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没有福报?看看高僧大德是怎么珍惜的吧

2022-10-26 汉传法师

Hi 陌生人你好!

繁体 推荐 纠错 目录 说明

返回到上一页 存储网页 随机浏览

【许云老人的善行】

当时,117岁的高僧徐云每天都到工地和开荒的地方去,亲自指导,接待各方人士。傍晚六点,他去禅堂讲经。八点钟后,他开始浏览来自世界各地的信件。有时一天有一百多封信,他的老人必须一封一封地看。如果是重要的信,他会亲自回复;如果是一般的信,如果他解释了意思,我们会回复。一般都是半夜12点左右才休息。我凌晨2点起床,再次冥想。打到第四板才起床洗脸,也就是三点半左右。

他不用牙刷牙膏,只用温水洗一口水,然后吐在毛巾上。他先洗眼睛,然后洗整个脸。他说,这样洗可以预防眼疾,增加视力。洗完脸,你去佛前拜佛,然后回床上打坐。这时候,我们开始去晨曦寺。在早殿后面稍作休息后,众人听到砰的一声,就往狱厅走去,到早殿。

那时,山上的生活非常艰苦,几乎没有开发的田地和收获的小米。因为红薯粗,收成好,所以7月到次年3月是吃红薯的季节。红薯的叶子和树枝是我们的配菜。有时候,连红薯的根和叶都没有,我们就把咸盐炒一下,加到粥里吃。我每天早起吃的粥,就是一点点米饭混了很多红薯。午餐呢?那时候老师们虽然吃的很多,但也只是随便做点小菜,有青菜就不错了。晚上没有米饭和面条,只有一些红薯或者土豆煮着放在大厅里。想吃药石的可以自己弄点,但是很少有人吃。

老和尚吃的粥和菜,都是我们从大茅屋里弄出来的,跟大众师傅吃的一样。如果没有客人,他从不多加一道菜。他老人家的俭朴生活,我们仍然记忆犹新。

云居山很高,海拔1100多米。冬天气候很冷,低至零下十七八度。地窖里收的红薯,受不了冷空气,皮都是黑的。煮熟后,它们尝起来很苦。

有一次和齐师傅在老和尚家喝粥,拿到又苦又涩的红薯皮,就挑出来放在桌子上。老和尚见了也不作声,但他老人家吃完粥,拿起红薯皮,一声不响地全吃了。当时看到那一幕,我们俩都感到羞愧和难过。从此我再也不敢不吃红薯皮了。

事后我们问他:“你都这么大了,那些红薯皮还这么苦!怎么还能吃?”老和尚叹了口气,对我们说:“这是粮食!只能吃,不能糟蹋。”

又一次,江西省宗教事务厅厅长张先生来到山上看望老和尚。老和尚自己加了几个菜,请他吃午饭。张主任永远是家人,不懂得珍惜祝福。当他吃饭的时候,他把几粒米掉在了地上。老和尚看到他们没有说话。饭后,他弯下腰,一颗一颗地从地上捡起米饭,放进嘴里吃。弄得张局长满脸通红,很不舒服。他再三劝老和尚:“老和尚,饭掉地上弄脏了,不能吃。”老和尚道:“不要紧!这些都是五谷杂粮,一粒都不能倒。”主任说:“你老人家的生活要改善!”老和尚答道:“就是这样。我已经好了。”

老和尚身体很好。除了两碗粥,他有时早上还吃些土豆。中午吃两碗饭。有时候晚上吃一小碗面或者一点粥。听他说:他开始晚上吃药,是在云门事件之后。在此之前,他老人家中午以后就没吃过饭。

他的牙齿很好。记得有一次,一户人家送了些炒蚕豆上山。老和尚看到我们在吃,他也想吃。我们说:“这个东西很硬。你老人家的牙行不行?”他一言不发,拿起蚕豆吃了起来。他们吃得比我们快,这让我们很惊讶。

他老人家很节俭,珍惜福报。他睡的草席破了,要我们帮他用布补。不久后,它又在同一个地方断了,无法修复。我们告诉他,我们想把这个草席拿到常住地换一个新的。那时候一个草席才两块钱左右。没想到,他老人家大叫一声:“好福气!享受待在新垫子上的感觉。”我们都害怕安静。

不管是冬天还是夏天,他老人家都只穿一件烂夹克,也就是一件补了又补的长衫(成龙父子称之为东拼西凑)。冬天加一件棉袄,夏天只穿一件单衣。

老和尚经常跟我们说,“修智慧一定要懂事,修幸福不如珍惜幸福。”意思是你打坐的时候一定要明白真相,真相是道路的开始。如果你想在冥想中努力学习,但是你不能清楚地理解冥想的真理,那么你的时间将很难被利用。所以古人说:“修行没有别的路,识路是关键;知道则同死。”至于珍惜福报,和尚有钱在情理中修炼。其实“没有比珍惜幸福更好的受益方式”,就是珍惜生命中所有的福报。他经常告诫我们的年轻一代说:“珍惜你的幸福!既然你能遇到佛法,跟我一起修行,可能是你过去修了一些福报。但是如果你毫不犹豫地享受你的幸福,你将成为一个没有幸福的人。就好像你过去做生意赚了钱,存到银行。如果你现在停止努力赚钱,只顾自己享受,花光所有的银行存款,再继续下去,你会负债累累。”

所以老和尚对我们要求很严格。我觉得我们现在出家是有福气的。在生活上,衣食住行比过去丰富了很多倍。所以在这个祝福中更要注意珍惜祝福。有加持的人,修行会更顺利。如果没有德行,无论你采取什么样的修行,都会有各种各样的阻碍。

古德曰:“道高,龙虎相敬,德重。”是真的。在云居山,老和尚不仅经常去上课给大众大师们讲课,还以身作则,在生活的各个细节中用实际行动教育大众。现在回想起来,我们真的很惭愧。所以善识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是我们后人的榜样。(邵云大师)

【印光祖师惜福的事迹】

印光大师一生,于惜福一事最为注意。衣、食、住等,皆简单粗劣,力斥精美。民国十三年(1924),余至普陀山,居七日,每日自晨至夕,皆在师房内观察师一切行为。师每日晨食仅粥一大碗,无菜。师自云:“初至普陀时,晨食有咸菜,因北方人吃不惯,故改为仅食白粥,已三十余年矣。”食毕,以舌舐碗,至极净为止。复以开水注入碗中,涤荡其余汁,即以之漱口,旋即咽下,惟恐轻弃残余之饭粒也。至午食时,饭一碗、大众菜一碗。师食之,饭、菜皆尽。先以舌舐碗,又注入开水涤荡以漱口,与晨食无异。师自行如是,而劝人亦极严厉。见有客人食后,碗内剩饭粒者,必大呵曰:“汝有多么大的福气,竟如此糟蹋!”此事常常有,余屡闻友人言之。又有客人以冷茶泼弃痰桶中者,师亦呵诫之。以上且举饮食而言,其他惜福之事,亦均类此也。(摘自《略述印光大师之盛德》)

【宣化上人惜福的事迹】

有三个***青年比丘来万佛城挂单,因为万佛城大斋堂吃的菜多半都是超市清理出去已开始变质的菜,在食用时只要不烂的菜叶子、菜帮子都不会扔掉。上人说万佛城的宗旨是:人取我予,人弃我取。有一天中午,用斋后大众准备离去,三位***比丘忽见宣公上人来到面前,急忙合十施礼。上人满面含笑,用眼光看着他们用过的餐盘中有嚼过吐出来的几口莱,问道:“菜不好吃吗?”其中一位比丘回答:“菜叶硬了些,嚼不烂。”上人听后笑眯眯地用手捏起嚼过的菜放进自己的口中,嚼了嚼咽了下去,笑着说:“我还可以。”三位比丘和周围的弟子都惊讶地瞪大了眼睛盯看上人,上人又把另两个盘中嚼过的菜全放进口中嚼着咽了下去,然后说了句:“能吃的就不要浪费。”当宣公上人走出斋堂时,身后跪下了一片徒众。

就餐巾纸的使用来说,上人使用时先从边缘开始,然后将用过的部位叠起来,下次使用时从叠起的地方使用,然后再叠起来,再使用时仍是如此,直到用完。有时一张纸用两天也是有的。当师父问上人为何要这么节省时,上人说自己没有那么大的福报,不敢浪费。又有一次师父曾见病中的上人在弟子劝说下喝过半玻璃杯麦片粥之后,两次用开水涮杯后喝了下去,最后又加上一点开水涮杯漱口后又咽了下去。当问上人为何将漱口水也要咽下时,上人说牙缝里也可能有粮食,不可以浪费,自己的口又不脏。

【弘一大师的惜福】

弘一大师是当代著名的律藏大师,他的惜福思想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我们即使有十分福气,也只好享受三分,所余的可以留到以后去享受。弘一大师有一年在厦门南普陀寺给出家人作开示时,劝他们“发大心”,以各人自己的福气,“布施一切众生,共同享受,那更好了。”

弘一大师认为,我们纵有福气,也要加以爱惜,切不可把它浪费。为什么呢?“末法时代,人的福气是很微薄的,若不爱惜,将这很薄的福享尽了,就要受莫大的痛苦,古人所说‘乐极生悲’,就是这意思啊!”弘一大师小时候,看见父亲请人写了一副大对联,录清朝刘文定公的句子,高高地挂在大厅的抱柱上。上联是,“惜食,惜衣,非为惜财缘惜福”。他哥哥时常教他念这句子,念熟了,以后凡穿衣或饮食,都十分注意,就是一粒米饭,也不敢随意糟掉。弘一大师的母亲也常常教他,身上所穿的衣服要时时小心,不可损坏或污染。他母亲和哥哥怕他不爱惜衣食,损失福报以致短命而死,所以常常这样叮嘱着他。弘一大师五岁没了父亲。七岁练习写字,拿整张的纸瞎写。他母亲看到,正颜厉色地说:“孩子,你要知道呀,你父亲在世时,莫说这样大的整张的纸不肯糟蹋,就连寸把长的纸条,也不肯随便丢掉哩!”

弘一大师所受的家庭教育,深深地印在他脑里,后来年纪大了,也没有一时不爱惜衣食。出家以后,一直还保守着爱惜衣食的习惯。他脚上穿的一双黄鞋子,还是一九二○年在杭州时候,一位打念佛七的出家人送给他的。他每晚用的棉被子,还是出家以前所用的。他有一把洋伞,是1911年买的。这些生活用具,破烂了,就请人用针线缝缝,当新的一样使用。除了所穿的小衫裤和罗汉草鞋一类东西,须五六年一换之外,他的一切衣物,大都是在家时候或是初出家时候制的。

常有人给弘一大师送好的衣服或珍贵物品,他大半都转送别人。他说,“因为我知道我的福薄,好的东西是没有胆量受用的。又如吃东西,只生病时候吃一些好的,除此以外,从不敢随便乱买好的东西吃。”

文:97su.cn

下一篇:智者大师:对“净土第五疑惑”的解答(一)

如果觉得资料对您有用,可随意打赏。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

发表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