意译了许多显密经续。而后世在译经时,是少数几位的一般译师,相比之下,前译更为殊胜。

6.所译法殊胜:这一点是最殊胜、最重要的特点。前译的教法,是佛法在印度还未衰败时翻译而来,甚至有些是从空行净土或邬金净土直接传译,是印度所没有的教法。例如,宁玛巴内续无上瑜伽部的玛哈、阿努、阿底瑜伽,在后译新密的教派中,连教法的名称也没有,而且这些是由化身的班智达与译师所翻译,从莲师二十五大弟子开始传承至今,不断有虹光化身的成就者。这一点不是后译新密所能比拟。

藏族的翻译家们,会对翻译进行记录,比如:藏族某译师在印度那烂陀寺与哪位印度堪布,翻译了这本经书。这两个人还不能自己校对,要记录:印度的某位堪布与西藏某位翻译家进行了校对,要记录得非常清楚。这是为了不让经文变成伪经,当后人有疑问的时候,可以有据可查。

密法在藏区就这样兴盛开来,阿底峡尊者的赞叹,仁千桑波大师的赞叹,藏地译经代代相传,后来在阿里古格王朝时期,又有大规模翻译印度佛法的过程。一代代高僧大德们的努力,造就了藏传佛教完整的佛学体系。

下一篇:上师即是佛

如果觉得资料对您有用,可随意打赏。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

发表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