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群法师:佛陀制戒的原因及意义

2013-12-28 汉传法师

Hi 陌生人你好!

繁体 推荐 纠错 目录 说明

返回到上一页 存储网页 随机浏览
也就不会种下苦因,使未来继续不断地受苦。

  第十、令正法久住。在过去七佛中,有些佛陀没有说法结戒,在他们灭度后,正法很快衰落。所以,佛陀制戒的根本目的就是令正法久住,使世世代代的众生能够从中获益,从中解脱。

  【2.三大意义、一大理想】

  以上所说的十句义,又可归纳为三大意义、一大理想。

  (1)个人解脱的意义

  十句义中,断现在有漏、断未来有漏两项,属于个人解脱的内容。戒律又称为别解脱,由建立一种与解脱相应的生活,进而生定发慧,导向究竟解脱。

  修学佛法的关键,是具备解脱的能力。事实上,每个人内心都具备解脱的能力,只是被无明遮蔽,虽有若无。受持戒律,就是帮助我们扫除遮蔽心灵的烦恼尘垢,进而定心一处,破妄证真,引发本自具足的解脱能力。否则,我们将永远被串习左右,在有漏的心行相续中沉沦。

  (2)僧团和谐的意义

  十句义中,摄取于僧、令僧欢喜、令僧安乐、难调者令调顺、惭愧者得安乐五项,属于僧团和谐的内容。这种和谐,体现在和合、安乐、清净三方面。

  戒律面前人人平等,才能使大众和合相处。如果有特权阶层,就不可能达成真正的和谐。所以,佛陀提出“六和”的管理精神。一、戒和同修:大众共同受戒、持戒,依戒生活。二、见和同解:了解制戒精神,识达开遮持犯,依戒处理问题,不自以为是。三、利和同均:僧团利益大众平等享有,财食与共。四、身和同住,五、口和无诤,六、意和同悦,此三为身口意三业的和谐,对于僧团所有的如法制度、如法僧事,大众应该无条件地认同并随喜。

  以上所说的六和,属于事相的和谐,此外还有理和。理,即空性之理。十方诸佛所证得的真理是不二的,所谓理和同证。相比之下,理体的和谐比事相的和谐更深层。但我们也要看到,佛法在世间流布,主要是靠事相的和谐。所以,事和理不可偏废,否则就不利于佛教的健康发展。

  (3)化导世间的意义

  十句义中,令未信者信、已信者令增长两项,属于化导社会的内容。僧人具足完善的僧格,僧团才有弘化世间的功能。

  佛法在世间的流传,主要是靠住持三宝。所谓住持,即传承并弘扬佛法,使之在世间薪火相传。其中,以佛像为佛宝,经书为法宝,现前僧团为僧宝。但佛像不会说话,教理太过深奥,人们对佛教的观察,往往集中于现前的出家人。出家人慈悲为怀、清净庄严,他们就觉得佛教很好,生起向往乃至皈依之心;出家人热衷名利、世俗不堪,他们就对佛教不以为然,没信仰的固然无法生起信仰,有信仰的也可能因此退心。可以说,出家人的所作所为就是佛法的广告,直接关系到佛法在世间的流传,关系到大众的法身慧命。

  (4)正法久住

  如果僧众都能依戒修行,实现个人解脱、僧团和谐、化导世间的三大利益,自然就能达到正法久住的效果,这也正是佛陀制戒的究竟理想。

  “毗尼住世,则佛法住世。”但毗尼住世不仅在于律藏的流传,也不在于各种流于表面的形式,而在于出家人对戒律的真履实践。作为佛法的住持者,每个出家人都有责任受持戒律,把戒律真正落实到修行中,落实到生活中,以此改造身心。这样,才有能力荷担如来家业,成为正法的传承者。

文:济群法师

下一篇:印光法师答:为什么要发菩提心?

如果觉得资料对您有用,可随意打赏。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

发表评论

返回顶部