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活得迷茫、情绪化

2016-02-21 汉传法师

Hi 陌生人你好!

繁体 推荐 纠错 目录 说明

返回到上一页 存储网页 随机浏览

“压力”是一个无形的东西,压力来自何方?你去找是找不到的。我们的内心被恐惧、迷茫的阴影所覆盖,甚至他人的一个眼神都会成为压垮我们的最后一根稻草。深入探究内心,我们会发现所谓的压力都是自己各种莫名的妄想捏造出来的。

“社会”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并不是一个实体,所谓“被这个社会伤害”,只是自己内心的一个感觉,是自己内心攫取了种种境界,并落到心中形成的一个印象。在这个过程中,自己的内心扮演了最重要的导演角色,它如何去选择、理解、判断信息,决定了这出戏是什么色彩,心若忧郁负面,看到的“社会”就是阴沉的;心若积极乐观,眼中的“社会”就是美好的。

自己不是一个被动的存在,社会也不是一个所观察的对象,要记得“自己是主人翁”,从自己内心开始改变、开始努力,那就完全不同了。迷茫,往往是因为自己所想的和自己能做的不能匹配。要站在自己能够做到的层面上去讨论问题,去发愿、去规划,而不是仅仅幻想、期待、要求外境如何。

人要有高远的追求,才能对浅狭的境界“无欲无求”。古人云“所欲有甚于生者”,要找到这个“甚于”五欲、娱乐,甚至生命的东西,而不是漫无目的地“放下一切”。

先有了智慧,才能知人知彼、看清形势,从而取得胜利;不是通过看别人的缺点、过失来增长智慧。有智慧的人,看到别人的缺点也能增长自己的德行与能力;没有智慧的人,看到别人的过失只会增长自己的愚痴与黑暗。初学者,看人过失就如收垃圾,看人优点犹如聚宝盆,你愿意收垃圾还是聚珍宝?

每个人都想离苦得乐,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懂得离苦得乐的方法。因此,一开始都是本着很好的发心去做的事,到了后来就会变化,越来越复杂,因为每个人都有我执、烦恼,都看到的是自己内心的相。解决这些问题,要靠佛法的智慧,通过佛法来指导自己的事业,自己的所作所为才不会迷茫。

不是用因果去解释说明一个人现在的境况,尤其是不好的境遇。对于自己,如果深信因果,当遇到困厄、逆境时,可以用因果来转化内心的痛苦,激发力量;对于别人,特别是不懂因果的人,不能这样去想、去说。这样想,会丧失自己的慈悲心;这样说,会很伤人。

因为我们的内心不够强大,才会心随境转;也因此,修行初期我们需要借助清净、善良的外境来帮助内心成长。要让自己内心具足正念,善于借境修心,而不要被境界牵着鼻子走。譬如他人的赞美,听到后要增长信心而不是傲慢;他人的批评,听到后可借以警策、降伏高慢,而不是自卑懊恼。

因为缺乏发自内心的愿力,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也不知道自己当下为什么要做这件事,只是随着外缘被动而为,跟着短浅的目标而转。人如果没有高远的志向,所做事情都是为了一时的外在目标,久而久之内心就会不安、动荡、迷茫。

很多人在挑选职业时的抉择标准都是“这份工作能满足自己什么”,却很少有人想“我能借这份工作为社会贡献什么”。前者总是在要求外在,忘记问自己的心,所以很迷茫;而成功的人大部分属于后者。

世上诸法都是因缘和合的,无常、空,因此是“苦”。但是我们了解到这一点后,不是要消极放弃一切,这样又走到另一个极端,执著空了。我们应该放掉的是内心对“不变”的执著,这样,当因缘消散时,自己就不会太痛苦。此外,人必须要树立一个宗旨、方向,才不会迷茫。

现在社会,人从小就开始学习很多知识,但实际上,做人、做事的意义却没有学到。非常多的人缺乏生命的方向和目标,所以就会迷茫,不知道活着的意义是什么,精神上最重要的一块是空白的,所以只好到处找寄托。出家是一条全心全意追寻生命最大价值实现的道路。

觉得活着没有意思,是因为人没有愿。我们的迷茫、困惑,都与我们内心缺乏信仰有关,找不到自己行为的意义。我们获取的信息太多,满足五欲的手段太多,但大多都是与找到真正的内心背道而驰的。

繁华的物质不能够解决心灵的烦恼和生命的迷茫,相反,物质越繁华,人的烦恼和痛苦可能会更多。人要追求快乐,但不等于追求物质,真正想对自己的生命负责的人都应该冷静地思考: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快乐,如何才能实现人生的价值?

放松下来,事情慢慢做,很多情况并不是自己想象的那样。活得比较迷茫、情绪化,要多读书、多思考、多亲近善友、行于善业。

下一篇:两种心理,两条道路

如果觉得资料对您有用,可随意打赏。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

发表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