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之情 皆有宿世因缘 其中有什么启示?

2017-04-20 汉传法师

Hi 陌生人你好!

繁体 推荐 纠错 目录 说明

返回到上一页 存储网页 随机浏览

印光大师法相(资料图)

在《法灭尽经》上说:“末法时代,《楞严经》先灭。其余经典,逐渐而灭。”如果楞严经不灭,正法时代就现前。由此可见《楞严经》之重要性。《楞严经》的全名为《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或简称为《大佛顶首楞严经》,佛说该经的直接因缘为,阿难化缘时,遭摩登伽女之母以咒摄入淫室,戒体快要被毁坏时,佛陀令文殊菩萨持楞严咒前往救护阿难,将阿难与摩登伽女带回。

阿难自恨道力未全,请佛宣说奢摩他、三摩提、禅那等诸佛如来得成菩提之最初方便。由此可见,摩登伽女是理解《楞严经》心要的关健性人物之一。

在《摩登伽女的启示》一文的第一部分中,我们讲述了摩登伽女与阿难的故事。这则故事给我们如下八个启示。

*男女之情,皆有前世因缘

佛陀告知诸比丘,摩登伽女对阿难一见钟情,死心塌地,单从现世因果来讲,摩登伽女是疯子,阿难是傻子,看起来毫无道理。但从三世因果来说,确是合情合理的。佛陀以其神通了知,摩登伽女在以前五百世中都是阿难的妻子,而且每一世都相敬如宾,互敬互重。更有趣的是他们俩都是好的佛教徒。所以今世一见钟情,非常亲切,显得与众不同,难分难解。

佛陀在告诫人们人身难得时说,"吾从无数劫,往来生死道,舍身复受身,不离胞胎法。计我所经历,记一不记余。纯作白狗身,积骨亿须弥。以利针地种,无不值我体,何况杂色狗?其数不可量。"尽管人生难得,但三大阿僧只劫中,做人的机会也不少,我们在坐的大家曾经不知做了多少次人家的媳妇、丈夫、兄弟与姐妹。

今生若有缘相见,自然感到份外亲切。首先见到的可能又成就了另一段夫妻因缘。因此俗话说得好,"十年修得同舟渡,百年修得共枕眠"。因此今生最终能成眷属,实在不容易,理应珍惜。这是摩登伽女与阿难的故事给我们的第一个启示。

前世姻缘(资料图)

但人这一辈子,有机缘见到前世亲人、甚至是多世夫妻的机会应该不会太少,所以不少人见到某些人时有相见恨晚之感觉,道理就在于此!有些人可能在今生今世会遇到很多前世有缘份之人,但作为一个有教养之文明人,总不能见一个爱一个,以免造孽。否则今世会烦恼无穷,苦海无边,来世还要受苦,实在是不聪明之极!这是摩登伽女与阿难的故事给我们的第二个启示。

也许有人会问,今生为人,若遇不到有缘之人,那会怎样?若遇不到有缘之人,也许会独身、或者出家,所以当今独身之人也不少,就是一个最好的见证。若无缘,即使勉强结成眷属,在一般情况下,婚姻也不会快乐。这是摩登伽女与阿难的故事给我们的第三个启示。

如何才能化解这种不愉快的结局呢?对婚姻不圆满的夫妻来说,两方首先应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勇敢地面对存在的问题,倾心相谈,然后双方都要加倍努力,珍惜、关心、尊重对方,两方不融洽的关系就一定能得到改善。其次对于那些仍然没有找到理想对象的人来说,若想尽早结束独身的生涯,就要广结善缘。喂麻雀的故事最能说明这一问题。

唐朝时弟兄两一起出家,师兄老实木讷,不会讲法,但讲法时听众很多;而师弟自幼聪明好学,精通经教,善于说话,但讲法时无人来听他讲法。师弟感到非常迷茫。于是便去问一位有道高僧。这位高僧开导他说,"听你师兄讲法的人多,那是因为他前世结了很多善缘;听你讲法的人少,那是因为你前世结的善缘少。"这位师弟请教说,"那么,今世怎样才能多结善缘呢?"高僧说,"若要快,从现在开始,你每天多喂麻雀就可以了。"

听了高僧的开导,师弟三十年如一日,每天坚持喂麻雀。二十年后,师弟再次升座讲法,有几千人来来听他讲法,而且都是年青人,二十岁左右。高僧开导说,"这些年青人都是你喂过的麻雀转世投胎而来,所以来护你的法。"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即使无缘,只要今世广结善缘,就一定能遇到有缘人,这是摩登伽女与阿难的故事给我们的第四个启示。

*爱欲为生死之根本

在八万四千种烦恼中,以贪瞋痴为其首,称之为三毒;在三毒中,而贪欲又为三毒之首,而贪欲中爱欲最难断!当我们接解事物时,由于人类无始以来的无明,一念妄动而产生三种感受:喜欢、不喜欢和舍受。当我们喜欢一件事物时,接下来的一种思维就是想据为己有,贪心自然而产生。

贪心生起之后,我们本来清净之心就被贪污染而成为贪心,自利之心随之而产生了。这使得一个人的思维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我们的思维再也无法客观了,而是以自我为中心,以自己的私利为半径划圆。我们为自己筑起了一道墙,墙内是对他有益的事或话,墙外是客观存在的事实,现实的世界。

由于我们的心受到贪的污染,这对我们观点的形成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它制约我们的视野,制约了我们自由观察客观世界的能力,我们眼中的世界从此再也不是客观世界的全部,而是局部,并且带有强烈的个人意义色彩。我们本能地希望看到或听到墙内对我们有利的事或人,我们无视墙外和我们无关或对我们无益的客观世界。

所以说,这时我们所看到的外部世界再也不是世界的全部,而是局部,即墙内的世界,而对墙外广阔的空间却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这时我们真的成了井底之蛙,看问题时非常片面。若是色迷心窍,往往使人迷失心智,走向极端,干出非常荒唐之事。庄子试妻的故事最能说明这一点。

庄子击缶(资料图)

有一天,庄子在山上遇到一名女子,蹲在新坟前,拚命摇扇,好像要把坟上湿漉漉的土煽干。庄子不解她的用意,便开口问她。她表示,坟中葬的是他丈夫,丈夫临终遗言,要等坟上土干后,她才可以改嫁。她等不及了,于是猛煽坟土,让它快干,好追寻第二春。

庄子想到世间居然有此薄情的女子,感叹不已。继而想到,自己的妻子会不会也这样呢?疑心病起,便想试探。庄子的太太姓田,我们称她田女士吧。夫妻平日感情甚笃,庄子为考验他妻子的忠贞,决定装死试探。 听说庄子急病而亡,包括亲友等四方人士,许多人前来吊唁,其中来自楚国的王孙,长得英俊潇洒,位尊多金,他见田女士新寡,楚楚可怜,便追求她。田女士不堪诱惑,爱上王孙。

当晚,酒酣耳热之际,王孙突然心脏病发,命在旦夕。 田女士吓得惊慌失措,急问王孙如何是好,王孙忍着痛楚,告诉田女士,要用死尸的脑浆才能起死回生。 死尸到哪找,总不能去掘墓吧?田女士转念一想,丈夫不是刚死吗?现成尸体,不用白不用,从前的夫妻恩义,此时早已抛诸脑后,她竟然拿着斧头,劈开丈夫的棺木,准备取出他的脑浆做药。 不料劈开棺木,庄子居然复活。田女士羞愧得无地自容,自缢身亡。

同样,摩登伽女见到阿难后,便如同吃了迷魂药。为了嫁给阿难,不惜把自己心爱的头发都剃掉。现实生活中,有些人为情所苦,干出很多傻事,甚至心甘情愿地结束自己的生命。由此可见,爱欲能让人滞迷到何等的程度!这是摩登伽女与阿难的故事给我们的第五个启示。

佛陀因此告诫阿难:"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慎勿与色会,色会即祸生。得阿罗汉已,乃可信汝意。"

摩登伽女迷恋阿难(资料图)

迷恋爱欲不仅给今生带来无限的苦恼,而且又有来世报。《楞严经》云:"一切众生,从无始际,由有种种恩爱贪欲,故有轮回。卵生胎生,湿生化生,皆因淫欲而正性命。是故众生欲脱生死,免脱轮回,先断贪欲,及除爱渴。若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淫则不随其生死相续。汝修三昧,本出尘劳。

淫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若不断淫,必落魔道。必使淫机身心俱断,断性亦无,于佛菩提,斯可希冀。"由此可见,爱欲是痛苦、生死之根本。这是摩登伽女与阿难的故事给我们的第六个启示。

*不净观为对治爱欲的法门

《华严经》云:"菩萨若离女色,即得亲近诸善知识,复令众生因此离欲,皆住最胜解脱法门。"《佛说四十二章经》亦云:"人怀爱欲,不见道者,譬如澄水,致手搅之,众人共临,无有睹其影者。人以爱欲交错,心中浊兴,故不见道。汝等沙门,当舍爱欲。爱欲垢尽,道可见矣。"由此可见,远离爱欲是修道之前提。

佛陀教导很多去除爱欲的方法,最著名的是"不净观"。若能善用不净观,有染着的爱欲就会消灭。 不净观(不净想)为五停心观之一,即观想自他肉体之肮脏、龌龊,以对治贪欲烦恼之观法。人的尸体随时间而变化为丑恶之形状,故在诸经典中皆举有多种不净之观尸法,以治贪欲之心,今列举如下:

(一)据《禅法要解》卷上载,若淫欲多者,应修习二种不净观。即:(1)观死尸臭烂不净,取此不净之相,至闲静处以自观不净。(2)虽眼不见死尸,然从师受法而忆想分别,自观身中充满发、毛、涕、泪、汗、垢、痰、耠等三十六种不净物。

同书又举出修习不净观能对治众生对于色、形容、威仪、言声、细滑、人相等六种欲望之执着,且将不净分为厌恶之不净与非厌恶之不净二种。对于执着前五种欲望者,令观厌恶之不净;对于执着人相者,则令观白骨人相。又观死尸为不坏,能断除威仪、言声二种欲望,观死尸为已坏,则悉断六种欲望。

(二)据《大毘婆沙论》卷四十所举,随观行者之意乐,而有乐略、乐广、乐广略三种之别。又于此三种观法之过程中,各明示初习业位、已熟修位、超作意位等三位,及其观行之次第。举乐略观为例,即:

(1)先往冢间观察死尸之青瘀等相,复以胜解力移属自身,即观想自身青瘀乃至骨锁,于骨锁中,次第观想足骨、腿骨、胫骨、膝骨、髀骨、臗骨、腰骨、脊骨、胁骨、髆骨、臂骨、肘骨、腕骨、手骨、肩骨、项骨、颔骨、齿骨、髑髅等,凡此种种,一切皆称初习业位。

(2)于骨锁中,先观足骨、腿骨等,乃至后观髑髅,复于其中除半观半,复除一分,唯观一分,凡此种种,一切皆称已熟修位。

(3)以胜解力观察如此之不净相,遂系念于眉间,湛然而住,复转此念入身念住,辗转乃至入法念住,凡此种种,一切皆称超作意位。

(三)据《俱舍论》卷二十二载,修不净观可对治显色贪、形色贪、妙触贪、供奉贪等四种贪。即:(1)缘青瘀等之相以修不净观,可对治显色之贪。(2)缘死尸被鸟兽所食等之相以修不净观,可对治形色之贪。(3)缘虫蛆等之相以修不净观,可对治妙触之贪。(4)缘死尸不动等之相以修不净观,可治供奉之贪。此外,若缘骨锁以修不净观,则因骨锁中无四贪之境,故能对治上述之四贪。

当摩登伽女迷恋上阿难后,佛陀善巧方便,运用的就是不净观,循循善诱,使得摩登伽女观察到原来阿难的身体一样这么脏,那还有什么可以爱的?从此爱念、贪念都消除了,顿然开悟,真的出了家,证了初果。由此可见,爱欲对人的生心确实有很大的影响力,但也不是不可以克服,不净观是对治贪爱的法宝。这是摩登伽女与阿难的故事给我们的第七个启示。

*闻思修并重

般若由修而得,修由思得,思由闻得,由闻、思、修入三摩地,而得到现证三摩地,是真正的智慧。所以归根结底,智慧由多闻来,欲得智慧,就要多多听闻,看经、研究、听讲经、听开示,所以说:"修闻增(长)智慧"。闻思修是修学佛法的程序。不听闻佛法而盲修瞎练,修如盲人提瞎马,半夜临深池,是非常危险的,又如人生病后,不看说明书或不听医生劝告而乱吃药,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非常危险,所以听闻佛法很重要。

闻思修并重(资料图)

思的重要性有二。其一听闻佛法后,必须思考,看看所听闻的法是否是正真的佛法。其二,看看听闻的佛法是否适合自己的修行。犹如人生病后,看了说明书后,思考一下药是否对症。修是最重要的,因为犹如病人生病后只看说明书而不服药,病永远也无法好。

同样,听闻的佛法再多,若无实践,仍无法深受法益。阿难尊者就是一个最好的例证。阿难虽然多闻,但是遇到摩登伽女,仍不能免脱摩登伽女之难。故《楞严经》四卷云:“虽复忆持十方如来十二部经清净妙理,如恒河沙,祇益戏论,汝虽谈说因缘,自然决定明了,人间称汝多闻第一,以此积劫多闻熏习,不能免离摩登伽难。”又曰:“汝虽历劫忆持如来秘密妙严,不如一日修无漏业。”

当然,摩登伽女与阿难的故事并非证明我们不应该多闻,而是闻的成分过多,修证的成分不足。若多闻是病,佛就不应该说法了。所以我们应该有所认识,真正的智慧,并非只是听一听即可的。不听闻而要想得到智慧,恐怕是没有那回事的。龙树菩萨说:井里有水,若我们拿根绳子吊了水桶放下去即可汲出水来;就好比我们现在必须假借水管马达,方可抽出地下水,否则即使干渴而死,地下有水,我们仍是吃不到,所以我们不能说只要有水就好,其它东西是无用的。

千经万论,没有说过不需要经过听闻即可开悟的。我们现在的毛病,是听而不修。每部经都是教人修行。譬如《阿弥陀经》,即开示我们念佛法门。由于我们不照着去做,以致于听与修,变成了两回事。由此可见,闻思修三位一体才是去除我们心灵上尘垢的重要法宝。这是摩登伽女与阿难的故事给我们的第八个启示。

下一篇:如何才是一个合格的佛教徒?这六条说到容易做到难!

如果觉得资料对您有用,可随意打赏。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

发表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