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将何去何从

2014-09-12 汉传法师

Hi 陌生人你好!

繁体 推荐 纠错 目录 说明

返回到上一页 存储网页 随机浏览

一、人生何去何从

为什么皈依、受戒与修行有着紧密的联系呢?大家可以想一想,每个人都是如何而生,为何而活?

“如何而生”就是我们能够来到这样一个人世间的原因。我们来到人世间以后,是为了什么而活在这个世间的?就是来到这个世间的原因是什么,活在这个世间的目的是什么,这是作为佛教徒,大家要关心、探讨、解决的问题。

未皈依以前,大家在家里、在世俗社会生活。世俗社会有种种的标准、种种的价值观、种种的生活方式。我们在世俗社会的生活中,有时候会感觉到痛苦,有时候会感觉到快乐,更多的情况下是痛苦当中有快乐,快乐当中又夹杂着痛苦,苦乐交参,苦多乐少。痛苦永远比快乐多,痛苦的时间永远比快乐的时间长;快乐永远比痛苦短暂,快乐永远比痛苦少。我们在佛门里就是要解决这样的问题:如何让我们的快乐能够持久,让我们的痛苦能够越来越淡化,越来越短暂,最后把这些痛苦全部消除掉。

皈依的意思就是皈投、依靠。皈投、依靠什么呢?皈投三宝,依靠三宝。比如社会上发生的一些自然灾害:台风把房子刮倒了,地震把房子震倒了,火灾把房子烧没了……你没有房子住了,没有东西吃了,没有钱花了……那怎么办呢?要去投亲,要去靠友,要去皈投,要去寻找依靠,要去寻找皈依,寻找别人对我们的帮助和庇护。这是在现实生活当中,大家在生活层面、物质层面遇到问题和苦难的时候,需要别人给我们帮忙。我们内心里面的问题——烦恼、业、痛苦,在世间找来找去,找不到解决的办法,找不到为我们解决这些问题的人,寺院里面的佛法僧三宝就是要为我们解决这样的一些问题。两千多年来,多少人皈投在释迦牟尼佛的门下!多少人获得生命的解脱,获得人生意义的最大实现!

二、善恶在心

我们来到人间,有人的身体、人的形状,有自己的血肉之躯,五官具足,也有父母给我们的名字。人的这个身体本身没有对错,错在我们这个身体会去做错事、做坏事。做错事、做坏事就会给第二个人、第三个人,给我们直接、间接有关联的人带来麻烦、带来纠纷、带来问题、带来苦难;反过来说,如果通过我们的嘴、我们的脚、我们的手,去说好话、走好路、做好事,就会有很多人得到我们的帮助和利益。那么,为什么我们会有这样两种不同的行为?就是说,一种行为是恶的、错的,一种行为是善的、对的;一种行为是害人的,一种行为是利人的。其原因在我们的心,是我们内心的问题。

世间上一个正人君子,一个对国家、对平民百姓作出很大贡献的人,我们常常就会讲这个人很有德行,这个人很有品行,品德非常好、非常高。用佛教的语言来讲,你对别人做了很多的好事,就是善行;你对别人做了很多的坏事,就是恶行。善的行为就构成了善的业,恶的行为就构成了恶的业。善的行为就会给自己和别人引发快乐的结果,恶的行为就会给自己和别人引发痛苦的结果。

在世间,我们常常会接触到、接收到一些似是而非的观念,认为我们去利益别人、帮助别人会吃亏;利益别人、帮助别人是错的,是不应该的。佛法恰恰相反,佛法告诉我们去利益别人、帮助别人是好的,是应该的,是善良的,是能够带来快乐的。世间方面常常告诉我们,不去帮助别人、不去利益别人才能给自己带来快乐;佛法告诉我们去帮助别人、去利益别人才能给自己带来快乐。这两个定义刚好是相反的。

佛法讲“因果”,这一点非常重要。我们到底应该怎么选择呢?我们是选择去利人、去帮人,还是不去利人、不去帮人?我们在家也好,在单位也好,在社会上也好,常常害怕自己会吃亏,常常喜欢去占别人的、占单位的小便宜,这些观念都是要不得的,都是不好的一些观念。我们为什么会有这些观念呢?为什么我们会这样去考虑、去思维,去作这样一个决定呢?我们自己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这么去作决定,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去做,这样去生活。你不知道就是你的原因,用佛教的语言来讲就是“无明”,无明状态。

三、云何降伏其心

1.靠三宝解决内心的问题

大家到寺庙里,就是要去解决自己长期以来内心深处解决不了的问题,找寻内心深处痛苦的原因。我们要找到这个原因,要解决我们内心深处的烦恼及内心深处自己想不清楚的问题。为什么我们自己内心深处的这些问题、烦恼,自己不知道呢?

大家在世间学的都是世间法。世间法是根据世间的道理存在的。佛法既包括了世间法,也包括了出世间法。世间法用佛教的名词来讲叫“俗谛”,出世间法用佛教的名词来讲叫“真谛”。我们如何在俗谛的基础上能够证到真谛,能够见到真谛?这是我们要努力的方向和目标。

我们大家拥有一个“人”的身体,这本身已经很难得了。身体本身没有错,错的是我们的行为,因为我们的行为受到我们烦恼的驱动。如何来解决我们的烦恼,如何来解决我们自己身语意会造恶业的问题,就要依靠三宝,这是很重要的。

现在大家都能够学习到佛法,以及我们出家法师能够出家,都是跟释迦牟尼佛有关系的。出家的目的是为了学佛法。佛法是释迦牟尼佛通过多生多劫的修行,开悟以后讲出来的。诸位到庙里来,跟出家人一样,要来学习佛法。学习佛法要皈依、要受戒。我们出家的法师要皈依、受戒,在家的居士们也要皈依、受戒。皈依是一样的,都要皈依三宝,但是戒律不一样,出家人的戒律更多、更严格,在家居士的戒律就比较简单、比较宽松。如果没有皈依,没有受戒,我们就学不到佛法,我们就学不好佛法。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标准和界限。

我们皈依——皈投三宝以后,就要根据三宝的要求、根据佛法来指导我们自己的生活,指导我们自己的工作。我们的起心动念要同佛法相结合,根据佛法来思考问题,根据佛法来认识问题,根据佛法来说话,根据佛法来走路,根据佛法来做事。也就是,我们说话的时候就要想一想,按佛法的要求怎么样说才对;我们做事的时候也要认识到,做这件事情会不会违背佛法;我们走路的时候也要考虑到在路上有没有踩到蚂蚁,有没有踩到昆虫,有没有踩到一些小动物;我们去的地方是不是适合我们去,去的地方是不是对自己的身心有利……这些我们都要去考虑。

2.受戒功德不可思议

如果我们受了八关斋戒,受了五戒,甚至受了居士的菩萨戒,这种功德、意义、福报非常大。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我们受戒以后,这个善法是在一切众生的份上得到的,是在三宝的份上得到的。同样做一件好事,世间善法跟佛法里边的善法是不一样的。世间善法,一件事情的意义只有一件事情本身的意义,而佛法的善法,它的意义就大大不同了,它的代表性非常广泛。

举一个例子来讲,比如你会画画,画了一幅画以后去送给一个普通人。他本身可能不知道你这幅画有什么价值,收了以后,弄不好就扔到垃圾桶里面了。如果你这样的一幅画送给国家主席,那么情况就不一样了,同样一个行为,它的意义就不一样了,它的代表性就不一样了。国家主席代表整个国家的人,比如我们中国的国家主席,他代表了十几亿人,你送给他,就有那么大的功德了。

在三宝地更是如此,你做一件事情,一个行为,都是从我们自己内心最深处发出来的,是自己要去做的,自己为了要累积福德、智慧资粮而来做的。这跟世间做事情是不一样的。

世间上做事情,比如说你有一个职业,你从事这个职业的目的是为了你的生活,让你和你的家人生活过得好一点。你职业干得好一点,职位高一点,或许能做出一番事业。你做了一番事业,仅仅是要来激发你自己聪明才智的潜能,把内在的潜能发挥出来而已。你这种潜能发挥出来,到底对社会、对他人、对自己是有利还是有害的,那就很难讲了,就说不清楚了。佛法则不一样,佛法一方面要引导我们把自己生命的潜能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同时对自己、对大家又能够有利,能够让自己、让大家,在当下、在现在、在未来、在更长远的未来,都能够幸福快乐,这样做事情的出发点和目的是大大不一样的。

四、环境对人的影响

我们来到庙里当义工,做了一些很脏、很累、很苦的活,但是大家干得很高兴,越干越有劲,越干越快乐。换一个环境可能就不会了,有好多人,自己在家里都不愿意做家务,都是请保姆、请别人来帮忙。为什么在自己家里或者说在单位里,这种能力就发挥不出来,在庙里就能够发挥得出来?为什么同样一个人在两种环境里会判若两人?由此可见环境对人影响的重要性。寺庙是佛法僧三宝的清净宝地,因为它是清净的宝地,所以能够净化我们内心的烦恼。就犹如我们在一个缺氧的地方,氧气非常稀薄,比如在喜马拉雅山上,呼吸就会困难,甚至会奄奄一息,需要吸氧。当你来到海拔低的地方,自己的生命即刻就会复苏,精神状态就会恢复过来,这表明环境对人的重要性。

大家来到寺庙里学佛法,绝对能够感受到佛法对自己的帮助,增加自己对佛法的体验。佛法到底是什么,我们慢慢就会感受得到,慢慢就会理解得到,慢慢就会一点一点去信仰它,一点一点去皈投它、依靠它,这些是非常重要的。

五、不忘初心常省思

1.勿忘初心

有些人来到寺庙学佛法,好像修行没有什么进步,好像修行会恍恍惚惚,甚至修得越久越不想去修,修得越久好像佛法离自己越远,这是什么原因呢?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把自己最初的发心忘记了。我们学佛到一定时候,来到庙里法会参加多了,往往就会把自己最初的发心忘记掉。最初的发心很重要,是你皈依、学佛最主要的原因。你把皈依、学佛法最主要的、最根本的原因忘记掉了,当然你的行为就显示不出它的意义。你的行为没有意义,那么你的结果自然而然就不好了。

佛法是非常注重发心的。你是发清净心,还是发染污心;是发善心,还是起恶念;你是散乱心,还是内心里面都是戒定慧的功夫,这种行为所显示出来的意义是大大不一样的。

犹如一个学生去了学校,如果不好好念书,不认真用心念书,哪怕每天去学校,最后考试成绩也会很差。我们去了学校,自己要认真用功,用心读书,找最好的老师接受教育,并且按照老师的要求,认认真真去完成作业,最后才会有好的成绩。如果来到学校,根本不按照老师的要求去用功学习,老师为我们指出来的问题也不能很好地改进,那么你一而再、再而三地去学校,仅仅是徒有其名。我们学得比较久的同学,常常会犯这个毛病。

有时候我们也会说:我们在三宝地就是为了要积聚资粮,为了要好好学佛法,为了要好好修行。这个时候的认识,仅仅是理论上的认可、理论上的认知而已,而实际上此时此刻你的心,跟你最初第一天、第一次来到寺庙那一刻的心,已经是大大不同了。

2.嫉妒和骄慢

佛法告诉我们,皈依、修行要殷重,要非常至诚、非常恳切,我们非常认真去修行,才能够有感应。我们不能至诚、恭敬、殷重地去用功、祈求、修行,就说明我们已经在散乱,我们在起慢心,我们在掉举,我们在嫉妒,我们在比较、在分别、在烦恼。这些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就会障碍我们来到庙里听经闻法,使我们不能如理思维,不能如理抉择,不能把法真正地听到心里去,也就是把自己障碍住了。

我们容易犯很多毛病,嫉妒和骄慢是比较容易犯的两个毛病。慢心的特点就是你在高处看人,嫉妒的特点就是你自己站在低处去看人。从低处看人,你就觉得好像每个人都比自己好,各方面都比自己好。那么,别人每一方面都比你好这本身不是问题,当你看到别人用功修行,具有能力、财富、品貌等,事业、家庭比自己好,你就会内心难过、内心起烦恼、内心产生痛苦,这个就叫做嫉妒,这就是问题。

什么叫做骄慢呢?我们多做了一点事情时,就觉得我做了很多,别人都不如我;我们做得好一点,就认为别人做得那么差劲;我们自己比别人聪明一点,就觉得别人都很笨;我们能力比别人强一点,就会看不起别人,会认为别人那么差劲;我们自己文化高一点,就觉得别人文化程度那么低;我们体力好一点,就觉得别人那么无能……诸如此类,内心总是不能平静,内心总是不能平衡,内心总是不能以平常心来认识自己,以平常心来对人、对事,以平常心来学佛法。

古来祖师大德讲“平常心是道”。“平常心是道”就是能够如实认识到自己的心,自己内心是什么状态,内心是什么问题,看得清清楚楚,而不是有高有低。所有外在的问题,都是我们自己内心的问题。内心的问题中,有些问题是你当下的问题,认识不清楚就是你智慧缺乏,烦恼障、所知障重;有些内心的问题,是你过去世等流下来、过去累积下来的,把你内心障碍住了,把你内心那份善良的、清净的、庄严的心给塞满了。那怎么办呢?你要把这些障碍、问题清除掉,就要去忏悔。

六、愿力和智慧

我们要改变,让自己不如理、不如法的行为变成如理、如法的行为,我们要改恶行为善行,改害人为利人,这样的做法,这样的生活态度,要靠什么呢?要靠智慧,要靠愿力。

世俗社会上的人,有了一份职业以后,他要完成事业,至于善恶、是非,到底对个人、对集体、对他人有利有害,那是第二位的问题。佛法不一样,他首先要利人,利人就包括利自己,包括利一切的人,动机摆在第一位,并且动机是贯穿一个人所有行为的始终。社会上靠职业、靠事业,我们佛法靠什么呢?靠智慧、靠愿力。智慧决定你成功还是失败。智慧具足了,智慧多了,你就会成功,你成功的概率就高,你成功的可能性就大;智慧比较低、比较差,成功的可能性就低,结果就小。

愿力决定什么呢?愿力决定着你的始终,也就是决定着你的开始跟结束。比如我们发大心、发菩提心,我们现在能够很好地发菩提心,是因为过去多生多世以来就发了菩提心,所以现在发就比较容易,只是一直在提醒自己,一直在勉励自己,一直在让菩提心持续、不要忘记,然后慢慢慢慢最终就成佛了。如果过去没有发过这样的大心,那我们现在开始发,发大心,发菩提心,这个菩提心贯穿你的开始跟结束,这是很重要的。这就是人的愿力,包括开始跟结束都靠愿力——愿的力量,发大愿的力量。如果你没有力量,修行没有力量,做事没有力量,生活没有乐趣,原因就是自己没有发愿,没有愿的力量。一个人只有发了愿,他才有力量去克服种种的困难,去解决种种的问题,去面对自己内心种种的烦恼和阴暗面。如果没有发愿,内心就没有力量。

如果没有智慧,我们光发愿还是不够。我们发愿就是要做一件事情,无论如何要把它做成,无论如何要把它做好,发愿以后还要靠智慧完成。智慧告诉我们怎么去做,怎样才能够把它做好。智慧从哪里来?从修学佛法而来。如何来修学佛法?就要根据戒律,需要皈依,所以它是一层一层下来的。

七、超越自我

大家在庙里做了很多事,积了很多资粮。刚刚来的,说明你很有善根,与佛法很有因缘,如果缺乏善根因缘就找不到这个地方。反过来说,你能够找到这里,就说明同佛法有因缘,同三宝有因缘,你的善根已经被发现了,今后就很有希望。

我们久修久学的同学、同修和出家的法师,就需要去发大心、发大愿,就要不断在佛法的修学上去用功、去努力。我们初学的人、刚来的人怎么办呢?要超越自我。超越自我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超越世间的我。世间的我目标都比较近,很多的行为都有问题。

刚才我谈到了,一个人有了嫉妒、骄慢就不容易去利益别人。那怎么办呢?就要去超越。超越自己,那是很不容易的。因为大家都按错误的认知去做事,反而变成错的都是对的。你要去超越,要去解脱,就要在这方面去努力,超越“以自我为中心”。所谓“以自我为中心”,就是时时刻刻都想到自己的利益,时时刻刻都想到自己的问题,忽略了别人,忽略了很多很多的人,所以我们要去超越,超越人生的短暂性,超越人生的局限性。

因为你眼光很短浅,你看的只有今天的事情,只有明天的事情,只有很近很近的事情,远的你就看不清楚。超越局限性,就不是只顾到你一个人,或者是你家里几个人,或者是你单位里边的少数人。我们的心胸格局不容易扩大,我们的思路放不开,我们的思维模式有问题,这些就需要去超越。用“超越”这个词,大家比较容易理解,比较容易认识,也比较容易接受。

一个人、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一个团体都有历史。我们整个人生的过程就是自己的历史;我们这个团体的过程就是寺院的历史、佛教的历史;我们国家各个民族、各个人走过的历程就是国家的历史。我们要在这个过程当中做出一些丰功伟绩,做出一些对大家都有利、大家都能够接受、大家都能够欢喜、大家都能够快乐的事情。这对自己好,对团体好,对国家也好,何乐而不为呢?

我们所呈现的种种面貌,我们来庙里念经也好,一起煮饭也好,一起研讨也好,交流也好,扫地也好,说话、做事、行住坐卧,所有一切的一切,都是过程,都是我们的生活。这些过程和生活记录下来,就是文化,就是历史,就是人生。我们要在有限的人生当中去体现无限生命的价值,在很有局限的时空因缘下,去实践和完成我们最宽广的佛法事业和自己生命的蓝图。所有这些,一点一滴,我们都要用心去体会,用心去接受,用心去学习。

以此供养大家,愿同大家共勉励!阿弥陀佛!

下一篇:生命到底需要什么,到底需要多少

如果觉得资料对您有用,可随意打赏。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

发表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