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抑郁 佛法给人以生存的勇气

2016-09-28 汉传法师

Hi 陌生人你好!

繁体 推荐 纠错 目录 说明

返回到上一页 存储网页 随机浏览

佛法是真正符合人性的生活之道

文:圣凯法师

一、佛法能给现代人以生存的勇气

佛法不仅是战胜现代文明所带来的异化、内心分裂和精神颓废的良药,而且能给现代人以生存的勇气,因为佛法是真正符合人性的生活之道。

世界卫生组织将2001年4月7日世界卫生日的主题定为“精神卫生”,还提出了“消除偏见,勇于关爱”的口号。在一些报纸上面,赫然地登着“精神疾病——新世纪头号杀手”的文章,向人类预示着“精神疾病”时代的到来。

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精神卫生中心在2009年公布的数据,我国各类精神疾病患者人数在1亿人以上,重性精神病患人数已超过1600万人。也就是说,每13个人中就有1个是精神疾障碍者,不到100个人中就有1个是重性精神病患者。在各种重性精神疾病中,精神分裂症的患病率最高。在轻性精神疾病中,神经症的患病率最高。

专家估计,最近几年我国重性精神病的发病率还会上升。

如果按照国际通用的衡量健康状况的“DALY”指标来评价各类疾病的总体负担,我国各类精神疾病约占疾病负担的1/5,在疾病总负担的排名中居首位。根据预测,进入新世纪后我国各类精神卫生问题将更加突出,在2020年的疾病总负担预测值中,精神疾病仍将排名第一。精神疾病成为新世纪的“头号杀手”的新闻,并不是耸人听闻。

你是自己最大的敌人

精神疾病的产生来自思想与感情的误区与缺陷,所以对于精神疾病的治疗关键在于对精神的控制与调节。人类作为有情众生,其特点便是有感情。

几千年来,占支配地位的观念一直认为情感虽是人的本能之一,但它是理性的异己力量,必须由理性来驾驭。但是到了现代社会,人们受科学技术的巨大力量迷惑,一味张扬理性而贬斥、压抑情感,走向了唯科学理性主义。

对此,后现代主义认为:以理性支配感情,只能使人成为丧失个性的、无血无肉、无感情的抽象的人,从而压抑了人的具体性、个体性。

我们总是很难想象,当你面对一件难以处理的事,不能如心所愿的时候,或者处于耗尽崩溃时,你会想到佛法的智慧吗?也许你只会说“我完了”,还是想避开麻烦?你想不想接受挑战,容许生活中有变化?或是你内在喋喋不休的声音,老是将你推向沮丧的深渊?

你在生活中发现一些方法,根本无法解决压力,反而让压力吞噬你。结果生活中的压力就愈多愈重,生病的几率就相对地增加了。

“你,是自己最大的敌人”,假如我们看轻自己,或是过分自恋,都容易造成压力。不断以消极念头看待自己和生活的人,不仅增加自己的沮丧,并且还会让更多的压力加诸在自己身上。虽然佛法不是万能的,无法对具体的生活提供详细的指导,但是我们会期望佛法能够有一些行之有效的智能,解决我们的现实问题。

二、自我认同、自我回归

在一本书里,看到一位88岁高龄的老太太总结人生幸福有三诀:“不要拿自己的错误惩罚自己”、“不要拿自己的错误惩罚别人”、“不要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很简单吧!只有三条,可是真的能做到吗?如能,便会让我们活得轻松些。

“不要拿自己的错误惩罚自己”,就是说不要自己同自己过不去。凡夫的我们,如果一有过错,就会终日陷入无尽的自责、哀怨、痛悔之中。虽然说这些心理在所难免,但是对于错误来说,毫无用处,只能带来更大的痛苦。错误的过去已经过去,应该拍拍身上的灰尘,重新走上人生的旅途。

“不要拿自己的错误惩罚别人”,就是说不要把自己的痛苦带给别人。人们都会为自己的过错而痛悔,但是受伤的虚荣心却还要疯狂地寻找能够掩饰伤口的更大虚荣。很多失恋的人说:“如果我得不到她,我也不让别人得到她”,正是陷入这种虚荣心的圈套。

“不要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这是因为我们以别人为参照物而造成的一种错误心理。比如,当大家都在等绿灯时,有个大胆的家伙看到前后没有车辆,于是便直撞红灯,接着人群便开始骚动,只有红灯在闪着无奈的红光了;别人都贪污受贿,我这一点便宜算什么。于是,我们都犯下别人同样的错误了。

人人都有一面镜子,镜子与镜子间虽可互相映照,却是不能取代的。若把自己的喜怒哀乐寄托在别人的喜怒哀乐上,就是永远在镜上抹痕,找不到光明落脚的地方。

其实,没有人能够左右你的情绪,除了你自己。阴雨天气本身不能够使人抑郁,如果你抑郁,那是因为你自己对天气的反应,使你感到抑郁。我们常说:“你真伤我的心”,其实更确切的表达则应该为:“我伤了我自己的心,因为我是根据你的态度看自己的。”我们会说:“她很讨人喜欢”,确切的表达应该是:“我一见到她,就让自己喜欢她。”我们有时心想:“我一到高处就害怕”,但是确切的表达却是:“我一到高处就吓唬自己。”

苦乐应由自己作主

一个正常的人,应该可以控制自己的思想与感情,所以有必要对所接受的信息进行自己的理性判断。所以,有时应该排除甚至不接受一些不必要的信息,以控制自己的精神世界。千万不要在大脑里形成这样的观念:在遇到什么事情的时候,自己应该具有怎样的一种心情;更不应听信别人对你的这些话:“你应该笑”、“你应该哭”。

别人的痛苦与快乐是由别人主宰,我的苦乐应由我自己作主。如果因别人而主宰了自己的苦乐,这就如一个陀螺,因别人的绳索而转,转到力尽而止,如何对生命有智慧的观照呢。

比如说,丈夫忘记了妻子的生日,妻子本来没有什么。同事却说:“他怎么能这样对你呢,你该多伤心呀!”妻子果然十分伤心起来。其实,丈夫忘记了妻子的生日,并不能说明丈夫对妻子的感情起了什么变化,忽视了妻子的存在。他或许真的太忙了,他或许从来不用这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爱。而妻子的伤心,却是因为别人大惊小怪而引起的,从而对自己的情绪形成影响。

“自我认同”,就是对自己的生命有一种自己的思想、感情、行为等方式。每一个生命有一种生命点,每个人在这个社会都有一个位置。“自我认同”,所以要寻找自己生命的支点与位置。

“自我回归”,能够透过对生命的认知,让动荡的心回归宁静与平和。我们经常使生命过度劳累,同时由于应付生活中的冲突、矛盾,也使人们身心疲惫。生活会使我们有一种“不想活下去”的感觉,一种强烈的厌倦感。因为生命在不断地向外透支,没有让它休息,补充生命的维生素。

静坐的功能,就是在修补我们的生命线,提炼生命的营养素。从静静的一呼一吸中,让生命慢慢地安定下来,更进而达到心神的集中。当我们的心力集中时,必能扫除平日错误百出的无力感,而得心应手处事。只有收回那颗奔放放逸的心,让它向内直观,则生命力的发挥必如草木得到滋润的泉源。

认识、回归、反观自我

所以,台湾作家林清玄说:“小丑由于认识自我,不畏人笑,故能悲喜自在;成功者由于回归自我,可以不怕受伤,反败为胜;禅师由于反观自我如空明之镜,可以不染烟尘,直观世界。认识、回归、反观自我都是通过自己做主人的方法。”

结语

佛法的情绪管理首先要求每个人都能健康、快乐的生活,这是人天乘的教法;其次,佛法的修行最高目标则是逆生死流,转迷成悟,转识成智,转凡成圣,转染成净,这是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佛乘的教法。所以,佛法的情绪管理是由现实而达到超越,由世间而出世间。修行就是要求每一位修行者在世间能健康、快乐生活,在宗教上具有良好的宗教情怀、宗教实践。佛法的修行是以戒、定、慧三学为总纲,戒是作为行为规范的原则,定是稳定情绪的保证,智慧是情绪管理的源泉。

文章选自圣凯法师《佛教情绪观》,有删改。

下一篇:人死后要去哪里?星云大师为您揭秘

如果觉得资料对您有用,可随意打赏。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

发表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