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子行三十七颂》:四法

2017-06-02 藏传法师

Hi 陌生人你好!

繁体 推荐 纠错 目录 说明

返回到上一页 存储网页 随机浏览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殊胜的菩提心!

菩提心的学处六波罗蜜多,六度,前面已经讲了布施度、持戒度、忍辱度和精进度这四个,现在讲第五个禅定波罗蜜多——禅定度:

已知具寂之胜观 能断一切烦恼障

远离四处无色心 修习禅定佛子行

这里说到修禅定时,一心一意地专注于禅定这样的一个状态,这样的寂止能够断除一切的烦恼。我们知道三界,也就是欲界、色界、无色界中,从世间的角度,当中最有禅定能力的应该是无色界的众生。相比之下,我们人道的烦恼障非常粗大,心根本静不下来,很难真正地寂止。我经常也说要先修加行,要次第地修出离心、菩提心,资粮道一定是要修的。这以后我们才能达到无思维的禅,因为欲界众生的烦恼粗大。色界众生虽然还是有身体的障碍,但比起欲界众生更细一点了,烦恼也更轻一些了。到了无色界的四处是什么样子的状态呢?比欲界、色界更提升一步了,烦恼是非常非常细微了,很容易达到寂止,修行禅定是非常非常容易的一件事情。但是我们要修习的波罗蜜多的禅定,是要远离欲界、色界和无色界,所有三界的烦恼都能够清净,这里提到的寂之胜观是指什么呢?寂止了达到胜观,胜观不是指见到佛了,也不是指观到菩萨了,胜观是达到空性的境界了。这样的寂止与胜观,这样的禅定不断地修行,这就是佛子行。

这里我简单讲一下修行的方法。我们从皈依佛门开始,接着是基础的修法,再后是禅定的修法——寂止、胜观,最后呢感悟空性境界而成佛。是这样子的一个层次,所以寂止胜观是一定要学的。

《佛子行三十七颂》是总结了所有的道理,对于我们智慧浅薄的人来说,一定要系统地去学习才好。像六波罗蜜多在《入菩萨行论》中有非常详细的内容涉及,还有下面讲的智慧波罗蜜多学处,五部大论有波罗蜜多部,还有《心经》《金刚经》《中观论》等等,都是可以系统地学。

这里我觉得“禅定”这个词需要大概地解释一下。有些人认为禅定就是打坐,打坐了就是禅定了,其实未必是这样子。禅定是一个概括性名字,里面其实包含了很多很多的修法:从皈依开始的所有修法其实也叫禅定,这叫有思维的禅,比如说我们修外四加行的“人身难得”、“生命无常”、“因果不虚”、“轮回过患”,前行修法的菩提心、忏悔罪业、上师瑜伽等,都叫有思维的禅。在有思维的禅基础打好以后,就可以达到无思维的禅了。

修行是一个过程,刚开始就要达到无思维的禅是很难的。很多人说“我心静不下来怎么办啊”,“我念半个小时经胡思乱想,思想非常浮躁,波动很大,根本静不下来。”我们贪嗔痴的烦恼太粗大了,所以必须要从基础修法开始,一层一层地破除,先断除粗大的烦恼,先用有思维的方式,从加行修法开始,才能有效果。

很早以前有善根深厚的人,福报也大,可能不用这样一步一步去修,可能听几句佛法,就能证悟空性的境界,像六祖慧能这样的人可以说以前就是万分之一了。现在的人没那么好的福报,所以一定要从基础的修法开始,在打破了粗糙烦恼这第一个层次,也就是第六意识之后,就会到达阿赖耶识的层次。阿赖耶识是梵文,翻译过来的意思叫藏识,宝藏的意思。在阿赖耶识的层面,我们就能够达到无思维的禅了。为什么叫做藏识呢?其实它并没有达到空性的境界,也没有完全消除所有的烦恼,它是一个所有善恶的种子,很多很多这样概念的种子藏在这样一个层面,所以像宝藏一样。这个层面的时候,比如说无色界的状态,虽然有烦恼,但是非常细微了,可以达到无思维的禅。无思维的禅就是四禅八定等这样的禅定方法,但是除了佛教修行人之外,外道修行人也是有的,但是他们没有出离心或菩提心这样的基础。如果没有这些基础出发点,即使修到这样无思维的四禅八定,跟解脱也没有太大关系,不一定能解脱。所以,解脱的话,一定要在出离心和菩提心的基础上,然后修无思维的禅这样子。其次,当阿赖耶识,也就是藏识这样的一个层面被打破后,那就是胜观了,就可以达到空性的境界了,获得一地菩萨以上这样子的成就,离成佛就非常非常近了。在打破了第二个藏识的层面后,达到什么样的一个层面呢?叫做如来藏,密法中也称佛性、光明,禅宗的话叫做大彻大悟。我们现在的修行人,说要顿悟是有一定难度的,最适合的就是渐悟,渐门非常重要,只有逐渐逐渐这样去修行,这样子的渐悟是有可能的。有些人根本不从基础的修法开始,就想着自己要顿悟,能这样成就的可能性很小很小。所以,我们应该按照这样三个层面样去修行,最后达到佛性也好,如来藏也好,就是光明的境界,就是成佛了。

总之,禅定波罗蜜多讲的禅定指的是空性的禅定,是寂止与胜观这样的境界。最后是智慧波罗蜜多——智慧度:

若无智慧以五度 不得圆满菩提果

故具方便离三轮 修习智慧佛子行

智慧增长

智慧度是六波罗蜜多中的最后一个,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如果没有智慧波罗蜜多,那么以上讲的五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等,如果只修这五个的话,是没有办法证悟菩提,不会得到圆满菩提果。所以应该用三轮体空这样一个方法。什么叫三轮体空?简单讲就是修行者、修行的对境、修行的目的,所有的而空。这样子三轮体空去修习智慧波罗蜜多,就是佛子行。

在六波罗蜜多中,智慧波罗蜜多是最为重要的,就像一个人的眼睛和心脏一样。三轮体空的智慧,那就是空性的境界了,除此之外不算智慧般若波罗蜜多。

无论世间法还是出世间法,方方面面来说这个智慧是极为重要的。对一个人来说,仅仅有一个很好的善心,有非常好的慈悲心是不够的。如果没有智慧的话,这个善心、慈悲心是没有用处的。比如说一个人说自己有一百块钱,就是想帮助众生,如果没有一个比较好的智慧的话,可能就被别人忽悠没了,实际帮不到别人,就浪费了;而如果有了智慧的话,运用得当,可能这一百块钱的作用就很大,有可能救了一条众生的生命了,有可能一个人几天的生活有着落了。所以只有一颗善心是没有用的,有智慧是非常重要的。

还有一点,修行佛法需要方法,一会学这个,一会学那个,到头来什么也没学到,学了一辈子也没有成就。有智慧的话,学这一点是有效果的,学那一点也是有效果的,这样子累积起来,慢慢离成就就不远了。

从世间的角度讲,第一当然是命运的安排,但是智慧也是非常重要的,有了智慧才能做好事,才会成功。对于解脱轮回、获得菩提果位来说,智慧就更为重要了。学会三轮体空的修行,才能达到空性的境界,才能证悟,才能成菩萨、成佛。

修行者、修行的对境和修行的方法,在每一个波罗蜜多都有,比如说布施,有布施者、布施的东西、布施的目的,这些都达到空性的境界,那就是了义的布施。对于修菩提心来说,胜义菩提心就是指处于三轮体空这样子的一个空性的境界,如果还有分别心,没有远离执著的话,那就不是胜义菩提心了,只是世俗菩提心,也就是不了义的。就像戒律,最清净的戒律是什么呢?就是没有执著。如果我们想到“哎呀,我受戒了,戒律有了,这个能做,那个不能做,”这是初步的修行,最后要达到的目的是什么呢?就是根本没有分别念了,没有执著了,空性的境界了,这是最清净的戒律,这是真真正正最好的戒律,三轮体空的戒律。忍辱就更不用说了,刚开始要修忍辱确实有对境,最后达到无怨心,没有怨言,三轮体空,自然而然一切都是很好了,很方便了。

以上六波罗蜜多大概已经讲完了,我们记住后、学会了,就要把它们运用到自己的生活当中,这样一切的修行就会圆满。佛菩萨的教言可以归纳为六般若波罗蜜多,修行的方法也都包含在里面了。

菩提心的学处第一个六波罗蜜多讲完了,下面是第二个学处——四法,这是佛经显宗所讲的,第一法是:

若不细察己迷惑 以法形象行非法

是故恒察己过失 断除其是佛子行

如果不仔细地观察自己的行为或者自己的心,就可能以修行的形象而实际做出非修行的事情。因此要经常地观察自己的过失,这里的过失指的是自己的分别念或分别心,断除自己的过失是佛子行。这是第一法。

无论出家在家,修行人其实很容易犯的一件事情,就是自以为是个修行人,实际所做的事情或所想的事情呢,可能不是如法的,可能都是自己的分别心。所以我们经常要观察自己心相续中的念头是不是如法的,观察自己所做的事情是不是如法的。这种观察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不观察的话,那么永远都只有向外看别人的眼睛,而没有向内看自己的眼睛。每次有人皈依的时候,我经常要说:从现在起皈依佛门了,一定要有改善。怎么去改善呢?第一个方面就是闻思修佛法,建议像《普贤上师言教》、《解脱庄严论》或者是《慧灯之光》等这些具格具德的菩萨们所讲出来的教言。第二个方面呢,我也让大家念一些心咒,或者念某部经,这样布置了功课。有了修行的方法,然后平时观察自己,一定要有改善才行。如果没有改善,还是停留在刚皈依的时候,没有一点进步,甚至有可能比皈依时候还差,烦恼更多了,那就是说明我们确实没有观察自己,没有认真地去学习佛法,只是把佛法当成一个外在的学问而已,没有把它修到内心当中去。所以,应该把所学、所修、所念的这些应该修到、学到自己内心当中去,去改善自己,这样才会有修行的成就。

因此,观察自己的言行举止,尤其是观察自己心的念头,对于一个修行人来讲是非常重要的。修行佛法不是练武功,也不是练技巧,而主要是修心,要把自己改善成像佛菩萨一样的,是往这方面去努力的。我们皈依佛门不只是一个信仰,应该学习佛菩萨的教言,往这方面去努力地改善,提高自己的境界。修行大乘佛法更需要观察自己,颂词中说“以法形象行非法”,一个人皈依佛门这么多年,或者出家这么些年,但是呢,所行的事情可能不是佛法,不如法,这是非常容易产生的。所以观察自己、改善自己真的是非常非常重要。

下面是四法中的第二法:

以惑宣说佛子过 以彼减弱自功德

故入大乘士之过 不宣说是佛子行

如果我们作为大乘佛法的修行者,因为自己的烦恼或者嫉妒引起,而宣说别的佛子的过失,这样的话,会减弱自己的功德。因此入大乘佛法的行者,不应该宣说别的佛子的过失,这就是佛子行。

包括出家僧众和在家居士在内的任何修行人,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就是当别人说自己修行得比较好时先生起了傲慢心,然后看到其他修行比较好的人时,就会看这个人,或者这位佛子,这里不对了,那里不对了,并且很容易在嫉妒心和怨气下公开说人的过失。所以,作为一个大乘佛法行人,应该时刻以恭敬心来对待他人,像前面菩提心的修法中也讲了这个道理,应该以恭敬心,而不是以嫉妒心和攀比心。以分别心去宣说别人的过失,这样就不对了。这个四法都是修行人最容易犯的错误,所以这里列出来,我们应该也重视起来,检查自己有没有这样的行为,观察心相续中有没有嫉妒别人,会不会攀比某人。

今天就讲到这里,大家一起回向!

下一篇:《佛子行三十七颂》:四法与正念正知

如果觉得资料对您有用,可随意打赏。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

发表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